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科学发展道路上创业创新奋力前行的五年
——省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一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6月14日 15:20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浙江日报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得出的重要结论。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以及宏观调控的繁重任务,省委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创业创新,奋力前行,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正如赵洪祝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指出的:“过去的五年,是浙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五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成效显著的五年,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五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就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浙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性目标。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并提出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2010年,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总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人民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切实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评估看,国家和我省相关指标体系都显示,我省全面小康评价指数已连续多年达到90%以上。一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制定的全国统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09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1%,2010年实现程度为91.0%,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可达92%左右,这样将连续3年达到90%以上的基本全面小康实现度的目标。二是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7—2011年,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分别为89.6%、91.7%、93.5%、95.2%、96.9%,2008年以来连续4年达到90%以上,这两年达到95%以上。三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我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由2006年的68.1%提高到2010年的87.3%,平均每年推进4.8个百分点,实现度连续8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预计2011年将提高到90%左右。

  据此,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判断,是对十六大以来我省孜孜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响亮回答,是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高度概括。

  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压力并存。一方面,经济粗放型增长、产业层次低、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需求萎缩等严重问题,经济平稳增长压力加大。

  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并实施“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省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这些工作举措归结起来就是切实做到了“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新引擎的打造,成功申报并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推进“四大建设”,加快“两个科技城”建设;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改革,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吸引浙商回归投资,在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通过这些努力,全省经济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2011年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8000元,以年平均汇率计算超过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9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三大需求分别达到14290、11931亿元和2164亿美元,其中出口在全国省区市的排位提升到第3位。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速连续五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5.3∶54.1∶40.6调整为2011年的4.9∶51.3∶43.8,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4.1%和33.1%。

  ——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创新能力提高到省区市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达到省区市第3位和第4位。2011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6%,比2007年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国内专利授权数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9135件,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2位;全省累计注册商标66.6万件,数量约占全国商标注册总量的七分之一,其中经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8件。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居各省区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2.49∶1缩小到2.37∶1,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7%,厕改户数占总户数的92.2%,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9.5%和91.6%。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结构优化、实力增强。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达到198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1%;在全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中占25席,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144席,均居省区市首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4340亿元,其中净资产1017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1倍和2.3倍;实现营业收入8662亿元、利税总额957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7.4%和54.7%。

  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各领域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法治浙江,扩大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这是省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政治建设总的概括,语言不多,内涵丰富。五年来我省政治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人民民主有序发展。省委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分别召开人大、政协和共青妇工作会议,扎实推进有关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在全省各行政村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使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步入制度化发展的轨道;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普遍推行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成效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居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积极推进职代会向非公企业延伸,推行厂务公开,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狠抓政府自身建设,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普遍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从省到村五级政府服务网络,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加快向基层延伸。

  ——公正司法能力切实提高。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全省共制定地方性法规50件,修改和废止38件,批准杭州、宁波、景宁畲族自治县报批法规65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74件,基本形成与国家法律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备的法规规章体系。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和工作创新不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进一步优化,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加强普法工作,深化“法律六进”活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切实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党内监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监督资源有效整合,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更加健全。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不断加强。

  ——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明显。我们发展不忘国防,富裕不忘强武,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党管武装工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我省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武装工作做法,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军推广。

  文化大省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制定实施《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相继召开省委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继续深入推进“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市首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77%和80%。持续开展“文化下乡”、“钱江浪花”艺术团直通车巡演,“千镇万村种文化”等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五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0%,2011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国有文化集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民营文化企业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从业人员75万人,投资总规模1300亿元以上,涌现出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横店影视实验区、杭州高新区动画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并不断扩大影响。影视动漫、出版发行等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11年底,全省共有影视节目制作机构66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位,总注册资金达62.2亿元。2011年全省共制作动画片71部47545分钟,位居全国省区市第一。

  ——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借助于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打造“连线浙江”和“浙江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先后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感受浙江—浙江文化周”、“浙江文化节”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多次举办“港澳·浙江周”活动,连续4年在台湾举办“台湾·浙江文化节”,去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圆满实现合璧展出,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到2011年,浙江已与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关系。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省党代会报告回顾过去五年社会建设时指出:“始终坚持富民惠民安民为先原则,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新格局。”五年来,我省切实把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上,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把增加投入的着力点倾斜到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上,努力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惠及全省人民”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7595亿元,年均增长21.1%,连续5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71元,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0.8平方米。家用汽车拥有率居全国前列,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33.7和13.4辆。

  ——就业形势持续总体向好。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就业大幅增加。从2007年至2011年,我省共新增城镇就业415万人,年均83万人;近3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都在93%以上。全省实现“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有1.4万家企业被各级命名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已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11年底,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1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超过2000元;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3万人和597万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03、975和970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312万人,参保率超过90%;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871万人,参合率达97.5%,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84.6元;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91%和99.68%。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1年,全省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6%,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5.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2%;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完成深化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8.5元。完成三轮农民健康体检,参检农民6052万人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81万人,注册护士10.87万人,床位17.69万张,分别比2007年增加18.1%、51%和22%。全省人均期望寿命79.2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201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1%,连续8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8年“零增长”并有所下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这些年来,我省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们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部署加以谋划和推进,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在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行动基础上,启动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居省区市第5位。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41个省级生态县、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5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7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年,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的比例达到60.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4%。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92.8%,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为90.9%。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2吨标准煤,位居全国前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累计削减21.16%和18.15%,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预期15%和15.1%削减目标。

  ——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有效促进一批长期积累的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全面推进以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累计建成城镇和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07座。到2011年底,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比2006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资源保护,全省共建成1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0个湿地保护小区、9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流域环境监管机制加快建立。省财政加大对主要水系源头所在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全省所有设区市和41个县(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设立“浙江生态日”并广泛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成立省生态文化协会和全国首个省级碳汇基金,推行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树立。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推进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我省从2008年9月启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批有序开展,到2010年2月底基本结束。全省8.47万个单位、282.83万名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部署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全省共有17.66万个基层党组织、330万名党员参加此项活动。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自下而上的集中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改革创新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出台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等制度,制定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规范市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暂行办法等20多个制度性文件,努力提高识人用人准确度。开展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差额选拔干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等6项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浙江实际出发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修订实施《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全面推行“五议两公开”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省市县三级全面成立“两新”工委,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68.8%。建立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述职制度,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进一步落实。

  ——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和党内生活相关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制定实施党代表任期制五项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积极推进公推直选,党内民主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并重,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浙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狠抓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决,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着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连续5年在全省各级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连续4年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今年又在全省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促进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提能增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赵洪祝书记在省党代会报告中也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经济增长中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改善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状况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并对这些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十分珍惜来之不易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认识发展中尚存在的有关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编辑: 沈媛仪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刘佳芬和达敏团队
2012欧洲杯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2012年宁波招生政策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