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八:文化彩练当空舞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2-06-02 09:54:27

  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早早定义了文化——在文,在化。

  浙江,在一轮轮文化建设中交出的答卷,也印证了“以文教化”的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省委、省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从此,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来,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后,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随即确定了文化强省的目标,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

  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由“大”到“强”,岂止是一字之变?一笔笔,一幕幕,一处处,都写下了科学发展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看,价值涤荡春风化雨,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公共服务多姿多彩……

  实践中,进一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文化不仅是软实力的底蕴与基因,也是经济发展硬实力的新增长。

  同时,在实践中也找准了方向——挣脱体制机制的束缚,先进文化的主流声音将传播得更远,新的文化生态也会加速构建。

  精神之光

  编织一条凝聚人心的价值纽带

  春夏之交,“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如一缕和煦的风,吹拂在浙江大地。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面对抛出的谜面,人们在寻找和讨论中发现,原来,我们拥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刻着浙江烙印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浙江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一道道精神之光,是指引前行方向的文化航标,是凝神聚气的灵魂支撑,是强基固本的定海神针。

  从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到猎猎招展的道德旗帜,浙江人不仅在言语上凝练归纳价值共识,更多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践行着、传承着“我们的价值观”。

  田思嘉,一名英勇牺牲的26岁消防战士,他短暂的生命里闪亮着一颗烈火丹心;吴菊萍,不惜断臂接住幼小的生命,她美丽的举动影响深远;沈慧刚,智斗美洲狮勇救幼童,他把义举传出了国门……“浙江骄傲”、“感动人物”、“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纷纷涌现。

  从点到面,近600场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在全省遍地开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渗透在民间,“信用浙江”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创建活动延伸到了基层。

  文可润心。有着这个时代烙印的文化产品,是传播价值精神取向的有力载体。

  近3年来,我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电影华表奖等各类全国性文艺评比中获奖超过200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感,润物无声地引领着社会风尚。

  《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1921》、《毛岸英》、《我的美丽人生》、《牵挂》等“浙产剧”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后,在全国形成了一股“浙江电视剧现象”。

  雷云、许庆瑞、陆立军、朱家良、顾益康等专家思想集成的《当代浙江学者文库》,竖起了引领当代浙江思想界的标杆。

  在正确的文化立场下传播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一批弘扬真善美,具有群众情怀和人文关怀的精品力作,在浙江这片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之力

  释放活力助推文化产业驶向蓝海

  有人问:浙江的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搏击中创下了多少个“第一”?伸出一只手5个指头还不够回答。

  “浙报传媒”,是全省首家国有文化上市企业,也是全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华谊兄弟”,内地影视娱乐上市公司的第一股;“宋城集团”,用旅游和演艺嫁接出中国演艺第一股;“顺网科技”,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互联网娱乐平台企业,摘得了“网吧软件第一股”之称……

  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在浙江,多种所有制构成的文化产业实体活力四射。

  这,得益于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和创业创新的开放平台。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浙江作为改革综合试点省率先起步,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管办分离、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2月,我省获得全国文改工作省级先进,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分别获评全国文改工作市级先进。

  中国广电业界著名的“华数现象”就发轫于浙江。从地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起步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服务对象扩展到浙江全省以及25个省份120多个城市的3000多万用户,并构建起包含互动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三大领域,涉及内容、技术、应用三方面服务的产业格局。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一省一网”整合,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步伐。

  “华数”的发展只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横截面。越来越多的文化“主力军”,通过体制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新闻出版单位和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合并、上市,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广播电视单位,通过改革创新,提高了节目数量和质量,丰富了节目形态;艺术院团,从国家统包统管、“等靠要”的事业单位转身为市场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演艺企业……

  浙江制造要向浙江“智”造转型,文化,就是其中不能忽视的力量。乔布斯的“苹果”告诉人们:创意无限,科技有力。摆脱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文化内在活力喷薄涌动,浙江的文化产业也开始风生水起。

  发展文化产业,运用文化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课题。

  数据为证——

  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1%,首次跨过千亿大关,占GDP3.8%。仅杭州市的文创产业增加值就达702亿元,占GDP11.8%。

  7年前,我省的影视动漫产量几乎为零。2010年,仅杭州一地年生产原创动画就达43000分钟,跃居全国第二,动漫游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27亿元,利润总额达8.15亿元。2011年,全省共制作原创动画片71部,居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各类创意产业园多达70余个。仅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就聚集了435家影视制作企业,2011年接待影视剧组143个,拍摄影视剧3665(部)集,约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聚集了100多家动漫制作企业,2011年原创动画影视作品38部1849集32581分钟,连续4年居全国各基地之首。

  我省还将用3年时间重点培育20个文化产业园区和20家文化上市企业,到2015年,浙江将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逾1800亿元,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盘活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创新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浙江文化正驶向广阔的蓝海。

  民生之本

  聆听文化惠民和文化自觉的交响

  “免费”,是浙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10年前,杭州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的大手笔,让中国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

  仅仅2年后,浙江又抛出了一个大手笔,在全国最早尝试向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浙江博物馆就迎来了自1994年正式开馆以来最大的客流量——1.45万名游客。

  接下去,全省92家公立博物馆向大众敞开怀抱,各类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超过了1700万。

  再接下去,美术馆、图书馆也开始加盟,浙江由此成为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办理图书借书证的省份。

  10年中,这样的免费文化大餐,在浙江大地层出不穷。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并为全省低保户送上了彩电,免收有线电视费,在农村提前5年实现“户户通”。每村每月一场的免费电影、免费借阅定期更新的图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润……

  文化惠民,在编织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让城乡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民生。

  近5年,是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5年——全省累计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支出294.3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9%,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总投资213亿元,除西湖文化广场外,温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宁波博物馆、丽水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

  近5年,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伸向了基层的角角落落。如今,我省已构建起“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87%以上,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100%和99.9%。

  近5年,我省累计将9.1万场文艺演出、110万场电影和1015万册图书送到乡村,仅钱江浪花艺术团每年演出场次就超过200场,观众累计达400多万人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演出季、优秀儿童剧校园巡演等文化品牌。

  文化惠民,还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接受文化熏陶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了创造文化的主角。享受文化成果的受众,不知不觉,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在浙江,“种文化”种出了一片姹紫嫣红,自从2008年组织“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以来,全省已建立了26652支业余文体队伍,聚集了5万多名业余文体骨干,一年就开展活动多达近58.6万场次。

  “一遇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民间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常年奔波于温台等地的嵊州群艺越剧团里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然而“戏多得却演不完”,团长石国荣说:“角角落落都有观众,我们就自己办文化来满足群众需求。”在越剧之乡嵊州,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长三角各地,年演出3万多场,年收入逾1亿元。

  同样,黄岩八旬老人潘深河,也是最前线的文化践行者,在土台子上一站就是11年,免费授课600堂,村里村外的乡亲都成了他的“粉丝”,“大家爱来听就好”,潘深河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这样的民间文化使者,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用行动奏出了一曲曲文化惠民和文化自觉的交响!

  在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引擎声中,一起,前行!

【编辑:徐挺】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八:文化彩练当空舞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6-02 09:54:27

  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早早定义了文化——在文,在化。

  浙江,在一轮轮文化建设中交出的答卷,也印证了“以文教化”的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省委、省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从此,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来,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后,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随即确定了文化强省的目标,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

  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由“大”到“强”,岂止是一字之变?一笔笔,一幕幕,一处处,都写下了科学发展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看,价值涤荡春风化雨,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公共服务多姿多彩……

  实践中,进一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文化不仅是软实力的底蕴与基因,也是经济发展硬实力的新增长。

  同时,在实践中也找准了方向——挣脱体制机制的束缚,先进文化的主流声音将传播得更远,新的文化生态也会加速构建。

  精神之光

  编织一条凝聚人心的价值纽带

  春夏之交,“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如一缕和煦的风,吹拂在浙江大地。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面对抛出的谜面,人们在寻找和讨论中发现,原来,我们拥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刻着浙江烙印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浙江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一道道精神之光,是指引前行方向的文化航标,是凝神聚气的灵魂支撑,是强基固本的定海神针。

  从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到猎猎招展的道德旗帜,浙江人不仅在言语上凝练归纳价值共识,更多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践行着、传承着“我们的价值观”。

  田思嘉,一名英勇牺牲的26岁消防战士,他短暂的生命里闪亮着一颗烈火丹心;吴菊萍,不惜断臂接住幼小的生命,她美丽的举动影响深远;沈慧刚,智斗美洲狮勇救幼童,他把义举传出了国门……“浙江骄傲”、“感动人物”、“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纷纷涌现。

  从点到面,近600场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在全省遍地开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主题实践活动渗透在民间,“信用浙江”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创建活动延伸到了基层。

  文可润心。有着这个时代烙印的文化产品,是传播价值精神取向的有力载体。

  近3年来,我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电影华表奖等各类全国性文艺评比中获奖超过200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感,润物无声地引领着社会风尚。

  《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1921》、《毛岸英》、《我的美丽人生》、《牵挂》等“浙产剧”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后,在全国形成了一股“浙江电视剧现象”。

  雷云、许庆瑞、陆立军、朱家良、顾益康等专家思想集成的《当代浙江学者文库》,竖起了引领当代浙江思想界的标杆。

  在正确的文化立场下传播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一批弘扬真善美,具有群众情怀和人文关怀的精品力作,在浙江这片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

  改革之力

  释放活力助推文化产业驶向蓝海

  有人问:浙江的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搏击中创下了多少个“第一”?伸出一只手5个指头还不够回答。

  “浙报传媒”,是全省首家国有文化上市企业,也是全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华谊兄弟”,内地影视娱乐上市公司的第一股;“宋城集团”,用旅游和演艺嫁接出中国演艺第一股;“顺网科技”,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互联网娱乐平台企业,摘得了“网吧软件第一股”之称……

  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在浙江,多种所有制构成的文化产业实体活力四射。

  这,得益于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和创业创新的开放平台。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浙江作为改革综合试点省率先起步,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管办分离、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2月,我省获得全国文改工作省级先进,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分别获评全国文改工作市级先进。

  中国广电业界著名的“华数现象”就发轫于浙江。从地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机构起步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服务对象扩展到浙江全省以及25个省份120多个城市的3000多万用户,并构建起包含互动电视、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三大领域,涉及内容、技术、应用三方面服务的产业格局。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一省一网”整合,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步伐。

  “华数”的发展只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横截面。越来越多的文化“主力军”,通过体制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新闻出版单位和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合并、上市,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广播电视单位,通过改革创新,提高了节目数量和质量,丰富了节目形态;艺术院团,从国家统包统管、“等靠要”的事业单位转身为市场化、精品化、品牌化的演艺企业……

  浙江制造要向浙江“智”造转型,文化,就是其中不能忽视的力量。乔布斯的“苹果”告诉人们:创意无限,科技有力。摆脱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文化内在活力喷薄涌动,浙江的文化产业也开始风生水起。

  发展文化产业,运用文化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课题。

  数据为证——

  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1%,首次跨过千亿大关,占GDP3.8%。仅杭州市的文创产业增加值就达702亿元,占GDP11.8%。

  7年前,我省的影视动漫产量几乎为零。2010年,仅杭州一地年生产原创动画就达43000分钟,跃居全国第二,动漫游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27亿元,利润总额达8.15亿元。2011年,全省共制作原创动画片71部,居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各类创意产业园多达70余个。仅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就聚集了435家影视制作企业,2011年接待影视剧组143个,拍摄影视剧3665(部)集,约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聚集了100多家动漫制作企业,2011年原创动画影视作品38部1849集32581分钟,连续4年居全国各基地之首。

  我省还将用3年时间重点培育20个文化产业园区和20家文化上市企业,到2015年,浙江将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逾1800亿元,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盘活文化资源,通过市场竞争,创新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浙江文化正驶向广阔的蓝海。

  民生之本

  聆听文化惠民和文化自觉的交响

  “免费”,是浙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10年前,杭州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的大手笔,让中国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

  仅仅2年后,浙江又抛出了一个大手笔,在全国最早尝试向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浙江博物馆就迎来了自1994年正式开馆以来最大的客流量——1.45万名游客。

  接下去,全省92家公立博物馆向大众敞开怀抱,各类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超过了1700万。

  再接下去,美术馆、图书馆也开始加盟,浙江由此成为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办理图书借书证的省份。

  10年中,这样的免费文化大餐,在浙江大地层出不穷。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并为全省低保户送上了彩电,免收有线电视费,在农村提前5年实现“户户通”。每村每月一场的免费电影、免费借阅定期更新的图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文化的滋润……

  文化惠民,在编织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让城乡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民生。

  近5年,是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5年——全省累计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支出294.3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9%,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多个,总投资213亿元,除西湖文化广场外,温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宁波博物馆、丽水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

  近5年,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伸向了基层的角角落落。如今,我省已构建起“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87%以上,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100%和99.9%。

  近5年,我省累计将9.1万场文艺演出、110万场电影和1015万册图书送到乡村,仅钱江浪花艺术团每年演出场次就超过200场,观众累计达400多万人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演出季、优秀儿童剧校园巡演等文化品牌。

  文化惠民,还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接受文化熏陶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了创造文化的主角。享受文化成果的受众,不知不觉,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在浙江,“种文化”种出了一片姹紫嫣红,自从2008年组织“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以来,全省已建立了26652支业余文体队伍,聚集了5万多名业余文体骨干,一年就开展活动多达近58.6万场次。

  “一遇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在民间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常年奔波于温台等地的嵊州群艺越剧团里没有一个是专业演员,然而“戏多得却演不完”,团长石国荣说:“角角落落都有观众,我们就自己办文化来满足群众需求。”在越剧之乡嵊州,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长三角各地,年演出3万多场,年收入逾1亿元。

  同样,黄岩八旬老人潘深河,也是最前线的文化践行者,在土台子上一站就是11年,免费授课600堂,村里村外的乡亲都成了他的“粉丝”,“大家爱来听就好”,潘深河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这样的民间文化使者,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用行动奏出了一曲曲文化惠民和文化自觉的交响!

  在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引擎声中,一起,前行!

编辑: 徐挺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