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五年来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子弟人数翻了一番
稿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2012-05-25 15:54:20

  在杭州读书的民工子弟很开心。本报记者 胡元勇 摄(本报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前几天,记者在杭十四中采访,学校正在举行高一年级的篮球赛,球场上队员们奋力拼搏,球场外,不时响起掌声、尖叫声。高一学生娜娜就是场外拉拉队中最活跃的一个。

  “我们班实力超强,已经胜利在望了!”说起班里的篮球队,娜娜显得特别兴奋。

  而就在五年前,娜娜还是一个害羞的女孩。跟着爸爸妈妈第一次来杭州,进了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读书。对她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

  让娜娜父母欣喜的是,在杭州读书,孩子享受到了跟杭州孩子同等的待遇。学校转公办后,每年1500多元的学杂费不用交了,学校还免费发课本和作业本。通过自己的努力,娜娜还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杭十四中。

  一家人真正享受到了杭州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同城待遇”。娜娜父母决定,赶在女儿高考前在杭州买房子,把户口迁过来,这样女儿就可以在杭州参加高考了。

  刚来杭州时,孩子一年的学杂费要1500元

  说起自己的求学路,娜娜笑着说:“真挺曲折的。”

  娜娜是江西上饶人,2007年跟着父母来到杭州,当时她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我小学就读过三所,从江西老家到台州,再到杭州。”娜娜说,小时候,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她和大她两岁的哥哥一起住在老家舅舅家,在老家读书一直读到小学三年级。

  “那时候的事情记不太清了,就记得自己很调皮。”娜娜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她经常跟在哥哥屁股后面玩,要交作业的时候也常常是哥哥帮着做。

  说起女儿小时候,娜娜妈妈很有感触:“那时候她爸爸在台州承包工程,我也在那里帮忙。两个孩子都还小,实在是没办法带在身边照顾。”娜娜妈妈说,女儿三年级时,渐渐可以照顾自己了,她便让孩子们转到了台州读书。

  在台州读的是一所民办学校,里面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个学期学费大概是1000元。

  “娜娜读五年级时,他爸爸来到了杭州。”2007年,在杭州落下脚后,娜娜爸爸就把一家人接了过来。

  “过来后,两个孩子都在明珠实验学校读书,那时明珠实验学校还是民办的。”娜娜妈妈说,当时每学期的学杂费大概是800元,每个孩子一年要1500元左右。

  3000元对于当时刚刚在杭州落脚的一家人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学校转公办后,再也不用交学杂费了

  娜娜读初二的时候,明珠实验学校转成了公办学校。对于一家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用交学杂费了,两个孩子只要交午餐费就够了。

  “我们外省过来的,不光能在这里读书,还不用交钱,连课本、作业本都是免费发的,本地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待遇,我们孩子一样可以享受!”说起杭州市实施的教育同城待遇,娜娜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娜娜成绩一直很好,在年级里一直是前几名。”娜娜妈妈说,初三的时候,因为出色的成绩,娜娜获得了保送的机会,在对各个学校的特色进行过比较后,一家人最终选择了杭十四中。

  娜娜妈妈说,她听许多人说过,杭十四中师资力量比较强,很多本地学生想进都进不去,没想到娜娜却能直接获得保送资格,真是太幸运了。

  女儿刚升入杭十四中的那段时间,每天回家都跟父母说,学校如何如何好,学校有多大的图书馆,学校音乐教室的音响设备是如何完备,在那里还能自己写歌录歌,就像在录音棚一样。

  娜娜说的最多的还是杭十四中的健美操队。娜娜爱好特别广泛,小时候就很喜欢跳舞。高一刚入学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健美操队。

  去年10月份,娜娜与另外5位同学代表学校健美操队参加比赛,还获得了全国健美操联赛(温州站)的一等奖。

  “现在每周训练两次,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开心。”娜娜说,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也比以前大了,通过跳健美操还能释放压力。跳一会儿操,出一身汗,压力也跟着跑掉了。可能是因为跳健美操的原因,娜娜身体也特别好,很少生病。

  在杭州安家,让女儿在杭州参加高考

  “杭州的学校跟老家的就是不一样,学校设施和上课方式都不同。这里不只是学书上的东西,还很注重其他方面的教育,重视全面发展。”娜娜说。

  娜娜偶尔也会跟老家的同学联系,老家的不少高中,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考大学,大家都是在拼命读书。有个同学本来性格很活泼,但现在却基本上不太讲话了。

  娜娜妈妈说,老家很多学校连图书馆都没有,哪怕有里面也没几本书。小学里还有一个老师教好几门主科的现象,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兼着班主任。跟老家的孩子比起来,女儿可以在杭州接受这么优质的教育真的很幸运。

  还有两年女儿就要高考了,按照现在的政策,女儿到时候只能回老家去考试。“老家的教材跟这里也不一样,高考政策也不同,回去很难适应。”娜娜妈妈说,一家人在杭州打拼了这么多年,也有了些积蓄,他们想着咬咬牙,赶在女儿高考前在杭州买房子,把户口迁过来,这样女儿就可以在杭州参加高考了。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么?

  可以是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和睦的家庭……

  可以是一串新房钥匙,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份喜欢的工作……

  幸福是一种感觉,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却要让我们用心去呵护。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这5年来,你过得幸福吗?

  我们向广大读者征集5年来的幸福故事。

  只要你感觉到了幸福,都可以通过96068热线或者新浪微博@今日早报与我们分享。

  -记者手记

  同城待遇让

  民工子弟共享教育资源

  采访中,娜娜一直跟我说,在杭州读书,享受跟本地学生一样的待遇,自己真的很幸福。

  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同城待遇”,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就能体现:5年前,全省有65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共享浙江的教育资源;2010年,全省教育系统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万人;2011年底,我省接纳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120.91万人。

  短短五年时间,人数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根据2011年的统计,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我省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浙江的学校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

  娜娜妈妈深有体会,孩子在杭州读书,一是跟本地孩子一样,不用再交学杂费;二是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还能有保送的机会。

  其实这两点归纳起来说就是同城待遇。据2011年的统计,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了74.2%。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享受同城待遇,是我省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始终坚持的原则。

  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一并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增加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同时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增派教育和管理骨干,统一培训教师,促进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才让许许多多的“娜娜”感受到了温暖。

【编辑:沈媛仪】

五年来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子弟人数翻了一番

稿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2012-05-25 15:54:20

  在杭州读书的民工子弟很开心。本报记者 胡元勇 摄(本报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前几天,记者在杭十四中采访,学校正在举行高一年级的篮球赛,球场上队员们奋力拼搏,球场外,不时响起掌声、尖叫声。高一学生娜娜就是场外拉拉队中最活跃的一个。

  “我们班实力超强,已经胜利在望了!”说起班里的篮球队,娜娜显得特别兴奋。

  而就在五年前,娜娜还是一个害羞的女孩。跟着爸爸妈妈第一次来杭州,进了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读书。对她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

  让娜娜父母欣喜的是,在杭州读书,孩子享受到了跟杭州孩子同等的待遇。学校转公办后,每年1500多元的学杂费不用交了,学校还免费发课本和作业本。通过自己的努力,娜娜还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杭十四中。

  一家人真正享受到了杭州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同城待遇”。娜娜父母决定,赶在女儿高考前在杭州买房子,把户口迁过来,这样女儿就可以在杭州参加高考了。

  刚来杭州时,孩子一年的学杂费要1500元

  说起自己的求学路,娜娜笑着说:“真挺曲折的。”

  娜娜是江西上饶人,2007年跟着父母来到杭州,当时她还在读小学五年级。

  “我小学就读过三所,从江西老家到台州,再到杭州。”娜娜说,小时候,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她和大她两岁的哥哥一起住在老家舅舅家,在老家读书一直读到小学三年级。

  “那时候的事情记不太清了,就记得自己很调皮。”娜娜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她经常跟在哥哥屁股后面玩,要交作业的时候也常常是哥哥帮着做。

  说起女儿小时候,娜娜妈妈很有感触:“那时候她爸爸在台州承包工程,我也在那里帮忙。两个孩子都还小,实在是没办法带在身边照顾。”娜娜妈妈说,女儿三年级时,渐渐可以照顾自己了,她便让孩子们转到了台州读书。

  在台州读的是一所民办学校,里面读书的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个学期学费大概是1000元。

  “娜娜读五年级时,他爸爸来到了杭州。”2007年,在杭州落下脚后,娜娜爸爸就把一家人接了过来。

  “过来后,两个孩子都在明珠实验学校读书,那时明珠实验学校还是民办的。”娜娜妈妈说,当时每学期的学杂费大概是800元,每个孩子一年要1500元左右。

  3000元对于当时刚刚在杭州落脚的一家人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学校转公办后,再也不用交学杂费了

  娜娜读初二的时候,明珠实验学校转成了公办学校。对于一家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用交学杂费了,两个孩子只要交午餐费就够了。

  “我们外省过来的,不光能在这里读书,还不用交钱,连课本、作业本都是免费发的,本地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待遇,我们孩子一样可以享受!”说起杭州市实施的教育同城待遇,娜娜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娜娜成绩一直很好,在年级里一直是前几名。”娜娜妈妈说,初三的时候,因为出色的成绩,娜娜获得了保送的机会,在对各个学校的特色进行过比较后,一家人最终选择了杭十四中。

  娜娜妈妈说,她听许多人说过,杭十四中师资力量比较强,很多本地学生想进都进不去,没想到娜娜却能直接获得保送资格,真是太幸运了。

  女儿刚升入杭十四中的那段时间,每天回家都跟父母说,学校如何如何好,学校有多大的图书馆,学校音乐教室的音响设备是如何完备,在那里还能自己写歌录歌,就像在录音棚一样。

  娜娜说的最多的还是杭十四中的健美操队。娜娜爱好特别广泛,小时候就很喜欢跳舞。高一刚入学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健美操队。

  去年10月份,娜娜与另外5位同学代表学校健美操队参加比赛,还获得了全国健美操联赛(温州站)的一等奖。

  “现在每周训练两次,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开心。”娜娜说,进入高中后,学习压力也比以前大了,通过跳健美操还能释放压力。跳一会儿操,出一身汗,压力也跟着跑掉了。可能是因为跳健美操的原因,娜娜身体也特别好,很少生病。

  在杭州安家,让女儿在杭州参加高考

  “杭州的学校跟老家的就是不一样,学校设施和上课方式都不同。这里不只是学书上的东西,还很注重其他方面的教育,重视全面发展。”娜娜说。

  娜娜偶尔也会跟老家的同学联系,老家的不少高中,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考大学,大家都是在拼命读书。有个同学本来性格很活泼,但现在却基本上不太讲话了。

  娜娜妈妈说,老家很多学校连图书馆都没有,哪怕有里面也没几本书。小学里还有一个老师教好几门主科的现象,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兼着班主任。跟老家的孩子比起来,女儿可以在杭州接受这么优质的教育真的很幸运。

  还有两年女儿就要高考了,按照现在的政策,女儿到时候只能回老家去考试。“老家的教材跟这里也不一样,高考政策也不同,回去很难适应。”娜娜妈妈说,一家人在杭州打拼了这么多年,也有了些积蓄,他们想着咬咬牙,赶在女儿高考前在杭州买房子,把户口迁过来,这样女儿就可以在杭州参加高考了。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么?

  可以是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和睦的家庭……

  可以是一串新房钥匙,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份喜欢的工作……

  幸福是一种感觉,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却要让我们用心去呵护。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这5年来,你过得幸福吗?

  我们向广大读者征集5年来的幸福故事。

  只要你感觉到了幸福,都可以通过96068热线或者新浪微博@今日早报与我们分享。

  -记者手记

  同城待遇让

  民工子弟共享教育资源

  采访中,娜娜一直跟我说,在杭州读书,享受跟本地学生一样的待遇,自己真的很幸福。

  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同城待遇”,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就能体现:5年前,全省有65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共享浙江的教育资源;2010年,全省教育系统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万人;2011年底,我省接纳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120.91万人。

  短短五年时间,人数差不多翻了一番。而根据2011年的统计,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我省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浙江的学校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

  娜娜妈妈深有体会,孩子在杭州读书,一是跟本地孩子一样,不用再交学杂费;二是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还能有保送的机会。

  其实这两点归纳起来说就是同城待遇。据2011年的统计,在我省读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了74.2%。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享受同城待遇,是我省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始终坚持的原则。

  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一并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努力增加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同时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增派教育和管理骨干,统一培训教师,促进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才让许许多多的“娜娜”感受到了温暖。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