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浙江智造 实业兴省 浙江转型升级在路上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 2012-05-23 08:33:46

  吉利杭州湾基地帝豪生产线。如今,“五星”帝豪已成为吉利最热销的主力车型

  以上数据由浙江省经信委技装处提供

  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2012年3月19日,纽约。一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全世界上百家媒体的关注。签字桌的一头,是横空出世的篮球超新星林书豪;另一头,是刚刚收购沃尔沃不久,同样大红大紫的李书福和他的吉利。那一天,林书豪正式成为沃尔沃的代言人。

  哪怕五年前,一家浙江企业不远万里,跑去美国开发布会,能吸引那么多眼球,可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如今,这一切成了现实。因为吉利,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吉利;浙江,也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小打小闹”之地。

  不经意间,以吉利、万向、娃哈哈为代表的“浙江制造”,以宗庆后、李书福、鲁冠球等为代表的浙商,已经成了一种符号,成了浙江人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它的出现都能引人注目。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魅力。当张德江在今年“两会”时谆谆告诫浙江团里的企业家代表,浙商要“把根留住”,任何时候不能忘实业。是的,实业兴省,实体经济是浙商的“发家之本”。而制造业是一切实体经济的根本。

  浙江制造,那些伤痛

  事实上,万众瞩目的浙江制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国内就属浙江受伤最重。2009年第一季度,浙江省生产总值4632亿元,同比增3.4%。同期,江苏省生产总值6653.2亿元,同比增10.2%,山东省生产总值6469.3亿元,同比增7%。

  同属经济强省,同样面对金融风暴,为什么浙江比不过别人?“企业规模偏小、过度依赖外贸、产业体系松散、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弊端,一度制约了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这样点评浙江制造曾经的“痛处”。

  “浙商拥有不怕累、不怕苦的宝贵传统。可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2008年绍兴纺织企业困境、同年A股熊市大量企业炒股被套,都给浙商们提了个醒——死干老本行行不通,在虚拟经济中赚快钱更不靠谱。”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表示。

  转型升级,逆境崛起

  浙江制造的困境怎么解决?转型升级。近五年,引导浙江制造转型升级,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强调,浙江制造发展的关键,既要培育“重量级选手”,加快形成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也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009年3月,西子联合以一级供应商身份,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非气密性舱门等零部件的研发和制作。

  2010年3月,吉利汽车斥资近20亿美元,收购了跨国车企沃尔沃,上演“蛇吞象”的奇迹。

  2011年9月,浙江恒逸集团经过三年的艰苦谈判,与央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正式合作。上马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创造己内酰胺在全球范围内单线产能的最大装置纪录。

  ……

  历数这些年,浙江制造的大事件,它们的背后,都有一只有力的手。或政策扶持,或者资金参与,只要有利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省委、省政府都会大力扶持。除了找项目、找资金,政府还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给予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浙江智造,大有天地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浙江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重工业占比上升2.3个百分点,达58.7%。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624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从2006年的9.5%跃升至24.1%,提高了14.6个百分点,结构趋于优化。

  未来,“智造”仍是浙江制造的方向。日前,我省决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领域。据介绍,“十二五”时期要着重培育1000家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每年着重实施100个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其中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30个左右,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左右,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应用示范项目10个左右;还将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总部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走进吉利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从“2星”到“5星” 我们终于扬眉吐气

  萧山临江工业园,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坐落在一片茂盛绿荫中。离杭州市区50多公里,周边没有任何商业、娱乐设施——这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2006年,著名新车评价机构C-NCAP,给中国市场的在售新车做了一次安全普检。被抽中的吉利‘自由舰’只得了2星,一些合资品牌车型却拿到了4星。”吉利副总工程师、安全技术开发部部长刘卫国告诉记者,这个被很多吉利人视为“耻辱”的结果,一直挂在墙上的醒目位置,“催我们奋进。”

  作为一家民企,吉利曾以“造老百姓开得起的好车”闻名。经历成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它也碰到其他民企类似的瓶颈——技术含量偏低,质量不够稳定。一旦老百姓不再把汽车看作“2个沙发加4个轮子”的简单交通工具时,吉利的技术革命,势在必行。

  2007年,吉利在国内率先提出“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造车理念——安全被放在第一位;2009年,吉利成立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这是省内唯一一家汽车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刘卫国看来,安全实验室是个“烧钱”的地方。三期总投资3亿多元,150米长的碰撞跑道,全状况碰撞模拟设施,各种测试、分析仪器,随便哪一套设备,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这还只是固定投资。几乎每个工作日,这里都会有一辆新车,高速撞上钢筋水泥的实验墙。这些车,很多都是从吉利的生产线上直接拿下来的。“交通事故的情况非常复杂,所以只有不断碰撞,我们才能更接近真实。”刘卫国说,自实验室成立以来,这样的碰撞实验去年就已进行了250次。以5万元/辆计算,光是被撞毁的车价值就超过了1千万元。

  安全实验室也是个“费神”的地方。70多位科研人员分成几组,一次实验要花费2~3天做准备。“你们走进来,是不是感到特别冷?不是我们怕热,而是碰撞试验必须在温度20摄氏度、湿度40%的环境下进行。而这些,仅仅是碰撞试验海量的苛刻条件中极小的一部分。”

  也正是这个“烧钱”又“费神”的实验室,让吉利在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突飞猛进。2008年,吉利远景获C-NCAP“四星”评定;2009年,吉利熊猫成为C-NCAP历史上第一款五星安全的A00轿车;2011年初,吉利帝豪EC7以创纪录的46.8分成绩获C-NCAP五星安全标准;同年年末,吉利帝豪EC7在欧洲新车安全评价组织(EuroNCAP)碰撞测试中获四星,创造了自主品牌在欧洲进行碰撞测试的最好纪录——浙江的汽车制造,终于让人刮目相看。

  “五年前,安全碰撞让吉利上下恐慌。五年后,我们终于扬眉吐气。”回顾从“2星”到“5星”,吉利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如是说。除了安全,吉利还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技术的关键领域形成突破。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技术“王牌”,吉利汽车的质量与品质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2011年,吉利销售汽车42.13万辆,较2008年22万辆的成绩增长近一倍,是自主品牌中增长最快、增势最平稳的车企之一。

  今年春节,刘卫国回了趟山东老家,和人聊天。“当他一得知我在吉利工作,脱口而出的是,吉利汽车,质量越来越好。我想,这才是对大家工作的最好肯定吧!”

  走进杭锅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基地——34年工龄的老焊工:企业转型,生活升级

  杭州半山西北,崇贤镇,杭锅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基地。53岁於惠民从焊机操作台上探出头来,“来啦!”声音特别洪亮。在嘈杂的车间干了半辈子,他习惯了。

  拥有34年工龄的於惠民,是杭锅经验最丰富的焊工之一。他所焊接的是高压汽包,是锅炉的心脏部位。“有句话说得好,锅炉质量好不好,全看焊缝怎么样。”

  在大家眼中,於惠民爱岗敬业是出了名的。有一年刮台风,已经回家的於惠民越想越不放心,又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厂里,在锅炉边守了一夜。可就是这样一名老师傅,也经历过一段郁闷期。“那场台风,不是我能防得了的。”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杭锅也深受影响。报表显示,那一年杭锅主营业务利润较2007年下降了不少。此外,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同样困扰着这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企业订单少,利润少;而对于我们工人来说,就是没活干,收入低。”在於惠民看来,在杭锅,像他一样爱岗敬业的员工很多,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哀叹,有人离开。选择坚持的於惠民,等来了转机。2009年起,杭锅开始大批更新设备、提升产品线。“比如这台宅间隙埋弧自动焊接机,相比旧设备,可以省30%左右的材料,30%的工人工时,焊接质量也更好。”新武器上阵,於惠民的干劲就有地方发挥了。新设备没人会用,他夜以继日地钻研琢磨。人们常常看到於惠民在焊机操作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自己研究透了,他又去指导别人用。谁有问题,无论多晚,只要一个电话,於惠民保准会到。

  依靠新设备与新干劲,杭锅的产品质量得到了飞跃。於惠民说,自己车间的零部件合格率,最低的时候只有90%出头,而如今已达到99%以上。“10个点合格率,可能一般人看来没什么概念。可要知道,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就得全班人马停工返修,一修就是一周。你说,对效益的影响该有多大?”

  2009年以来,杭锅迎来了大踏步发展。财务报表显示,2009年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4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75亿元。而2008年,这两项数字分别为26.1亿元、1.35亿元。2011年,杭锅主营业务收入达39.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59亿元。同年,杭锅股份正式登陆A股。

  杭锅的发展,也是浙江国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其业绩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源自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近年,杭锅集团陆续承接了多项核电、军工项目,收益颇丰。

  於惠民说,一个员工的命运,其实是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好了,员工才能幸福。”这几年,是於惠民获得最多荣誉的几年。从市里的技术带头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几乎拿全了。这几年,是他们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於惠民估算,五年内车间员工的平均收入增加了60%以上。去年,於惠民刚搬进了新家。120多平方米,公积金贷了50万元。“妻子退休了,如果我的收入没保证,也没有底气敢贷这么多钱。”

  如今,於惠民最大的目标,是为厂里多培养人才。“焊工是个体力活。以我现在的年纪,上机操作精力肯定不如年轻人。所以,我希望他们学会我的技术,为厂里多贡献一些力量。”

【编辑:徐挺】

浙江智造 实业兴省 浙江转型升级在路上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2-05-23 08:33:46

  吉利杭州湾基地帝豪生产线。如今,“五星”帝豪已成为吉利最热销的主力车型

  以上数据由浙江省经信委技装处提供

  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2012年3月19日,纽约。一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全世界上百家媒体的关注。签字桌的一头,是横空出世的篮球超新星林书豪;另一头,是刚刚收购沃尔沃不久,同样大红大紫的李书福和他的吉利。那一天,林书豪正式成为沃尔沃的代言人。

  哪怕五年前,一家浙江企业不远万里,跑去美国开发布会,能吸引那么多眼球,可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如今,这一切成了现实。因为吉利,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吉利;浙江,也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小打小闹”之地。

  不经意间,以吉利、万向、娃哈哈为代表的“浙江制造”,以宗庆后、李书福、鲁冠球等为代表的浙商,已经成了一种符号,成了浙江人的骄傲。无论何时、何地,它的出现都能引人注目。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魅力。当张德江在今年“两会”时谆谆告诫浙江团里的企业家代表,浙商要“把根留住”,任何时候不能忘实业。是的,实业兴省,实体经济是浙商的“发家之本”。而制造业是一切实体经济的根本。

  浙江制造,那些伤痛

  事实上,万众瞩目的浙江制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国内就属浙江受伤最重。2009年第一季度,浙江省生产总值4632亿元,同比增3.4%。同期,江苏省生产总值6653.2亿元,同比增10.2%,山东省生产总值6469.3亿元,同比增7%。

  同属经济强省,同样面对金融风暴,为什么浙江比不过别人?“企业规模偏小、过度依赖外贸、产业体系松散、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弊端,一度制约了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这样点评浙江制造曾经的“痛处”。

  “浙商拥有不怕累、不怕苦的宝贵传统。可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2008年绍兴纺织企业困境、同年A股熊市大量企业炒股被套,都给浙商们提了个醒——死干老本行行不通,在虚拟经济中赚快钱更不靠谱。”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表示。

  转型升级,逆境崛起

  浙江制造的困境怎么解决?转型升级。近五年,引导浙江制造转型升级,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强调,浙江制造发展的关键,既要培育“重量级选手”,加快形成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也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009年3月,西子联合以一级供应商身份,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非气密性舱门等零部件的研发和制作。

  2010年3月,吉利汽车斥资近20亿美元,收购了跨国车企沃尔沃,上演“蛇吞象”的奇迹。

  2011年9月,浙江恒逸集团经过三年的艰苦谈判,与央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正式合作。上马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创造己内酰胺在全球范围内单线产能的最大装置纪录。

  ……

  历数这些年,浙江制造的大事件,它们的背后,都有一只有力的手。或政策扶持,或者资金参与,只要有利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省委、省政府都会大力扶持。除了找项目、找资金,政府还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给予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浙江智造,大有天地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浙江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重工业占比上升2.3个百分点,达58.7%。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624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从2006年的9.5%跃升至24.1%,提高了14.6个百分点,结构趋于优化。

  未来,“智造”仍是浙江制造的方向。日前,我省决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产业领域。据介绍,“十二五”时期要着重培育1000家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每年着重实施100个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其中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30个左右,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左右,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应用示范项目10个左右;还将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总部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走进吉利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从“2星”到“5星” 我们终于扬眉吐气

  萧山临江工业园,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坐落在一片茂盛绿荫中。离杭州市区50多公里,周边没有任何商业、娱乐设施——这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

  “2006年,著名新车评价机构C-NCAP,给中国市场的在售新车做了一次安全普检。被抽中的吉利‘自由舰’只得了2星,一些合资品牌车型却拿到了4星。”吉利副总工程师、安全技术开发部部长刘卫国告诉记者,这个被很多吉利人视为“耻辱”的结果,一直挂在墙上的醒目位置,“催我们奋进。”

  作为一家民企,吉利曾以“造老百姓开得起的好车”闻名。经历成立初期的快速发展,它也碰到其他民企类似的瓶颈——技术含量偏低,质量不够稳定。一旦老百姓不再把汽车看作“2个沙发加4个轮子”的简单交通工具时,吉利的技术革命,势在必行。

  2007年,吉利在国内率先提出“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造车理念——安全被放在第一位;2009年,吉利成立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这是省内唯一一家汽车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刘卫国看来,安全实验室是个“烧钱”的地方。三期总投资3亿多元,150米长的碰撞跑道,全状况碰撞模拟设施,各种测试、分析仪器,随便哪一套设备,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这还只是固定投资。几乎每个工作日,这里都会有一辆新车,高速撞上钢筋水泥的实验墙。这些车,很多都是从吉利的生产线上直接拿下来的。“交通事故的情况非常复杂,所以只有不断碰撞,我们才能更接近真实。”刘卫国说,自实验室成立以来,这样的碰撞实验去年就已进行了250次。以5万元/辆计算,光是被撞毁的车价值就超过了1千万元。

  安全实验室也是个“费神”的地方。70多位科研人员分成几组,一次实验要花费2~3天做准备。“你们走进来,是不是感到特别冷?不是我们怕热,而是碰撞试验必须在温度20摄氏度、湿度40%的环境下进行。而这些,仅仅是碰撞试验海量的苛刻条件中极小的一部分。”

  也正是这个“烧钱”又“费神”的实验室,让吉利在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突飞猛进。2008年,吉利远景获C-NCAP“四星”评定;2009年,吉利熊猫成为C-NCAP历史上第一款五星安全的A00轿车;2011年初,吉利帝豪EC7以创纪录的46.8分成绩获C-NCAP五星安全标准;同年年末,吉利帝豪EC7在欧洲新车安全评价组织(EuroNCAP)碰撞测试中获四星,创造了自主品牌在欧洲进行碰撞测试的最好纪录——浙江的汽车制造,终于让人刮目相看。

  “五年前,安全碰撞让吉利上下恐慌。五年后,我们终于扬眉吐气。”回顾从“2星”到“5星”,吉利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如是说。除了安全,吉利还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技术的关键领域形成突破。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技术“王牌”,吉利汽车的质量与品质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2011年,吉利销售汽车42.13万辆,较2008年22万辆的成绩增长近一倍,是自主品牌中增长最快、增势最平稳的车企之一。

  今年春节,刘卫国回了趟山东老家,和人聊天。“当他一得知我在吉利工作,脱口而出的是,吉利汽车,质量越来越好。我想,这才是对大家工作的最好肯定吧!”

  走进杭锅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基地——34年工龄的老焊工:企业转型,生活升级

  杭州半山西北,崇贤镇,杭锅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基地。53岁於惠民从焊机操作台上探出头来,“来啦!”声音特别洪亮。在嘈杂的车间干了半辈子,他习惯了。

  拥有34年工龄的於惠民,是杭锅经验最丰富的焊工之一。他所焊接的是高压汽包,是锅炉的心脏部位。“有句话说得好,锅炉质量好不好,全看焊缝怎么样。”

  在大家眼中,於惠民爱岗敬业是出了名的。有一年刮台风,已经回家的於惠民越想越不放心,又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厂里,在锅炉边守了一夜。可就是这样一名老师傅,也经历过一段郁闷期。“那场台风,不是我能防得了的。”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杭锅也深受影响。报表显示,那一年杭锅主营业务利润较2007年下降了不少。此外,设备老化、资金短缺同样困扰着这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企业订单少,利润少;而对于我们工人来说,就是没活干,收入低。”在於惠民看来,在杭锅,像他一样爱岗敬业的员工很多,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哀叹,有人离开。选择坚持的於惠民,等来了转机。2009年起,杭锅开始大批更新设备、提升产品线。“比如这台宅间隙埋弧自动焊接机,相比旧设备,可以省30%左右的材料,30%的工人工时,焊接质量也更好。”新武器上阵,於惠民的干劲就有地方发挥了。新设备没人会用,他夜以继日地钻研琢磨。人们常常看到於惠民在焊机操作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自己研究透了,他又去指导别人用。谁有问题,无论多晚,只要一个电话,於惠民保准会到。

  依靠新设备与新干劲,杭锅的产品质量得到了飞跃。於惠民说,自己车间的零部件合格率,最低的时候只有90%出头,而如今已达到99%以上。“10个点合格率,可能一般人看来没什么概念。可要知道,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就得全班人马停工返修,一修就是一周。你说,对效益的影响该有多大?”

  2009年以来,杭锅迎来了大踏步发展。财务报表显示,2009年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4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75亿元。而2008年,这两项数字分别为26.1亿元、1.35亿元。2011年,杭锅主营业务收入达39.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59亿元。同年,杭锅股份正式登陆A股。

  杭锅的发展,也是浙江国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其业绩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源自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近年,杭锅集团陆续承接了多项核电、军工项目,收益颇丰。

  於惠民说,一个员工的命运,其实是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好了,员工才能幸福。”这几年,是於惠民获得最多荣誉的几年。从市里的技术带头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几乎拿全了。这几年,是他们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於惠民估算,五年内车间员工的平均收入增加了60%以上。去年,於惠民刚搬进了新家。120多平方米,公积金贷了50万元。“妻子退休了,如果我的收入没保证,也没有底气敢贷这么多钱。”

  如今,於惠民最大的目标,是为厂里多培养人才。“焊工是个体力活。以我现在的年纪,上机操作精力肯定不如年轻人。所以,我希望他们学会我的技术,为厂里多贡献一些力量。”

编辑: 徐挺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