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黄坤明: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张鸿铭:省政府秘书长
李世中:浙江冶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叶幼青:巨化集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压力容器厂金工车间车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浙江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 创新,国家永恒不变的主题,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浙江代表团代表们的热门话题。
代表们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创新,发展内在动力
【报告亮点】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代表建言】
黄坤明代表:推进杭州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力量。近年来,杭州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统筹、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名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成效明显。突出产业创新,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基础。综合考虑杭州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等因素,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去年,杭州文创产业增加值843.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2.03%,杭产原创动画片产量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张鸿铭代表: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题中应有之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否则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创新,须经市场考验
【报告亮点】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代表建言】
黄坤明代表: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平台支撑上,杭州市把载体建设作为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点,扎实抓好大江东、城西科创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和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平台。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的青山湖科技城,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2亿元,建成2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和两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工作站,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的未来科技城,被中组部列为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四大人才基地之一,已完成政府性投资68亿元,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8名。下一步,要继续抓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使其成为集聚科技、人才、资金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使其成为杭州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张鸿铭代表:实现创新驱动,要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这非常重要。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科研论文众多、发明专利不断涌现,数量在世界上都处于前列,但我们的很多精密仪器和高端装备还须依赖从国外进口。关键问题就在于科研课题与市场脱节和科研成果还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只有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李世中代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广大企业更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有所作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杭钢集团这样一个具有55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保持基业长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杭钢集团制定以“突出主业、适度多元、创新创业、做强做大”为核心的新发展战略,以深化管理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降成本、提质量、拓市场、优结构、控风险、增效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应对严峻经济形势,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成本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力度,取得良好成效。
创新,举全社会之力
【报告亮点】
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代表建言】
黄坤明代表:近年来,杭州市通过制定实施“发展创新经济30条”,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途径,着力营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着力激发各类主体创业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努力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杭州市从事科技型担保的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超过50亿元,以帮助科技企业缓解“融资难”。
张鸿铭代表:报告指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这样的提法非常好,科技创新需要先进、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从国家层面来强化基础研究,促进企业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全社会对社会公益技术的研究,做到三者有机结合,就能够更好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我认为,创新驱动要有新突破,还必须统筹各种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眼下,科研资源分布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多个层面,如果能将这些资源优化集成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就一定能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叶幼青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眼下,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不注重科技创新,按部就班走老路,就会落后于别人。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正经历转型升级,并且从科技创新中得到巨大的回报。科技创新还需要营造一种激励机制,通过机制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科研发明、技术创新,促使科技成果高效率地转化。在公司的支持下,以我名字命名的“叶幼青技术创新工作室”即将启动。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能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