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慈溪市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科学发展之先,创民生福祉之优,积极推进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开创了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上创先争优。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6.2亿元、129.3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健全。杭州湾新区升格为省级大平台,文化商务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等特色产业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引水、500千伏句章变、沈海高速慈溪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交通道路、供电供水、围涂开发等基础保障不断强化。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成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在建设新型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上创先争优。“一中心、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城市化率提高到64.8%。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推进,近年来累计完成城区拆迁177万平方米,改造老小区161.5万平方米,改善背街小巷149条,完成86公里城河治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新建市政道路43公里。扩权强镇建城步伐加快,观海卫、龙山、周巷分别列入宁波卫星城、省级中心镇和省级小城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房两改”安置20924户,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02万平方米,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41个,成为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扎实开展省生态市创建,废塑料、小熔炼、漂印染、小印花等污染行业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展“森林慈溪”建设,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7万亩,新创全国环境优美镇3个、浙江省生态镇9个,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在整体推进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上创先争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和1.8万元。在省内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79%,城乡调查失业率保持在2.2%左右,新增保障性住房70.5万平方米,有1587户低收入家庭受惠。社会、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全面进步,获省首批卫生强市、省体育强市、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和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文化发展“七大工程”成效显著,公共文化建筑群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慈溪”建设,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连续5年获省平安县(市)称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上创先争优。探索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创新体制推进慈东滨海区开发,努力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领域强化动力机制。坚持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浙大网新智慧谷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几年来国家级商标和品牌、专利授权总量、企业参与标准制订数分别居全国、全省和宁波县市第一,连续3年有企业作为主要承担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跨入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行列。
在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上创先争优。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各级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面推行“干事对帐”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综合考评体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各个领域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专项治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快完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工作支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加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双拥、国防动员、港澳台侨、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争科学发展之先 创民生福祉之优
——记中共慈溪市委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稿源: 2012-05-02 11:01:56
中共慈溪市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科学发展之先,创民生福祉之优,积极推进效益和谐新慈溪建设,开创了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上创先争优。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76.2亿元、129.3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健全。杭州湾新区升格为省级大平台,文化商务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等特色产业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引水、500千伏句章变、沈海高速慈溪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交通道路、供电供水、围涂开发等基础保障不断强化。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成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在建设新型城市化、改善城乡面貌上创先争优。“一中心、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城市化率提高到64.8%。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点推进,近年来累计完成城区拆迁177万平方米,改造老小区161.5万平方米,改善背街小巷149条,完成86公里城河治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新建市政道路43公里。扩权强镇建城步伐加快,观海卫、龙山、周巷分别列入宁波卫星城、省级中心镇和省级小城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房两改”安置20924户,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02万平方米,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41个,成为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扎实开展省生态市创建,废塑料、小熔炼、漂印染、小印花等污染行业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展“森林慈溪”建设,新增平原绿化面积1.7万亩,新创全国环境优美镇3个、浙江省生态镇9个,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在整体推进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上创先争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和1.8万元。在省内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层次分明的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79%,城乡调查失业率保持在2.2%左右,新增保障性住房70.5万平方米,有1587户低收入家庭受惠。社会、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全面进步,获省首批卫生强市、省体育强市、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和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文化发展“七大工程”成效显著,公共文化建筑群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慈溪”建设,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连续5年获省平安县(市)称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上创先争优。探索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创新体制推进慈东滨海区开发,努力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领域强化动力机制。坚持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浙大网新智慧谷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几年来国家级商标和品牌、专利授权总量、企业参与标准制订数分别居全国、全省和宁波县市第一,连续3年有企业作为主要承担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高,跨入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行列。
在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上创先争优。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各级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面推行“干事对帐”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综合考评体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各个领域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专项治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快完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工作支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加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双拥、国防动员、港澳台侨、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