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两百架钢琴,奏出农民的进城脚步
“他们走来,向入海口。
一个旧渔村的喁喁细语,一座新城市的振聋发聩,不用睁开眼睛,你就能看见,一个时代的背影”
201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龙港镇的街头像所有的城市一样繁忙、喧哗。
45岁的陈力群打开琴盖,钢琴课马上就要开始。她是龙港人公认最好的钢琴老师,今天的工作是一对一指导将要考级的学生。
26岁的陈笑笑夹着琴谱,来到琴行的练琴房。她曾是陈力群的学生,如今做了钢琴老师,今天的目标是给五个孩子上好钢琴的第一堂入门课。
陈小华带着12岁的女儿陈昱含,走在去学琴的路上。她的女儿学琴五年,今天对女儿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弹出肖邦的《练习曲》。
西一街上,林敬榜带着两个徒弟,拿上工具和地址单。他当上了琴行老板,今天的任务是上门去为三位客户新买的钢琴调音。
陈力群的家,位于城中心高层住宅的25楼,也是她的钢琴教室。从窗口望出去,看到的是龙港镇宽阔的四车道、齐整的门面街和高楼里不断闪烁的霓虹灯。她喜欢把客厅的窗打开,孩子们练琴的时候,动人的旋律就会从窗口飘到城市的上空。
钢琴,是陈力群父女两代的家庭记忆。她的父亲陈青秀,上世纪80年代末,在龙港人还不知道钢琴为何物时,带着钢琴来到了龙港,并在龙港镇掀起了学琴的浪潮:8.6万人口,1200多架钢琴,这个小镇的人均钢琴占有量一度位居全国小城镇之首。
钢琴,更是龙港人的集体记忆。
13年前,1999年6月的一个下午,龙港镇外滩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
钢琴老师陈力群扫视了一下全场200名琴童,确认他们都已坐稳。小琴童陈笑笑搓了搓手,紧盯着老师的手势。来看热闹的陈小华还怀着孕,正挤在人群中,踮着脚、伸长了脖子。调律师林敬榜收起调音扳手,200台钢琴的音都已准确无误。
现场的空气像凝固一般,全场都屏息期待。指挥棒优雅挥动的一瞬间,《黄河大合唱》奔腾而出。
当时,这个由农民构成的、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已建城15周年,200架钢琴联弹的场面,打破了吉尼斯纪录。
全球媒体聚焦,“新闻联播”报道——“这是一双双操弄锄头柄、侍弄过庄稼的手,后来,它又摆弄过机器,在机声隆隆中,它将曾经贫瘠的农村推向了工业化时代,并在一片片荒滩上垒起了一座座城镇。今天,还是这双手,凭着他的坚韧与不懈,又在自己构筑的家园,奏响了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音符。”
而只有龙港人知道,那200架钢琴流淌出的《黄河大合唱》,奏出的是8万农民饱含辛酸与幸福的进城脚步,更饱含着龙港人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是那么的迫不及待。
从那一刻起,钢琴,已成为这座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真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CITY”,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图腾”。
清澈的琴声,宣示小城的都市野心
“他们走来,把城市的旗帜扛在肩上。
他们是最好的演员,是最好的魔术师,是最好的艺术家,从一缕炊烟中判断出村庄的方向,从一滴水里看透了整个世界”
陈力群在龙港已经生活了20多年,手把手带出了300多名学生,许多人考上了大城市里的音乐学院或是名牌大学,有10多人回到龙港做了钢琴老师。
26岁的陈笑笑,是其中的一位,比龙港“小两岁”。她的父母,是龙港最初5个渔村之一的下埠村人。
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再到现在一派繁华的城市,她和这片热土一起生长。
5年前,陈笑笑做了一个和钢琴有关的坚定的选择: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系毕业后不久,回到龙港做钢琴老师,因为这里的琴童,不比大城市少。陈小华记得,女儿陈昱含刚学钢琴时,她们住的金钗街上,80多户人家就有8个小孩在学琴。
笑笑说,这5年,她变了很多,从一个不敢说话的小女孩,变得自信、成熟。每天,她穿梭在校园、琴行和钢琴教室间,已经有14位一对一教学的学生,在培训班里带过的学生有百来个,有40多岁的家庭主妇,也有2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还有公务员、教师、经理。
她说,和她差不多大的龙港也变了很多:
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人口密度早已超过上海;
家,搬到了东方大厦18楼,就在新建的瓯南大桥附近,川流不息的车龙一度让她睡不好觉;
同学,大多在印刷公司、礼品公司工作,不少人当上了小老板;
一条龙港大道,开出了16家银行;3D影院里,各种大片几乎与大城市同步上演;两岸咖啡、肯德基、麦当劳陆续开张……
她觉得,“时间都被拨快了”。
灯光下,陈力群静静地听着得意弟子的讲述。
在她看来,龙港人是喜爱这清澈的琴声的:当年,涌向龙港,住进新城镇的农民,为的是一纸城市户口,今天,把子女送到她这里弹钢琴,更多的是龙港人追求市民身份的一个标志。
事实上,对都市的野心,龙港人毫不掩饰。
8年前,龙港人炸掉了镇口的“中国第一农民城”路碑,向世人展示告别和重建的决心;
5年前,龙港人的城市梦再次被唤起:印刷、礼品两大产业聚集起30多万人口;1.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成;
2年前,龙港跻身浙江27个小城市行列,3个乡镇并入,版图再次扩大,新老居民达到50多万人。
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财政收入接近15亿元的龙港,投入近千万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的未来蓝图已呼之欲出,城市综合体、产业提升园、现代物流区落实选址……
城市恋曲,在新时空回荡
“他们走来,在历史的拐弯处,在春天的拐弯处。
有人说,城市是一部史书,它记载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繁荣,更多的是轨迹,是光影,是一个时代的和声部”
林敬榜是陈力群的好朋友。他开的“上榜琴行”在龙港并不起眼,在1.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走一圈,就可以找到六七家大大小小的琴行。
但他却是苍南县里唯一的钢琴调律师,曾经在全国钢琴调律师考试中得过第一名。
5年前,他把琴行开到了邻近的灵溪镇和鳌江镇,现在他一年可以卖出将近100多架钢琴,同时要为上千架钢琴调音。
他的琴行里还有一个音乐培训学校,除了钢琴课,还有电子琴、吉他、二胡等乐器的培训课程,近三年就招收了400多名学生。
林敬榜说,今天,一台1万元左右的钢琴和每年300元左右的调律费用,对于龙港人来说不在话下。近些年,新婚夫妇常常会在装修新房,就买来钢琴,一来钢琴让房子显得更有档次,二来也想让将来的孩子学琴。
他觉得,现在的龙港,放在中国任何地方,都不比一个中等城市逊色。就拿报名参加全国钢琴业余考级的人数来说,每年400人的数量,让龙港一个镇就拥有一个考级点。
戴银彩,是陈力群20多年前带的一名学生。如今,这个30多岁的钢琴痴迷者,成了一名驾校教练,3年前,他住进了新房,终于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还在新家专门为自己建了一个录音棚。
春雨弥漫,琴声如水。
行走在龙港街头,陈笑笑喜欢带着耳机听莫扎特的进行曲,极具节奏感和流畅的旋律配合着她轻盈的脚步,让她很陶醉;
在她的前方,城市东部,30平方公里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区里,机器隆隆,热火朝天。堤坝外,就是广袤的大海,再过几年,这片滩涂上将崛起一个“新龙港”;
陈小华说,女儿即将小学毕业,也要开始学奥数,也要开始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区别。
但她并不担心,就像女儿第一次去参加温州市的钢琴比赛一样,“龙港人有一身的本领,有一股闯劲,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陈小华说,女儿这一代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希望她们有更好的气质和修养,用胆识和文化建设更好的龙港。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浙江样本之四 龙港:琴城之恋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5-14 17:42:06
浙江日报讯
两百架钢琴,奏出农民的进城脚步
“他们走来,向入海口。
一个旧渔村的喁喁细语,一座新城市的振聋发聩,不用睁开眼睛,你就能看见,一个时代的背影”
201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龙港镇的街头像所有的城市一样繁忙、喧哗。
45岁的陈力群打开琴盖,钢琴课马上就要开始。她是龙港人公认最好的钢琴老师,今天的工作是一对一指导将要考级的学生。
26岁的陈笑笑夹着琴谱,来到琴行的练琴房。她曾是陈力群的学生,如今做了钢琴老师,今天的目标是给五个孩子上好钢琴的第一堂入门课。
陈小华带着12岁的女儿陈昱含,走在去学琴的路上。她的女儿学琴五年,今天对女儿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弹出肖邦的《练习曲》。
西一街上,林敬榜带着两个徒弟,拿上工具和地址单。他当上了琴行老板,今天的任务是上门去为三位客户新买的钢琴调音。
陈力群的家,位于城中心高层住宅的25楼,也是她的钢琴教室。从窗口望出去,看到的是龙港镇宽阔的四车道、齐整的门面街和高楼里不断闪烁的霓虹灯。她喜欢把客厅的窗打开,孩子们练琴的时候,动人的旋律就会从窗口飘到城市的上空。
钢琴,是陈力群父女两代的家庭记忆。她的父亲陈青秀,上世纪80年代末,在龙港人还不知道钢琴为何物时,带着钢琴来到了龙港,并在龙港镇掀起了学琴的浪潮:8.6万人口,1200多架钢琴,这个小镇的人均钢琴占有量一度位居全国小城镇之首。
钢琴,更是龙港人的集体记忆。
13年前,1999年6月的一个下午,龙港镇外滩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
钢琴老师陈力群扫视了一下全场200名琴童,确认他们都已坐稳。小琴童陈笑笑搓了搓手,紧盯着老师的手势。来看热闹的陈小华还怀着孕,正挤在人群中,踮着脚、伸长了脖子。调律师林敬榜收起调音扳手,200台钢琴的音都已准确无误。
现场的空气像凝固一般,全场都屏息期待。指挥棒优雅挥动的一瞬间,《黄河大合唱》奔腾而出。
当时,这个由农民构成的、全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已建城15周年,200架钢琴联弹的场面,打破了吉尼斯纪录。
全球媒体聚焦,“新闻联播”报道——“这是一双双操弄锄头柄、侍弄过庄稼的手,后来,它又摆弄过机器,在机声隆隆中,它将曾经贫瘠的农村推向了工业化时代,并在一片片荒滩上垒起了一座座城镇。今天,还是这双手,凭着他的坚韧与不懈,又在自己构筑的家园,奏响了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音符。”
而只有龙港人知道,那200架钢琴流淌出的《黄河大合唱》,奏出的是8万农民饱含辛酸与幸福的进城脚步,更饱含着龙港人对城市生活的渴望,是那么的迫不及待。
从那一刻起,钢琴,已成为这座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真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CITY”,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图腾”。
清澈的琴声,宣示小城的都市野心
“他们走来,把城市的旗帜扛在肩上。
他们是最好的演员,是最好的魔术师,是最好的艺术家,从一缕炊烟中判断出村庄的方向,从一滴水里看透了整个世界”
陈力群在龙港已经生活了20多年,手把手带出了300多名学生,许多人考上了大城市里的音乐学院或是名牌大学,有10多人回到龙港做了钢琴老师。
26岁的陈笑笑,是其中的一位,比龙港“小两岁”。她的父母,是龙港最初5个渔村之一的下埠村人。
从小渔村到农民城,再到现在一派繁华的城市,她和这片热土一起生长。
5年前,陈笑笑做了一个和钢琴有关的坚定的选择: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系毕业后不久,回到龙港做钢琴老师,因为这里的琴童,不比大城市少。陈小华记得,女儿陈昱含刚学钢琴时,她们住的金钗街上,80多户人家就有8个小孩在学琴。
笑笑说,这5年,她变了很多,从一个不敢说话的小女孩,变得自信、成熟。每天,她穿梭在校园、琴行和钢琴教室间,已经有14位一对一教学的学生,在培训班里带过的学生有百来个,有40多岁的家庭主妇,也有2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还有公务员、教师、经理。
她说,和她差不多大的龙港也变了很多:
1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人口密度早已超过上海;
家,搬到了东方大厦18楼,就在新建的瓯南大桥附近,川流不息的车龙一度让她睡不好觉;
同学,大多在印刷公司、礼品公司工作,不少人当上了小老板;
一条龙港大道,开出了16家银行;3D影院里,各种大片几乎与大城市同步上演;两岸咖啡、肯德基、麦当劳陆续开张……
她觉得,“时间都被拨快了”。
灯光下,陈力群静静地听着得意弟子的讲述。
在她看来,龙港人是喜爱这清澈的琴声的:当年,涌向龙港,住进新城镇的农民,为的是一纸城市户口,今天,把子女送到她这里弹钢琴,更多的是龙港人追求市民身份的一个标志。
事实上,对都市的野心,龙港人毫不掩饰。
8年前,龙港人炸掉了镇口的“中国第一农民城”路碑,向世人展示告别和重建的决心;
5年前,龙港人的城市梦再次被唤起:印刷、礼品两大产业聚集起30多万人口;1.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建成;
2年前,龙港跻身浙江27个小城市行列,3个乡镇并入,版图再次扩大,新老居民达到50多万人。
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财政收入接近15亿元的龙港,投入近千万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的未来蓝图已呼之欲出,城市综合体、产业提升园、现代物流区落实选址……
城市恋曲,在新时空回荡
“他们走来,在历史的拐弯处,在春天的拐弯处。
有人说,城市是一部史书,它记载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繁荣,更多的是轨迹,是光影,是一个时代的和声部”
林敬榜是陈力群的好朋友。他开的“上榜琴行”在龙港并不起眼,在1.8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走一圈,就可以找到六七家大大小小的琴行。
但他却是苍南县里唯一的钢琴调律师,曾经在全国钢琴调律师考试中得过第一名。
5年前,他把琴行开到了邻近的灵溪镇和鳌江镇,现在他一年可以卖出将近100多架钢琴,同时要为上千架钢琴调音。
他的琴行里还有一个音乐培训学校,除了钢琴课,还有电子琴、吉他、二胡等乐器的培训课程,近三年就招收了400多名学生。
林敬榜说,今天,一台1万元左右的钢琴和每年300元左右的调律费用,对于龙港人来说不在话下。近些年,新婚夫妇常常会在装修新房,就买来钢琴,一来钢琴让房子显得更有档次,二来也想让将来的孩子学琴。
他觉得,现在的龙港,放在中国任何地方,都不比一个中等城市逊色。就拿报名参加全国钢琴业余考级的人数来说,每年400人的数量,让龙港一个镇就拥有一个考级点。
戴银彩,是陈力群20多年前带的一名学生。如今,这个30多岁的钢琴痴迷者,成了一名驾校教练,3年前,他住进了新房,终于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还在新家专门为自己建了一个录音棚。
春雨弥漫,琴声如水。
行走在龙港街头,陈笑笑喜欢带着耳机听莫扎特的进行曲,极具节奏感和流畅的旋律配合着她轻盈的脚步,让她很陶醉;
在她的前方,城市东部,30平方公里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区里,机器隆隆,热火朝天。堤坝外,就是广袤的大海,再过几年,这片滩涂上将崛起一个“新龙港”;
陈小华说,女儿即将小学毕业,也要开始学奥数,也要开始面对小升初的压力,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区别。
但她并不担心,就像女儿第一次去参加温州市的钢琴比赛一样,“龙港人有一身的本领,有一股闯劲,会找到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陈小华说,女儿这一代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希望她们有更好的气质和修养,用胆识和文化建设更好的龙港。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