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3日讯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位居各省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各省区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多年在95%以上;全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总数持续多年不断下降……
浙江坚持探索与实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步实现从理念、做法到机制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了“民安”与“民富”齐头并进。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
2007年6月1日,嘉兴平湖成立了全国首个“新居民事务管理局”,向当地外来人员发放第一张“居住证”。
“居住证”和原先的“暂住证”一字之差,意义深远。
2009年10月1日,《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它意味着浙江1800多万流动人口将告别14年的“暂住时代”,步入“居住时代”,并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同城待遇。
城乡居民社保统筹
2007年10月1日,嘉兴市正式实施《嘉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直接把城乡各类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都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来,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制度层面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城市。
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指出,实现全民养老保险,最大的受益者是以前没有资格参保的农民,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的分割局面,让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能够享受改革的成果。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2007年底,舟山市普陀区以桃花镇为试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整个桃花镇被分成40个管理服务网格,所有居民被纳入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一支服务团队,团队里有乡镇干部、社工、民警、教师、医生等。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解决问题。
2008年8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舟山全面推开;2009年8月在全省推广。这一新模式被专家形象地概括为“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