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题:遭遇社会信任困境 中国亟需重塑道德坐标
本月14日,知名童话作家郑渊洁81岁的母亲外出,老人下台阶时向一女孩伸手期望搀扶,女孩却被家长告诫“小心被讹”。知名电视主持人赵忠祥与郑渊洁在微博上就此展开的辩驳被戏称为“蛇年第一掐”。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话题,再度引起热烈网络“围观”。中国社科院1月初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这一判断是蓝皮书中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城1900多名居民所作调查的一项结论。
当下中国的社会信任处在怎样的状态下?中新社记者访问到该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他概括社会信任指标呈现的特点为:人际不信任扩大化,群体间不信任加深、固化,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内耗和冲突加大。
王俊秀直言:当前中国,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冲突又强化了社会不信任,社会信任已陷入恶性循环,即信任困境。
虽不同意美国知名学者福山把中国“围绕家庭维系的信任关系”归入“低信任度社会”,但他说:“我们必须接受,对多数人的不信任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谨慎和相互提防中,这种互不信任正逐渐固化为我们社会的性格,长久将成为一种不信任文化。”
中国再进一步发展亟需建立共享价值观,民间正形成共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去年所做“两会调查”已发现,社会道德建设与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并列为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也以600余字篇幅谈核心价值、公民道德,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重建社会信任,人们在方法论问题上的看法有别。近年在各种公共平台提倡核心价值观引发各方讨论的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这是社会道德问题,应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责任。
王俊秀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指出,旧的“熟人道德”已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被打破,应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流动相一致的道德价值坐标。而精神调节的三个支柱中,精神信仰调节与职业精神调节尚不足作为依靠,“政治调节上如果不使劲,主导力量出不来”。
基于“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的观点,公方彬特别看重新一届中共领导人接手各项工作后首先推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他说,中国共产党管好8000万党员,将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向好;这条路虽漫长,良好的起步给人希望。
另有一种观点,侧重强调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信任。王俊秀表示,对人际、组织、媒体、公共权力的信任都需要一个保护信任的机制,该机制必须通过制度层面来解决。
在王俊秀看来,制度建设应重点抓住“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公开和有效的舆论监督”,“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
方法有别,目标一致,重塑道德标准在中国社会正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共识。“三鹿奶粉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公共事件已一再为中国社会信任恶化做了注脚,但类似热点及其争论一时过后仍缺乏显著改观。
习近平23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今年3月人代会开幕日,适逢中国老一辈领袖倡导学雷锋50周年。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彰显一个民族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追求,民意代表们在重建社会信任问题上如何将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从制度建设、执行力等层面落到实处,值得关注。(记者 刘舒凌)
两会前瞻:遭遇社会信任困境 中国需重塑道德坐标
稿源: 中国新闻网 2013-02-26 16:31:44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题:遭遇社会信任困境 中国亟需重塑道德坐标
本月14日,知名童话作家郑渊洁81岁的母亲外出,老人下台阶时向一女孩伸手期望搀扶,女孩却被家长告诫“小心被讹”。知名电视主持人赵忠祥与郑渊洁在微博上就此展开的辩驳被戏称为“蛇年第一掐”。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话题,再度引起热烈网络“围观”。中国社科院1月初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这一判断是蓝皮书中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城1900多名居民所作调查的一项结论。
当下中国的社会信任处在怎样的状态下?中新社记者访问到该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他概括社会信任指标呈现的特点为:人际不信任扩大化,群体间不信任加深、固化,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内耗和冲突加大。
王俊秀直言:当前中国,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冲突又强化了社会不信任,社会信任已陷入恶性循环,即信任困境。
虽不同意美国知名学者福山把中国“围绕家庭维系的信任关系”归入“低信任度社会”,但他说:“我们必须接受,对多数人的不信任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谨慎和相互提防中,这种互不信任正逐渐固化为我们社会的性格,长久将成为一种不信任文化。”
中国再进一步发展亟需建立共享价值观,民间正形成共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去年所做“两会调查”已发现,社会道德建设与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并列为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也以600余字篇幅谈核心价值、公民道德,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重建社会信任,人们在方法论问题上的看法有别。近年在各种公共平台提倡核心价值观引发各方讨论的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这是社会道德问题,应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责任。
王俊秀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指出,旧的“熟人道德”已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被打破,应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流动相一致的道德价值坐标。而精神调节的三个支柱中,精神信仰调节与职业精神调节尚不足作为依靠,“政治调节上如果不使劲,主导力量出不来”。
基于“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民风”的观点,公方彬特别看重新一届中共领导人接手各项工作后首先推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他说,中国共产党管好8000万党员,将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向好;这条路虽漫长,良好的起步给人希望。
另有一种观点,侧重强调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信任。王俊秀表示,对人际、组织、媒体、公共权力的信任都需要一个保护信任的机制,该机制必须通过制度层面来解决。
在王俊秀看来,制度建设应重点抓住“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公开和有效的舆论监督”,“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
方法有别,目标一致,重塑道德标准在中国社会正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共识。“三鹿奶粉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公共事件已一再为中国社会信任恶化做了注脚,但类似热点及其争论一时过后仍缺乏显著改观。
习近平23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今年3月人代会开幕日,适逢中国老一辈领袖倡导学雷锋50周年。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彰显一个民族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追求,民意代表们在重建社会信任问题上如何将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从制度建设、执行力等层面落到实处,值得关注。(记者 刘舒凌)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