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四 四大建设开新局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2-05-29 08:36:25

  经过10年建设,舟山港岙山岛从荒山滩涂变为千万吨级大港。 应红枫 摄

  浙江日报讯 “看,一座汽车城的雏形初现。4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水塘。”5月的海风,凉爽惬意,站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大众一期工地,顺着工程指挥部人员的手势望去,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变化,其实开始于2009年。这一年的年底,省委、省政府在敏锐洞悉“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调整的战略性机遇、深刻分析浙江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的基础上,作出推进“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随后不久,包括宁波杭州湾新区在内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浙江大地上一一布局落子。

  新战略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追求科学发展的持之以恒,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果断抉择

  “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2009年底,当省委、省政府第一次提出“四大建设”战略时,一些关心浙江经济的观察家们,不免存有一些“顾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中小企业和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小商品、大市场”的传奇故事,构成了浙江经济最具特色的“经济马赛克”。“四大建设”的推进,会削弱浙江经济的这种传统特色和优势吗?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两年多过后,对于“四大建设”,一个广泛的共识已经形成:正是省委、省政府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保证了浙江经济近几年的平稳增长、加快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

  理解这种共识,需要我们做一次短暂的回望。2008年年末,国际金融危机汹汹袭来,浙江经济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度暴露;与此同时,在国内区域发展舞台上,浙江的先发优势也在逐渐削弱,“标兵渐远、追兵日近”。

  “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浙江经济不仅要有小而活的传统优势,更要打造大而强的新竞争利器。这就是‘四大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说。

  诚如其言,早在2004年,浙江就提出“腾笼换鸟”的转型思路。“四大建设”,正是对腾出“低、小、散”,换上“高、大、优”的深化。

  这是一种思路更清晰的深化:2009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四大建设”被明确界定为四个一批:即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战略既明,雷厉风行。大平台是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实现载体。2010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出台迄今为止我省产业发展最优惠的政策,此后,汽车整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一批现代产业带加速崛起,一批国内外大项目竞相落户。

  新动力

  ——从“小”到“大”,增添的是转型升级的新抓手,是“逆水行舟”的新动力

  逆水行舟,需要技巧,更需要信心。

  当国际金融危机“寒流”正急,“四大建设”的实施,为浙江经济提供的正是化危为机的抓手、迎难而上的信心。

  对此,宁波杭州湾新区资深招商工作人员张辉深有感触。2010年3月,香港,刚刚挂牌不久的新区在这里连续举行了四场推介活动,场场火爆!和记黄埔、新世界集团、新鸿基集团等几乎所有在港大企业的“掌门人”全部莅临。“真没想到,新区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他说。

  不仅是宁波杭州湾新区。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集体亮相后,迅速成为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热土,成为浙江经济化危为机的第一看点。

  在大江东新城,原临江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空港经济区和前进工业园区在被整合到一个新平台后,发展优势成倍放大,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东风-裕隆汽车、中国南车集团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带着数十亿元资本相继落户。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目标是再造一个“杭州工业”。

  在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5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的生物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占地183亩的产业园,由浙江医药公司投资开发,全部建成后,将形成150亿元销售额、30亿元利税的规模。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以来,四大国家战略在我省相继启动,让“四大建设”的实施如虎添翼。

  统计显示,2011年,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550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超1150亿元,引进签约了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协议投资约3100亿元。

  新气象

  ——从“小”到“大”,转换出不一样的发展方式,腾挪出不一样的经济力量

  一个多月前,投资75亿元的长安福特马自达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杭州,2015年,一期投产年产能就将达25万辆汽车。

  4个多月前,一次性投资117亿元的上海大众项目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动工建设,2013年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将达30万辆汽车。

  短短半年间,一个杭州湾,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全中国汽车业人士的目光。人们在遐想中国汽车产业新格局之时,也蓦然意识到,浙江经济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亮相于中国经济舞台。

  “大”不是终极目的,“大”的背后是“高、新、优、强”。翻开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案,人们看到,这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虚席以待的发展乐土。

  而今,驱车行驶于杭州大江东新城,除了汽车产业带外,逐一展现的还有,东方电气风能及潮汐发电、德国圣照光电太阳能光伏、双兔新材料、中科院机器人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一座全新的“浙江硅谷”正加速崛起。挂牌至今,已吸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24家院所签约入驻,15个产业化项目正开工建设。

  同样,随着总投资60亿元的浙江华友钴材料项目签约,衢州在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生产领域迎来突破;在丽水,娃哈哈集团、伊利集团、三一重工等一批大企业已经签约,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引进资源占用少、环境污染少、产业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

  “四大建设”是新动力,也是催化剂。每一个大项目的引入,都在悄悄改变改变了原本“低、小、散”的浙江“块状经济”布局。原来就有成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萧山,因为东风裕隆、长安福特马自达等项目的落户,整个产业打开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新空间。

  浙江大企业也因“四大建设”而加快。2011年浙江物产集团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500强,“镇海炼化”销售收入在2010年突破千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146家行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等多项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四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逼近一半,共完成销售收入总额近1.5万亿元。

  一个崭新的未来正加速向浙江走来。

【编辑:徐挺】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四 四大建设开新局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5-29 08:36:25

  经过10年建设,舟山港岙山岛从荒山滩涂变为千万吨级大港。 应红枫 摄

  浙江日报讯 “看,一座汽车城的雏形初现。4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水塘。”5月的海风,凉爽惬意,站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大众一期工地,顺着工程指挥部人员的手势望去,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变化,其实开始于2009年。这一年的年底,省委、省政府在敏锐洞悉“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调整的战略性机遇、深刻分析浙江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的基础上,作出推进“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随后不久,包括宁波杭州湾新区在内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在浙江大地上一一布局落子。

  新战略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追求科学发展的持之以恒,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果断抉择

  “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2009年底,当省委、省政府第一次提出“四大建设”战略时,一些关心浙江经济的观察家们,不免存有一些“顾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中小企业和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小商品、大市场”的传奇故事,构成了浙江经济最具特色的“经济马赛克”。“四大建设”的推进,会削弱浙江经济的这种传统特色和优势吗?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两年多过后,对于“四大建设”,一个广泛的共识已经形成:正是省委、省政府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决策,保证了浙江经济近几年的平稳增长、加快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

  理解这种共识,需要我们做一次短暂的回望。2008年年末,国际金融危机汹汹袭来,浙江经济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度暴露;与此同时,在国内区域发展舞台上,浙江的先发优势也在逐渐削弱,“标兵渐远、追兵日近”。

  “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浙江经济不仅要有小而活的传统优势,更要打造大而强的新竞争利器。这就是‘四大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说。

  诚如其言,早在2004年,浙江就提出“腾笼换鸟”的转型思路。“四大建设”,正是对腾出“低、小、散”,换上“高、大、优”的深化。

  这是一种思路更清晰的深化:2009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四大建设”被明确界定为四个一批:即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战略既明,雷厉风行。大平台是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实现载体。2010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出台迄今为止我省产业发展最优惠的政策,此后,汽车整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一批现代产业带加速崛起,一批国内外大项目竞相落户。

  新动力

  ——从“小”到“大”,增添的是转型升级的新抓手,是“逆水行舟”的新动力

  逆水行舟,需要技巧,更需要信心。

  当国际金融危机“寒流”正急,“四大建设”的实施,为浙江经济提供的正是化危为机的抓手、迎难而上的信心。

  对此,宁波杭州湾新区资深招商工作人员张辉深有感触。2010年3月,香港,刚刚挂牌不久的新区在这里连续举行了四场推介活动,场场火爆!和记黄埔、新世界集团、新鸿基集团等几乎所有在港大企业的“掌门人”全部莅临。“真没想到,新区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他说。

  不仅是宁波杭州湾新区。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集体亮相后,迅速成为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热土,成为浙江经济化危为机的第一看点。

  在大江东新城,原临江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空港经济区和前进工业园区在被整合到一个新平台后,发展优势成倍放大,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东风-裕隆汽车、中国南车集团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带着数十亿元资本相继落户。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目标是再造一个“杭州工业”。

  在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5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的生物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占地183亩的产业园,由浙江医药公司投资开发,全部建成后,将形成150亿元销售额、30亿元利税的规模。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以来,四大国家战略在我省相继启动,让“四大建设”的实施如虎添翼。

  统计显示,2011年,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550亿元,完成产业项目投资超1150亿元,引进签约了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协议投资约3100亿元。

  新气象

  ——从“小”到“大”,转换出不一样的发展方式,腾挪出不一样的经济力量

  一个多月前,投资75亿元的长安福特马自达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杭州,2015年,一期投产年产能就将达25万辆汽车。

  4个多月前,一次性投资117亿元的上海大众项目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动工建设,2013年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将达30万辆汽车。

  短短半年间,一个杭州湾,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全中国汽车业人士的目光。人们在遐想中国汽车产业新格局之时,也蓦然意识到,浙江经济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亮相于中国经济舞台。

  “大”不是终极目的,“大”的背后是“高、新、优、强”。翻开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案,人们看到,这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虚席以待的发展乐土。

  而今,驱车行驶于杭州大江东新城,除了汽车产业带外,逐一展现的还有,东方电气风能及潮汐发电、德国圣照光电太阳能光伏、双兔新材料、中科院机器人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一座全新的“浙江硅谷”正加速崛起。挂牌至今,已吸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24家院所签约入驻,15个产业化项目正开工建设。

  同样,随着总投资60亿元的浙江华友钴材料项目签约,衢州在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生产领域迎来突破;在丽水,娃哈哈集团、伊利集团、三一重工等一批大企业已经签约,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引进资源占用少、环境污染少、产业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

  “四大建设”是新动力,也是催化剂。每一个大项目的引入,都在悄悄改变改变了原本“低、小、散”的浙江“块状经济”布局。原来就有成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萧山,因为东风裕隆、长安福特马自达等项目的落户,整个产业打开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新空间。

  浙江大企业也因“四大建设”而加快。2011年浙江物产集团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500强,“镇海炼化”销售收入在2010年突破千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146家行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等多项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四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逼近一半,共完成销售收入总额近1.5万亿元。

  一个崭新的未来正加速向浙江走来。

编辑: 徐挺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