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嵊泗铁矿砂转运码头一派繁忙。今年首季嵊泗口岸进口铁矿砂79船次,同比增长36.21%。 本报记者 梁臻 通讯员 张伦 李杰 摄
浙江日报讯 这是一片从不缺乏改革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热土。30年前,浙江率先启动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培育出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社……今天,在传统发展模式急需转型的关键时刻,浙江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前沿。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与浙江正在推进的“四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等交相辉映,再次激发起全省上下的改革激情和创业创新活力。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实施这些国家战略、国家试点和重大项目,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空间狭小、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层次不高等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再创浙江科学发展新优势,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发展模式:
从自发走向自觉
今年初,在欧美经济仍是阴云密布的时候,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公司一次性投资117.95亿元,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新上了一个汽车项目,2015年将实现年产30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外界在惊讶于投资方手笔之大的同时,也对这个新兴园区产生了极大关注。
作为浙江省重点规划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两年多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按照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标准和“500天编制完成50个各级各类规划”的要求,规划领路、高水平开发建起了商务新城区、高端产业区、湿地生态区,现已初现“转型升级示范区、国际化新城区、秀美和谐生态区、现代科学智能区”的雏形。2011年,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引进项目总投资达2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2.2亿元。
这幅场景与浙江传统的块状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改革开放前30年,浙江工业经济兴起的典型路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民洗脚上岸自发兴办家庭工业,在推动中小企业、区域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因为规划无序带来了耕地锐减、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马力宏认为,受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无为而治”成功模式的影响,浙江一些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框架拓展、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其实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过剩经济开始,我们这种‘低小散’的企业结构已经逐步显现劣势。”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温州一直存在要素和制度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半工业化、半城市化”带来的负效应日益突出,导致资源浪费,环境不佳,难以集聚高端要素。对策首先就是建设“高效有为的服务型政府”,加强对环境、要素的有序规划,政府“到位”不“越位”,引导产业形成、园区建设进入自觉阶段。
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浙江省委、省政府2009年提出“四大”建设,着手规划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将海洋经济发展列为重点战略任务。经充分论证和争取,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随后舟山群岛新区又获批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前提下,浙江掀开了“向东是大海”的发展新蓝图。
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6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
改革推进:
从突围转向攻坚
如果说通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浙江率先实现从计划经济突围,确立了产权比较清晰、机制比较灵活的民营化、市场化基本格局,在当前新一轮的改革攻坚中,浙江迫切需要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为契机,率先把改革推向投融资、财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及政府职能转换等纵深领域,下决心通过相关政策、制度革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浙江经济强县之一诸暨市委书记钱三雄认为,浙江怎样才能再造新优势?有三点,一定要重实业,一定要金融创新,一定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市场的手段、通过改革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比如,浙江地貌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4亩,发展空间哪里找?改革开放以来,浙商群体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动力就是脱贫致富,而今新的创业动力和活力从哪里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办公室副主任陈飞龙说,国家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意义,既是为浙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与载体,更是为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明确了新的方向与目标。以前对海洋的利用停留在围海造田,如今主要目标转为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体系,加上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被确立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三大亮点。其中,如何统筹协调和加快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形成科学、有序、高效、完善的体制环境,是能不能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作用的关键。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浙江的意义,同样不仅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于浙江来说,既要始终坚持发展本省实体经济不动摇,也要顺应产业经济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正视遍布全国和全球的“浙江人经济”不断壮大给浙江未来带来的机遇。据调查统计,在10.18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本土区域内,市场主体总量为318万户,包括70.4万户民营企业与228.6万户个体工商户。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600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在海外,150多万浙商把生意做出国门,走向世界。
专业人士指出,在市场经济惊涛骇浪中崛起的浙商群体及其掌握的庞大资本,已经成为支撑浙江下一轮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潜在优势。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和环境再造,使之更有效服务于浙江经济、推动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事关浙江未来全局的问题。
浙江决策层已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去年底今年初,在浙江省联手国务院国资委举办浙企与央企投资对接会的同时,浙江省及温州市等单位又相继举办了旨在鼓励浙商回乡创业的浙商、温商大会。今年1至4月,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80亿元,同口径比去年同期猛增5倍以上。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启动,加上本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浙江丽水市展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浙江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浙江省长夏宝龙指出,浙江的目标是加快形成区域乃至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进而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具活力的次中心。全省应着力推动区域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各类区域性交易市场,加快组建集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场外交易“三位一体”的省级金融市场投资平台,力争在企业总部、总部金融机构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开放提升:
从侧重出口转向全方位
走进设在义乌市江滨北路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大厅,可以听到全球各地的不同语言,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客商忙碌地与各个涉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交谈着。作为今年新推出的服务,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工作,就是为来自境外的客商提供从办理就业证到租房、小孩读书等“一站式”服务,而此前这些环节都分散在公安、工商、外事、教育等不同部门,需要外商东一个西一个找、分头办理。
目前,每天有20多万中外客商在义乌采购商品,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31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近5年来,虽然接连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其出口销售总额年均增幅仍高达20%。
虽然已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但这对于今天义乌人来说,还远远不够。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表示,我们希望义乌快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采购基地之一,同时大力发展出口、进口和转口贸易,走出浙江,放眼世界,从一个单纯出口基地变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名城和实地交易与电子商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中心,真正把“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变成现实。
舟山发展的瓶颈,首先也是要解决开放的问题。舟山市发改委副主任应仲民说,过去舟山是个军事要塞,在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舟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新区来说,未来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我国扩大对外交换的国际物流枢纽和保障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安全的储备、加工、中转基地,从而建设成为我国东部面向亚太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
随着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浙江对外开放加速由单向的吸引外资、出口产品为主,转向对内对外开放同步、加速融入国际产经一体化的新格局。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勇说,浙江是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遭遇的发展瓶颈有地域性,也在全国有先行性,中央批准浙江实施四大战略举措,不仅能帮浙江破解瓶颈,也将对全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重大推进作用。
据介绍,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开盘运行不到半年,日成交额已从几千万元上升至7亿元左右,线上交易开户客户达到了1万户,并吸引了加拿大国能资源等跨国企业前来落户。这家企业决定发挥其在国际和国内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计划在舟山投资和经营煤炭储运、物流配送、贸易基地等项目,项目设计进口煤炭年吞吐量将达3000万吨以上。
赵洪祝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科学发展看浙江”系列报道之三 四大战略再创优势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5-28 08:32:52
日前,嵊泗铁矿砂转运码头一派繁忙。今年首季嵊泗口岸进口铁矿砂79船次,同比增长36.21%。 本报记者 梁臻 通讯员 张伦 李杰 摄
浙江日报讯 这是一片从不缺乏改革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热土。30年前,浙江率先启动民营化、市场化改革,培育出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社……今天,在传统发展模式急需转型的关键时刻,浙江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创新的前沿。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与浙江正在推进的“四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等交相辉映,再次激发起全省上下的改革激情和创业创新活力。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浙江实施这些国家战略、国家试点和重大项目,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空间狭小、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紧张、产业层次不高等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再创浙江科学发展新优势,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发展模式:
从自发走向自觉
今年初,在欧美经济仍是阴云密布的时候,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公司一次性投资117.95亿元,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新上了一个汽车项目,2015年将实现年产30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外界在惊讶于投资方手笔之大的同时,也对这个新兴园区产生了极大关注。
作为浙江省重点规划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两年多来,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按照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标准和“500天编制完成50个各级各类规划”的要求,规划领路、高水平开发建起了商务新城区、高端产业区、湿地生态区,现已初现“转型升级示范区、国际化新城区、秀美和谐生态区、现代科学智能区”的雏形。2011年,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引进项目总投资达2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2.2亿元。
这幅场景与浙江传统的块状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改革开放前30年,浙江工业经济兴起的典型路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民洗脚上岸自发兴办家庭工业,在推动中小企业、区域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因为规划无序带来了耕地锐减、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马力宏认为,受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无为而治”成功模式的影响,浙江一些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框架拓展、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其实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过剩经济开始,我们这种‘低小散’的企业结构已经逐步显现劣势。”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温州一直存在要素和制度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半工业化、半城市化”带来的负效应日益突出,导致资源浪费,环境不佳,难以集聚高端要素。对策首先就是建设“高效有为的服务型政府”,加强对环境、要素的有序规划,政府“到位”不“越位”,引导产业形成、园区建设进入自觉阶段。
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浙江省委、省政府2009年提出“四大”建设,着手规划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将海洋经济发展列为重点战略任务。经充分论证和争取,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随后舟山群岛新区又获批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前提下,浙江掀开了“向东是大海”的发展新蓝图。
根据规划,到2015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6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
改革推进:
从突围转向攻坚
如果说通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浙江率先实现从计划经济突围,确立了产权比较清晰、机制比较灵活的民营化、市场化基本格局,在当前新一轮的改革攻坚中,浙江迫切需要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为契机,率先把改革推向投融资、财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及政府职能转换等纵深领域,下决心通过相关政策、制度革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浙江经济强县之一诸暨市委书记钱三雄认为,浙江怎样才能再造新优势?有三点,一定要重实业,一定要金融创新,一定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市场的手段、通过改革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比如,浙江地貌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4亩,发展空间哪里找?改革开放以来,浙商群体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动力就是脱贫致富,而今新的创业动力和活力从哪里来?
宁波市海洋经济办公室副主任陈飞龙说,国家批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意义,既是为浙江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与载体,更是为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明确了新的方向与目标。以前对海洋的利用停留在围海造田,如今主要目标转为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体系,加上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被确立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三大亮点。其中,如何统筹协调和加快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形成科学、有序、高效、完善的体制环境,是能不能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作用的关键。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浙江的意义,同样不仅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于浙江来说,既要始终坚持发展本省实体经济不动摇,也要顺应产业经济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正视遍布全国和全球的“浙江人经济”不断壮大给浙江未来带来的机遇。据调查统计,在10.18万平方公里的浙江本土区域内,市场主体总量为318万户,包括70.4万户民营企业与228.6万户个体工商户。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有超过600万的浙商在省外经商办企业;在海外,150多万浙商把生意做出国门,走向世界。
专业人士指出,在市场经济惊涛骇浪中崛起的浙商群体及其掌握的庞大资本,已经成为支撑浙江下一轮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潜在优势。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和环境再造,使之更有效服务于浙江经济、推动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事关浙江未来全局的问题。
浙江决策层已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去年底今年初,在浙江省联手国务院国资委举办浙企与央企投资对接会的同时,浙江省及温州市等单位又相继举办了旨在鼓励浙商回乡创业的浙商、温商大会。今年1至4月,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80亿元,同口径比去年同期猛增5倍以上。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启动,加上本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浙江丽水市展开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浙江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浙江省长夏宝龙指出,浙江的目标是加快形成区域乃至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进而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具活力的次中心。全省应着力推动区域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各类区域性交易市场,加快组建集产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场外交易“三位一体”的省级金融市场投资平台,力争在企业总部、总部金融机构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开放提升:
从侧重出口转向全方位
走进设在义乌市江滨北路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大厅,可以听到全球各地的不同语言,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客商忙碌地与各个涉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交谈着。作为今年新推出的服务,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工作,就是为来自境外的客商提供从办理就业证到租房、小孩读书等“一站式”服务,而此前这些环节都分散在公安、工商、外事、教育等不同部门,需要外商东一个西一个找、分头办理。
目前,每天有20多万中外客商在义乌采购商品,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31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近5年来,虽然接连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其出口销售总额年均增幅仍高达20%。
虽然已成为全球小商品“集散地”,但这对于今天义乌人来说,还远远不够。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表示,我们希望义乌快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采购基地之一,同时大力发展出口、进口和转口贸易,走出浙江,放眼世界,从一个单纯出口基地变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名城和实地交易与电子商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中心,真正把“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变成现实。
舟山发展的瓶颈,首先也是要解决开放的问题。舟山市发改委副主任应仲民说,过去舟山是个军事要塞,在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舟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新区来说,未来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我国扩大对外交换的国际物流枢纽和保障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安全的储备、加工、中转基地,从而建设成为我国东部面向亚太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
随着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浙江对外开放加速由单向的吸引外资、出口产品为主,转向对内对外开放同步、加速融入国际产经一体化的新格局。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黄勇说,浙江是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遭遇的发展瓶颈有地域性,也在全国有先行性,中央批准浙江实施四大战略举措,不仅能帮浙江破解瓶颈,也将对全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重大推进作用。
据介绍,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开盘运行不到半年,日成交额已从几千万元上升至7亿元左右,线上交易开户客户达到了1万户,并吸引了加拿大国能资源等跨国企业前来落户。这家企业决定发挥其在国际和国内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计划在舟山投资和经营煤炭储运、物流配送、贸易基地等项目,项目设计进口煤炭年吞吐量将达3000万吨以上。
赵洪祝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