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阳光。春风。波浪。码头。笑脸。
4月的湖州南太湖中央公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小梅港太湖入口处,渔人码头上点缀着各色建筑,长而弯的廊道延伸到太湖水面,金色的波浪拍打着岸堤。几艘古式帆船在远方荡漾,汽艇快速驶出,泛起层层浪花……
码头不远处,一座呈指环型的建筑——太湖明珠酒店(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座被业内专家誉为可与迪拜帆船酒店媲美的建筑,尽揽流波与空间的动静之美。
从空中俯瞰这块宝地,新建成宽阔平坦的滨湖大道由东向西延伸,宛如一条“长龙”伸展于太湖南岸。大片原生态湿地、仁皇山、纵横交错的天然河道,现代而又不失典雅的新老城区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
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一个因太湖得名又与太湖如此亲近、相融的湖州,正迎面而来。
“举太湖旗、打太湖牌,做好太湖文章,南太湖的未来一定是和湖州的未来相伴共荣的。”市委书记孙文友说。
梦萦南太湖
李东明是南太湖开发的第一批建设者,今年刚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退休。在他的记忆中,有两个场景终身难忘。
16年前,同样在小梅口,大片荒滩,密杂芦苇,一条泥石船划向太湖深处。船上的李东明拨开芦苇,浩瀚的太湖顷刻在眼前——那瞬间的惊艳使老李下定决心抛弃外企高薪,投身南太湖开发建设,至今痴心不改。
1997年8月18日,李东明负责的太湖乐园开张。庆典格外隆重,现场五彩缤纷。下午三时送走客人,四时接到台风过境的消息,五时半台风扫过,整个乐园的花花草草全被吹光,一片狼藉。在狂风中几乎无法站立的老李面对太湖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
太湖是美,可美得那么遥远,开发利用谈何容易!
彼时,北岸的苏州、无锡、常州早已打出“太湖牌”开发旅游,苏州、无锡更是获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之相比,湖州沿太湖的65公里长湖岸基本还是一片荒凉,湖州的经济实力更无法与苏锡常三地相比。
南太湖开发应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历任省领导都对南太湖倾注了殷切的希望。
2006年,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意味深长的是,它由环太湖农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而成,反映了湖州科学开发南太湖、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坚定决心,在理念上更是有了重大突破:突出生态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主,以更高端的设计理念、更现代化的景观建筑、更理想化的系统平衡、更国际化的效果追求,错位开发,赶超太湖对岸。
南太湖之变
湖州在变,变得出乎许多人的想象。
而它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前沿阵地——南太湖,尤其让世人刮目相看。
南太湖湖岸线绵长,水面极度开阔、舒缓,堪与大海的辽阔相媲美。似海非海的南太湖就有着独特的湾区资源。迪拜有波斯湾,香港有浅水湾,三亚有亚龙湾,而今湖州正在南太湖打造“世界第九湾”。
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葛伟的iPad里,珍藏了1万多张照片,记录了这片热土的每一个变化。
昔日小梅口由24条水上餐船连成的湖鲜街,每年直排太湖污水达5万吨,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斥资近5亿元、环境优美、临湖亲水的公共休闲平台渔人码头,既保留了太湖渔家传统特色,又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原太湖乐园旧址上,如今已经崛起一个超五星的地标酒店——“太湖明珠”,9月底就将开张迎客。
“它高102米、宽116米,地上23层,水下2层,总投资约15亿元。”说起“太湖明珠”,投资方上海飞洲集团董事长郑生华抑制不住兴奋。自2006年11月和湖州正式签约“南太湖中央公园”项目始,他和他的团队就常驻在太湖南岸,殚精竭虑打造这经典之作。指环型外形创意出自曾给加拿大成功设计“梦露大厦”的一流设计师马岩松之手,申请了国家专利;方案和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是国际一流的MAD建筑师事务所和美国的EDSA;“太湖明珠”建成后的管理团队来自喜来登……飞洲集团在南太湖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计划投资达到60亿元。
越来越多的高端项目看中这块宝地。游艇俱乐部、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郁金香公园等一批高端休闲旅游度假项目纷纷开建或扩建;南太湖欢乐世界、马术俱乐部、麦德龙超市、生态动物园等已确定投资意向……葛伟说,正是因为坚持高起点规划、开发和建设,南太湖的后发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
昔日,到了湖州不见湖。如今,新建的51公里长的滨湖大道集水利防洪、生态环保、旅游于一体,岸上是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特色景观设计,岸下是乱石叠错的生态堤坡,宽窄不一的芦苇荡,连接着太湖的浩渺烟波。它西起长兴县夹浦镇,途经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东至浙苏省界的胡溇村,采取“退湖、沿湖、入湖”等多种巧妙设计,市民可在不同路段戏水“亲湖”,伫立岸边“临湖”,还可远距离“望湖”。这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态文化带以及观光、休闲、旅游的沿湖产业带。
“精英人士的俱乐部、白领阶层的度假区、大众平民的游乐场、魅力江南的展示地。”湖州对未来南太湖的勾勒正越来越接近现实。
与太湖相依相生
湖州,正打开新的经济版图。
这幅版图的灵魂在于太湖水,在于生态。
只有与太湖相依相生,湖州的太湖经济才有生命力。
今年2月,新华社向全球播发题为《中国太湖水环境呈持续好转趋势》的新闻。湖州人对这条消息格外关注,因为湖州人对太湖的保护和综合治理这几年下了太大的功夫,付出了太多的汗水。
2007年以来,仅度假区就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生态修复、渔民上岸、蓝藻打捞、养殖场户清理、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污水管网扩建、污染企业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坚决关闭污染企业,切断向太湖“排污”之源。
管委会办公大楼所在地,原本是一家纸厂。过去,它曾让整个小梅港的水发黑发臭。大楼的前方,水泥厂、印染厂相继关闭、拆除,这里将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去年4月底,随着仁皇山街道璟宝饲料厂全面停产搬迁,度假区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
“更多的钱花在地下。”葛伟介绍,现在整个度假区都实现了污水纳管、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光是地下管网,就铺设了50公里。
在宽敞漂亮、白墙黑瓦的渔民新村,记者碰到了小梅村的老村长金百林,他正忙着装修新房。“村里180多户以船为家的渔民都分到了房子。上岸居住讲了好几十年,现在终于成真了。”金百林说,小梅村世代捕鱼,许多渔民常年居住在居家船上,生活垃圾、污水全部直排太湖。湖州市于2007年12月启动的渔民居住上岸工程,共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新建渔民新村3.2万平方米,安置渔民750多人,总投入超过1.6亿元。
蓝藻是太湖之痛。2007年,湖州市启动了蓝藻防治应急预案,实施预警监测,并采取控、清、拦、释、捞等措施减轻蓝藻侵袭。市政府成立南太湖蓝藻防治专家组,还组织蓝藻打捞船只100条,拦阻太湖蓝藻入侵;建成全省首个藻水分离站,提高蓝藻处置能力,减轻蓝藻对主要饮用水源地的威胁。度假区还与浙江大学及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太湖水下生物修复工程,斥资1000多万元在渔人码头、太湖湖面、湖滨村附近内河分别开辟3块试验水域,通过人工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寻求恢复太湖自我修复功能的途径。
了解太湖的人都知道,太湖污染反映在“湖”,而根子在“河”。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都是通过密密麻麻的河网进入太湖的。“治水之要仍在岸上。”市环保局局长周建明说。近年来,湖州以“村庄环境整治”、“三河三湖”等工程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条件,2006年以来累计关闭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近500家,彻底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企业34家,每年都要“劝退”50多个项目。近年来,湖州市一直位列入湖水质最佳地区。
太湖之滨新城起
在飞洲集团董事长郑生华眼里,他开发的南太湖中央公园仅仅是一个小系统,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太湖南岸整个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大系统。
在这一点上,投资者和当地政府达到高度的共识。
确实,近年来,湖州市变大了,更美了。仁皇山公园、南太湖湿地公园等八大公园的建设,衣裳街、赵孟頫故居等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潘家廊等老小区改造,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联动,那些仰赖于太湖的存在和滋养、曾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稻文化、丝绸文化、渔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被一一拾起,融进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正日益彰显。
在市委书记孙文友的心中,还有一盘大棋局:以南太湖度假区为龙头,将散落在湖州三县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如同一串璀璨的项链,吸引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度假旅游客流资源,再通过上海这个门户,吸引全球度假旅游客流资源,从而大幅提升湖州旅游经济规模。其辐射作用会超越第三产业,提升、优化湖州投资环境,吸引各行各业的更多人士来湖州兴业定居。
就在上月底,江苏省与浙江省联合打造的区域风景路——环太湖风景路建设正式启动。在规划中,沿着环太湖风景路,一路上不仅可以欣赏到湖州的“溇港汀州、陌上桑田”,长兴段的“观湖万里、山湖漾影”,享受宜兴段的“秀山陶情、田海竹韵”,苏州段的“光福梅韵、渔洋山色”,还能领略无锡段的“疏林草地、烂漫山花”等美景。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始。
湖州,新崛起的滨湖城市,正迎来黄金时代。
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南太湖山水清远春意闹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5-14 17:16:42
浙江日报讯
阳光。春风。波浪。码头。笑脸。
4月的湖州南太湖中央公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小梅港太湖入口处,渔人码头上点缀着各色建筑,长而弯的廊道延伸到太湖水面,金色的波浪拍打着岸堤。几艘古式帆船在远方荡漾,汽艇快速驶出,泛起层层浪花……
码头不远处,一座呈指环型的建筑——太湖明珠酒店(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座被业内专家誉为可与迪拜帆船酒店媲美的建筑,尽揽流波与空间的动静之美。
从空中俯瞰这块宝地,新建成宽阔平坦的滨湖大道由东向西延伸,宛如一条“长龙”伸展于太湖南岸。大片原生态湿地、仁皇山、纵横交错的天然河道,现代而又不失典雅的新老城区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
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一个因太湖得名又与太湖如此亲近、相融的湖州,正迎面而来。
“举太湖旗、打太湖牌,做好太湖文章,南太湖的未来一定是和湖州的未来相伴共荣的。”市委书记孙文友说。
梦萦南太湖
李东明是南太湖开发的第一批建设者,今年刚从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退休。在他的记忆中,有两个场景终身难忘。
16年前,同样在小梅口,大片荒滩,密杂芦苇,一条泥石船划向太湖深处。船上的李东明拨开芦苇,浩瀚的太湖顷刻在眼前——那瞬间的惊艳使老李下定决心抛弃外企高薪,投身南太湖开发建设,至今痴心不改。
1997年8月18日,李东明负责的太湖乐园开张。庆典格外隆重,现场五彩缤纷。下午三时送走客人,四时接到台风过境的消息,五时半台风扫过,整个乐园的花花草草全被吹光,一片狼藉。在狂风中几乎无法站立的老李面对太湖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
太湖是美,可美得那么遥远,开发利用谈何容易!
彼时,北岸的苏州、无锡、常州早已打出“太湖牌”开发旅游,苏州、无锡更是获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之相比,湖州沿太湖的65公里长湖岸基本还是一片荒凉,湖州的经济实力更无法与苏锡常三地相比。
南太湖开发应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历任省领导都对南太湖倾注了殷切的希望。
2006年,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意味深长的是,它由环太湖农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而成,反映了湖州科学开发南太湖、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坚定决心,在理念上更是有了重大突破:突出生态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主,以更高端的设计理念、更现代化的景观建筑、更理想化的系统平衡、更国际化的效果追求,错位开发,赶超太湖对岸。
南太湖之变
湖州在变,变得出乎许多人的想象。
而它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前沿阵地——南太湖,尤其让世人刮目相看。
南太湖湖岸线绵长,水面极度开阔、舒缓,堪与大海的辽阔相媲美。似海非海的南太湖就有着独特的湾区资源。迪拜有波斯湾,香港有浅水湾,三亚有亚龙湾,而今湖州正在南太湖打造“世界第九湾”。
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葛伟的iPad里,珍藏了1万多张照片,记录了这片热土的每一个变化。
昔日小梅口由24条水上餐船连成的湖鲜街,每年直排太湖污水达5万吨,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斥资近5亿元、环境优美、临湖亲水的公共休闲平台渔人码头,既保留了太湖渔家传统特色,又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原太湖乐园旧址上,如今已经崛起一个超五星的地标酒店——“太湖明珠”,9月底就将开张迎客。
“它高102米、宽116米,地上23层,水下2层,总投资约15亿元。”说起“太湖明珠”,投资方上海飞洲集团董事长郑生华抑制不住兴奋。自2006年11月和湖州正式签约“南太湖中央公园”项目始,他和他的团队就常驻在太湖南岸,殚精竭虑打造这经典之作。指环型外形创意出自曾给加拿大成功设计“梦露大厦”的一流设计师马岩松之手,申请了国家专利;方案和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是国际一流的MAD建筑师事务所和美国的EDSA;“太湖明珠”建成后的管理团队来自喜来登……飞洲集团在南太湖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计划投资达到60亿元。
越来越多的高端项目看中这块宝地。游艇俱乐部、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郁金香公园等一批高端休闲旅游度假项目纷纷开建或扩建;南太湖欢乐世界、马术俱乐部、麦德龙超市、生态动物园等已确定投资意向……葛伟说,正是因为坚持高起点规划、开发和建设,南太湖的后发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
昔日,到了湖州不见湖。如今,新建的51公里长的滨湖大道集水利防洪、生态环保、旅游于一体,岸上是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特色景观设计,岸下是乱石叠错的生态堤坡,宽窄不一的芦苇荡,连接着太湖的浩渺烟波。它西起长兴县夹浦镇,途经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东至浙苏省界的胡溇村,采取“退湖、沿湖、入湖”等多种巧妙设计,市民可在不同路段戏水“亲湖”,伫立岸边“临湖”,还可远距离“望湖”。这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生态文化带以及观光、休闲、旅游的沿湖产业带。
“精英人士的俱乐部、白领阶层的度假区、大众平民的游乐场、魅力江南的展示地。”湖州对未来南太湖的勾勒正越来越接近现实。
与太湖相依相生
湖州,正打开新的经济版图。
这幅版图的灵魂在于太湖水,在于生态。
只有与太湖相依相生,湖州的太湖经济才有生命力。
今年2月,新华社向全球播发题为《中国太湖水环境呈持续好转趋势》的新闻。湖州人对这条消息格外关注,因为湖州人对太湖的保护和综合治理这几年下了太大的功夫,付出了太多的汗水。
2007年以来,仅度假区就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生态修复、渔民上岸、蓝藻打捞、养殖场户清理、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污水管网扩建、污染企业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坚决关闭污染企业,切断向太湖“排污”之源。
管委会办公大楼所在地,原本是一家纸厂。过去,它曾让整个小梅港的水发黑发臭。大楼的前方,水泥厂、印染厂相继关闭、拆除,这里将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去年4月底,随着仁皇山街道璟宝饲料厂全面停产搬迁,度假区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
“更多的钱花在地下。”葛伟介绍,现在整个度假区都实现了污水纳管、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光是地下管网,就铺设了50公里。
在宽敞漂亮、白墙黑瓦的渔民新村,记者碰到了小梅村的老村长金百林,他正忙着装修新房。“村里180多户以船为家的渔民都分到了房子。上岸居住讲了好几十年,现在终于成真了。”金百林说,小梅村世代捕鱼,许多渔民常年居住在居家船上,生活垃圾、污水全部直排太湖。湖州市于2007年12月启动的渔民居住上岸工程,共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新建渔民新村3.2万平方米,安置渔民750多人,总投入超过1.6亿元。
蓝藻是太湖之痛。2007年,湖州市启动了蓝藻防治应急预案,实施预警监测,并采取控、清、拦、释、捞等措施减轻蓝藻侵袭。市政府成立南太湖蓝藻防治专家组,还组织蓝藻打捞船只100条,拦阻太湖蓝藻入侵;建成全省首个藻水分离站,提高蓝藻处置能力,减轻蓝藻对主要饮用水源地的威胁。度假区还与浙江大学及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太湖水下生物修复工程,斥资1000多万元在渔人码头、太湖湖面、湖滨村附近内河分别开辟3块试验水域,通过人工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寻求恢复太湖自我修复功能的途径。
了解太湖的人都知道,太湖污染反映在“湖”,而根子在“河”。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都是通过密密麻麻的河网进入太湖的。“治水之要仍在岸上。”市环保局局长周建明说。近年来,湖州以“村庄环境整治”、“三河三湖”等工程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条件,2006年以来累计关闭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近500家,彻底关停太湖沿岸5公里范围内企业34家,每年都要“劝退”50多个项目。近年来,湖州市一直位列入湖水质最佳地区。
太湖之滨新城起
在飞洲集团董事长郑生华眼里,他开发的南太湖中央公园仅仅是一个小系统,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太湖南岸整个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大系统。
在这一点上,投资者和当地政府达到高度的共识。
确实,近年来,湖州市变大了,更美了。仁皇山公园、南太湖湿地公园等八大公园的建设,衣裳街、赵孟頫故居等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潘家廊等老小区改造,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联动,那些仰赖于太湖的存在和滋养、曾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稻文化、丝绸文化、渔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被一一拾起,融进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正日益彰显。
在市委书记孙文友的心中,还有一盘大棋局:以南太湖度假区为龙头,将散落在湖州三县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如同一串璀璨的项链,吸引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度假旅游客流资源,再通过上海这个门户,吸引全球度假旅游客流资源,从而大幅提升湖州旅游经济规模。其辐射作用会超越第三产业,提升、优化湖州投资环境,吸引各行各业的更多人士来湖州兴业定居。
就在上月底,江苏省与浙江省联合打造的区域风景路——环太湖风景路建设正式启动。在规划中,沿着环太湖风景路,一路上不仅可以欣赏到湖州的“溇港汀州、陌上桑田”,长兴段的“观湖万里、山湖漾影”,享受宜兴段的“秀山陶情、田海竹韵”,苏州段的“光福梅韵、渔洋山色”,还能领略无锡段的“疏林草地、烂漫山花”等美景。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始。
湖州,新崛起的滨湖城市,正迎来黄金时代。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