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刘佳芬:领跑启智教育 让智障儿童有尊严地生活
稿源: 新华网  | 2012-06-07 09:08:59

  新华网杭州2011年9月13日电(记者余靖静)达敏学校是一所智障儿童学校。这所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小学校,身居窄巷,面积不过4000平方米、学生也仅百人,却在国际特殊教育领域,为中国赢得了高度赞誉。

  52岁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用14年时光促成了这一“中国样本”的诞生,被誉为中国启智教育实践的“领跑者”。

  “把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教好不算本事,能够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能力才真的了不起”

  刘佳芬18岁就上讲台,要说教学创新,她向来是“一把好手”。在象山县当农村教师的14年中,她带的语文科目的平均分在全县拿第一。而且由于全班体育成绩全优,全省体育达标的现场会就放到她所在的学校召开。

  20世纪80年代,农村辍学是常事,更别提开家长会,她凭着“应该让家长了解孩子、老师、学校在做什么”的“感觉”,从7个自然村请来学生家长,在借用的礼堂里讲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的重要性,晚上没有电,就从生产队借发电机。5年里开了3次家长会,全班40多个孩子,毕业时全部考入初中。

  上世纪90年代,她被调任象山县一所聋哑学校当校长。她到杭州学习了3个月的手语,带着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比赛体育、艺术,再去海岛、山村演出节目,甚至去参加义务劳动。“首先要让社会知道,有我们这群孩子的存在”。她又接着跑,终于有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6年下来,学校18周岁毕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但是1997年来到宁波达敏学校后,既有经验似乎不灵了。学校中都是智障儿童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儿童,大部分有癫痫症。

  刘佳芬去听课,老师诉苦,20岁的学生,连1+1等于多少都教不会;去家访,家长说,孩子快毕业了,连刷牙、洗脸的事都不会做;学校被通知搬迁,新址被附近不理解的居民扔垃圾、砸玻璃,说:“这个学校教的都是神经病,来了破坏风水”……

  心酸、心痛,刘佳芬下了决心,“要让我的学生在常态条件下过上常人的生活。”她放弃了原有评价体系中的“学会多少字、会数多少数”的标准,决定从培养孩子上厕所、过马路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入手,“我的目标很简单,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启智教育不仅改变学生来适应环境,也要改变环境来适应学生”

  刘佳芬认为,在中国办启智教育,要借重社区的力量。她说:“不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不认识、不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这群孩子毕业后就无法融入社会,更谈不上自食其力。”

  但是,要打破启智教育惯用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并不容易。不少人担心,“普通学校都害怕安全事故,更何况是一群有癫痫、自闭、多动或者行动不便等各种症状的学生?”即便走出校门了,遇上的“白眼”也不少:公交车上的乘客抱怨,小吃店老板怕他们影响生意,超市的员工担心他们损坏物品,路上行人对他们指指点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健全人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与偏见,我们必须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刘佳芬想,“要建立残疾人的支撑系统,西方国家的优势在家庭,中国必须倚重集体的力量。”在教育部门和当地社区的帮助下,有100家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为教育协作理事会的理事单位,发展教学基地、开展社区教学一下子顺畅了很多。

  如今,宁波市的200多处超市、农贸市场、银行、医院、餐馆甚至公共厕所,都成了达敏学校的课堂。学校里只有26名老师,而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

  接触次数多了,孩子们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在五星级酒店体验学习时,餐饮部经理把市面上不常见的贝壳清洗过后送来让孩子们做手工艺品。早高峰乘坐公交车时,有孩子突然执拗不愿下车,没有一位乘客表现出鄙视、厌恶的态度,而是号召全车人一起下车,带动孩子下车后,公交车才又开动。

  最明显的态度变化,来自达敏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居民--从原本的不理解,到现在的连声夸赞“蛮乖!蛮乖!”

  “要赢得长久的尊重,不能仅靠人们的同情心。”刘佳芬注意到,在一次主题为“过马路”的社区教学中,有好心的交警拦下过往车辆,让达敏的孩子们在红灯时通过斑马线。刘佳芬看到这段视频后,马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纠正,“孩子们需要帮助,但必须是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孩子们过马路必看红绿灯。

  “如果能给家庭带去一些希望,能给社会减轻一些负担,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有时候,面对其他老师高徒满天下的报道,刘佳芬难免有些羡慕。但她说:“看到我的学生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甚至自食其力,我说话就有底气。”

  如今,达敏学校的许多学生能烤出香喷喷、油亮亮的面包,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还能向前来观摩的特教专家、老师介绍宁波特产,展示自己的技能。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

  学生家长张菊莲说,儿子因先天性染色体变异,生长缓慢,智力三级残疾。如今,孩子在家能自觉帮助收拾杂物,自己洗澡、洗脚、睡觉;在外能独立和人交流,有时还会引用成语“我会尽力而为”,身为家长,我感到“成功的喜悦”。

  在刘佳芬的倡导下,宁波市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

  2010年10月29日,“达敏特殊教育服务热线”开通。服务热线不仅面向宁波全市,还辐射省内外,为智障儿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儿童的学校和家长提供帮助。

  达敏学校老师自己依据实践编写的启智教材,不仅成为浙江省的地方教材,也成为全国许多兄弟学校教学活动的范本。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许家成说,达敏学校的社区化道路,对国内的特殊学校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以支持性教育的形态展现了未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编辑:郭静】

刘佳芬:领跑启智教育 让智障儿童有尊严地生活

稿源: 新华网 2012-06-07 09:08:59

  新华网杭州2011年9月13日电(记者余靖静)达敏学校是一所智障儿童学校。这所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小学校,身居窄巷,面积不过4000平方米、学生也仅百人,却在国际特殊教育领域,为中国赢得了高度赞誉。

  52岁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用14年时光促成了这一“中国样本”的诞生,被誉为中国启智教育实践的“领跑者”。

  “把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教好不算本事,能够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能力才真的了不起”

  刘佳芬18岁就上讲台,要说教学创新,她向来是“一把好手”。在象山县当农村教师的14年中,她带的语文科目的平均分在全县拿第一。而且由于全班体育成绩全优,全省体育达标的现场会就放到她所在的学校召开。

  20世纪80年代,农村辍学是常事,更别提开家长会,她凭着“应该让家长了解孩子、老师、学校在做什么”的“感觉”,从7个自然村请来学生家长,在借用的礼堂里讲关注孩子情绪变化的重要性,晚上没有电,就从生产队借发电机。5年里开了3次家长会,全班40多个孩子,毕业时全部考入初中。

  上世纪90年代,她被调任象山县一所聋哑学校当校长。她到杭州学习了3个月的手语,带着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比赛体育、艺术,再去海岛、山村演出节目,甚至去参加义务劳动。“首先要让社会知道,有我们这群孩子的存在”。她又接着跑,终于有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6年下来,学校18周岁毕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但是1997年来到宁波达敏学校后,既有经验似乎不灵了。学校中都是智障儿童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儿童,大部分有癫痫症。

  刘佳芬去听课,老师诉苦,20岁的学生,连1+1等于多少都教不会;去家访,家长说,孩子快毕业了,连刷牙、洗脸的事都不会做;学校被通知搬迁,新址被附近不理解的居民扔垃圾、砸玻璃,说:“这个学校教的都是神经病,来了破坏风水”……

  心酸、心痛,刘佳芬下了决心,“要让我的学生在常态条件下过上常人的生活。”她放弃了原有评价体系中的“学会多少字、会数多少数”的标准,决定从培养孩子上厕所、过马路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入手,“我的目标很简单,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启智教育不仅改变学生来适应环境,也要改变环境来适应学生”

  刘佳芬认为,在中国办启智教育,要借重社区的力量。她说:“不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不认识、不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这群孩子毕业后就无法融入社会,更谈不上自食其力。”

  但是,要打破启智教育惯用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并不容易。不少人担心,“普通学校都害怕安全事故,更何况是一群有癫痫、自闭、多动或者行动不便等各种症状的学生?”即便走出校门了,遇上的“白眼”也不少:公交车上的乘客抱怨,小吃店老板怕他们影响生意,超市的员工担心他们损坏物品,路上行人对他们指指点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健全人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与偏见,我们必须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刘佳芬想,“要建立残疾人的支撑系统,西方国家的优势在家庭,中国必须倚重集体的力量。”在教育部门和当地社区的帮助下,有100家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为教育协作理事会的理事单位,发展教学基地、开展社区教学一下子顺畅了很多。

  如今,宁波市的200多处超市、农贸市场、银行、医院、餐馆甚至公共厕所,都成了达敏学校的课堂。学校里只有26名老师,而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

  接触次数多了,孩子们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异类”。在五星级酒店体验学习时,餐饮部经理把市面上不常见的贝壳清洗过后送来让孩子们做手工艺品。早高峰乘坐公交车时,有孩子突然执拗不愿下车,没有一位乘客表现出鄙视、厌恶的态度,而是号召全车人一起下车,带动孩子下车后,公交车才又开动。

  最明显的态度变化,来自达敏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居民--从原本的不理解,到现在的连声夸赞“蛮乖!蛮乖!”

  “要赢得长久的尊重,不能仅靠人们的同情心。”刘佳芬注意到,在一次主题为“过马路”的社区教学中,有好心的交警拦下过往车辆,让达敏的孩子们在红灯时通过斑马线。刘佳芬看到这段视频后,马上对教学方法进行纠正,“孩子们需要帮助,但必须是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孩子们过马路必看红绿灯。

  “如果能给家庭带去一些希望,能给社会减轻一些负担,那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有时候,面对其他老师高徒满天下的报道,刘佳芬难免有些羡慕。但她说:“看到我的学生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甚至自食其力,我说话就有底气。”

  如今,达敏学校的许多学生能烤出香喷喷、油亮亮的面包,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还能向前来观摩的特教专家、老师介绍宁波特产,展示自己的技能。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

  学生家长张菊莲说,儿子因先天性染色体变异,生长缓慢,智力三级残疾。如今,孩子在家能自觉帮助收拾杂物,自己洗澡、洗脚、睡觉;在外能独立和人交流,有时还会引用成语“我会尽力而为”,身为家长,我感到“成功的喜悦”。

  在刘佳芬的倡导下,宁波市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

  2010年10月29日,“达敏特殊教育服务热线”开通。服务热线不仅面向宁波全市,还辐射省内外,为智障儿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儿童的学校和家长提供帮助。

  达敏学校老师自己依据实践编写的启智教材,不仅成为浙江省的地方教材,也成为全国许多兄弟学校教学活动的范本。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许家成说,达敏学校的社区化道路,对国内的特殊学校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以支持性教育的形态展现了未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