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退伍老兵周跃南替牺牲战友尽孝 27年坚守一个承诺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2-03-23 14:42:52

周跃南和陈母在院子里聊天。卿仑摄

  浙江日报讯(记者 徐齐 通讯员 黄松光 柯卫升) 3月14日一早,温州瓯海公安分局民警周跃南将前一天买好的两大袋食物放上车,又一次驱车前往40多公里外的鹿城区双潮乡利八坑村。山路多弯道,周跃南驾轻就熟,直上500多米高的山顶。

  这条山路,周跃南走了27年,只为看望已故战友陈云生的父母。

  周跃南今年54岁,26岁那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额鬓,昔日的小伙如今已当了爷爷。但他兑现着曾经的承诺,几十年来替牺牲战友尽孝,那颗炙热的心未曾改变。

  比亲儿子还亲

  自2008年战友陈云生的父亲陈周兴去世后,只剩陈母温善妺一人住在山顶。

  车子在山顶停下。记者环顾四周,只见一个孤零零的破旧屋子;周围数里,不见其他村舍。周跃南介绍说,其他村民全搬下山了,就剩陈母一人住在山上。

  “妈,今天来帮修抽水马桶。”周跃南早已习惯称80岁的陈母为“妈”。一进门,周跃南习惯地打开冰箱,把买来的鲜肉、蔬菜、咸鱼、虾米放进,再把大米、酱油、味精搁到厨房。每月送来生活必需品,周跃南清楚家里缺什么。

  随后,周跃南钻进卫生间。几分钟后,他一脸轻松对陈母说:“妈,马桶修好了。”

  母子俩在院子里聊起了天。“妈,旁边的老房子,没事不要进去了,万一被掉下的东西伤到就麻烦了。”“下雨后出门要小心,路太滑。”“昨天太阳好,被子晒了吗?”对每个生活细节,周跃南向陈母细细叮咛。

  陈母告诉记者,“阿南”每月都会带上一大堆东西来看她,一周一个电话,年底还跟10多个战友一起给她送年货。“真的比亲儿子还好。”陈母说。

  老人家突然想起一件旧事:“那年他女儿盼盼结婚,都没有叫我,这回外孙女周岁了也不叫我,真是气人啊。”周跃南赶忙解释:“那是怕您腿脚不方便,又要破费包红包。回头把外孙女带来,让您瞧个够。”院子里,回荡着其乐融融的笑声。

  27年的坚持

  周跃南和陈家的缘分要追溯到1985年。

  1985年初,当时在某部服役的排长周跃南,和另外10名瓯海籍战友一起,被派到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奔赴战场的11名瓯海小伙子中,最小的22岁,周跃南最大,26岁,是唯一结了婚的。在一个团当兵,几个老乡感情甚笃。

  战争的残酷人人皆知。能否平安归来,一群年轻人心里没底。临行前,每人都写了遗书,他们约定:不管谁倒下,其余人都要帮助赡养他的双亲。

  1985年2月11日,在一次争夺高地的战斗中,瓯海籍士兵陈云生受命为部队开辟通道。周跃南回忆,当时陈云生冲出战壕,用爆破管引爆周围的地雷。没走多远,一个炮弹飞来,陈云生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面对战友牺牲,周跃南强忍悲痛,在战场上待了187天。

  11名温州瓯海籍战友中,除陈云生牺牲,虞尚义、周跃南、林金明等人分别立功。周跃南说,当他们戴上鲜花登台的一刻,心情如此复杂:因为奖章是战友们一起用鲜血换来的。

  1985年冬,周跃南退伍回乡,第一件事就是约上两位战友,徒步登山3小时找到陈云生家。当时,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陈周兴、温善妺,住在一间破旧简陋的房里。

  “虽然云生走了,但我们还在。以后,我们都是你的云生!”一群战友认云生父母为“亲爹亲妈”。临下山时,周跃南等人分别给老人送了200元钱。提起往事,陈妈感动不已:“200元钱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可那是孩子们的一番心意。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元啊!”

  一生的承诺

  起初几年,两位老人身体尚好,每日相伴劳作。周跃南和几名战友每逢“八一”前后、年底,都要上山给老人带去生活物品。

  周跃南心细,总是察觉到老人家里缺什么,就添置什么。2004年夏,周跃南和7位战友给老人买去席子、蚊帐、蚊香等夏令用品,还送去一台21英寸的彩电,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2008年3月,80岁的陈云生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请假3天当起“孝子”,帮着料理后事。周跃南几次劝说陈母下山,并联系好一家养老院。但陈母恋旧,不愿搬下山。

  老人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屋檐穿漏,周跃南筹资3万余元,修建了一间两层的房子。

  为方便联系,周跃南还给独居髙山的陈母买了一部手机,老人不会用,周跃南就教她如何接听,每隔几天就打一次,问寒问暖。

  2009年的一天,周跃南上山探望,看到陈母手上肿了一大块。老人把手往身后一缩:“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原来,陈母在劈柴时,刀刃滑到手背上,切开足有三四公分。周跃南看得心疼,忙从车上拿出皮手套,让陈母戴上。第二天,又买来消炎药、绷带和药膏送上山,才放心离去。

  此后,陈母的安全更让周跃南牵挂了,他每周至少打一个电话问平安。去年11月,周跃南给陈母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听。“不会出事吧?”周跃南着急了,立即往山上赶。看到陈母在炉边烧菜,才发现虚惊一场,原来是老人的手机没放在身边。

  我们下山时,陈母要拿鸡蛋给周跃南。“留着自己吃吧!”周跃南赶紧往车上钻。回来的路上,周跃南说:“每次离开,看到妈一个人孤零零地目送,我总有心酸的感觉。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替云生照顾好她。”

  记者手记

  此情长留人间

  跟随老兵周跃南上山采访,聊得最多的是战争。

  周跃南记得和瓯海籍战友在战场上呆的187天。每天,他都写日记,日记本至今保存在驻杭某部的陈列馆里。

  周跃南的女儿小名叫“盼盼”,那是在战场上战友们一起给取的。在战场上,周跃南收到家书,得知怀孕的妻子生了个女儿。于是,周跃南让排里40多名战友一起为女儿起名。周跃南最喜欢“盼盼”,因为里面有“爸爸盼着早日见到女儿,女儿盼着爸爸早日归来”这两层意思。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火中结下的战友情却无比深厚。那年,电影《集结号》感动了很多人。电影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战友情。他说:“我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眼泪一直没止住,为同死同归的战友情谊感动。”

  周跃南为已故战友照顾父母,不仅是为了一个承诺,也是在用行动怀念战友。

  周跃南说,他愿意接受采访,不是想宣扬,而是希望大家记住烈士。“不能忘了他们,真的!”他说。

【编辑:沈媛仪】

退伍老兵周跃南替牺牲战友尽孝 27年坚守一个承诺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2-03-23 14:42:52

周跃南和陈母在院子里聊天。卿仑摄

  浙江日报讯(记者 徐齐 通讯员 黄松光 柯卫升) 3月14日一早,温州瓯海公安分局民警周跃南将前一天买好的两大袋食物放上车,又一次驱车前往40多公里外的鹿城区双潮乡利八坑村。山路多弯道,周跃南驾轻就熟,直上500多米高的山顶。

  这条山路,周跃南走了27年,只为看望已故战友陈云生的父母。

  周跃南今年54岁,26岁那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额鬓,昔日的小伙如今已当了爷爷。但他兑现着曾经的承诺,几十年来替牺牲战友尽孝,那颗炙热的心未曾改变。

  比亲儿子还亲

  自2008年战友陈云生的父亲陈周兴去世后,只剩陈母温善妺一人住在山顶。

  车子在山顶停下。记者环顾四周,只见一个孤零零的破旧屋子;周围数里,不见其他村舍。周跃南介绍说,其他村民全搬下山了,就剩陈母一人住在山上。

  “妈,今天来帮修抽水马桶。”周跃南早已习惯称80岁的陈母为“妈”。一进门,周跃南习惯地打开冰箱,把买来的鲜肉、蔬菜、咸鱼、虾米放进,再把大米、酱油、味精搁到厨房。每月送来生活必需品,周跃南清楚家里缺什么。

  随后,周跃南钻进卫生间。几分钟后,他一脸轻松对陈母说:“妈,马桶修好了。”

  母子俩在院子里聊起了天。“妈,旁边的老房子,没事不要进去了,万一被掉下的东西伤到就麻烦了。”“下雨后出门要小心,路太滑。”“昨天太阳好,被子晒了吗?”对每个生活细节,周跃南向陈母细细叮咛。

  陈母告诉记者,“阿南”每月都会带上一大堆东西来看她,一周一个电话,年底还跟10多个战友一起给她送年货。“真的比亲儿子还好。”陈母说。

  老人家突然想起一件旧事:“那年他女儿盼盼结婚,都没有叫我,这回外孙女周岁了也不叫我,真是气人啊。”周跃南赶忙解释:“那是怕您腿脚不方便,又要破费包红包。回头把外孙女带来,让您瞧个够。”院子里,回荡着其乐融融的笑声。

  27年的坚持

  周跃南和陈家的缘分要追溯到1985年。

  1985年初,当时在某部服役的排长周跃南,和另外10名瓯海籍战友一起,被派到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奔赴战场的11名瓯海小伙子中,最小的22岁,周跃南最大,26岁,是唯一结了婚的。在一个团当兵,几个老乡感情甚笃。

  战争的残酷人人皆知。能否平安归来,一群年轻人心里没底。临行前,每人都写了遗书,他们约定:不管谁倒下,其余人都要帮助赡养他的双亲。

  1985年2月11日,在一次争夺高地的战斗中,瓯海籍士兵陈云生受命为部队开辟通道。周跃南回忆,当时陈云生冲出战壕,用爆破管引爆周围的地雷。没走多远,一个炮弹飞来,陈云生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面对战友牺牲,周跃南强忍悲痛,在战场上待了187天。

  11名温州瓯海籍战友中,除陈云生牺牲,虞尚义、周跃南、林金明等人分别立功。周跃南说,当他们戴上鲜花登台的一刻,心情如此复杂:因为奖章是战友们一起用鲜血换来的。

  1985年冬,周跃南退伍回乡,第一件事就是约上两位战友,徒步登山3小时找到陈云生家。当时,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陈周兴、温善妺,住在一间破旧简陋的房里。

  “虽然云生走了,但我们还在。以后,我们都是你的云生!”一群战友认云生父母为“亲爹亲妈”。临下山时,周跃南等人分别给老人送了200元钱。提起往事,陈妈感动不已:“200元钱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可那是孩子们的一番心意。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元啊!”

  一生的承诺

  起初几年,两位老人身体尚好,每日相伴劳作。周跃南和几名战友每逢“八一”前后、年底,都要上山给老人带去生活物品。

  周跃南心细,总是察觉到老人家里缺什么,就添置什么。2004年夏,周跃南和7位战友给老人买去席子、蚊帐、蚊香等夏令用品,还送去一台21英寸的彩电,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2008年3月,80岁的陈云生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请假3天当起“孝子”,帮着料理后事。周跃南几次劝说陈母下山,并联系好一家养老院。但陈母恋旧,不愿搬下山。

  老人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屋檐穿漏,周跃南筹资3万余元,修建了一间两层的房子。

  为方便联系,周跃南还给独居髙山的陈母买了一部手机,老人不会用,周跃南就教她如何接听,每隔几天就打一次,问寒问暖。

  2009年的一天,周跃南上山探望,看到陈母手上肿了一大块。老人把手往身后一缩:“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原来,陈母在劈柴时,刀刃滑到手背上,切开足有三四公分。周跃南看得心疼,忙从车上拿出皮手套,让陈母戴上。第二天,又买来消炎药、绷带和药膏送上山,才放心离去。

  此后,陈母的安全更让周跃南牵挂了,他每周至少打一个电话问平安。去年11月,周跃南给陈母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听。“不会出事吧?”周跃南着急了,立即往山上赶。看到陈母在炉边烧菜,才发现虚惊一场,原来是老人的手机没放在身边。

  我们下山时,陈母要拿鸡蛋给周跃南。“留着自己吃吧!”周跃南赶紧往车上钻。回来的路上,周跃南说:“每次离开,看到妈一个人孤零零地目送,我总有心酸的感觉。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替云生照顾好她。”

  记者手记

  此情长留人间

  跟随老兵周跃南上山采访,聊得最多的是战争。

  周跃南记得和瓯海籍战友在战场上呆的187天。每天,他都写日记,日记本至今保存在驻杭某部的陈列馆里。

  周跃南的女儿小名叫“盼盼”,那是在战场上战友们一起给取的。在战场上,周跃南收到家书,得知怀孕的妻子生了个女儿。于是,周跃南让排里40多名战友一起为女儿起名。周跃南最喜欢“盼盼”,因为里面有“爸爸盼着早日见到女儿,女儿盼着爸爸早日归来”这两层意思。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火中结下的战友情却无比深厚。那年,电影《集结号》感动了很多人。电影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战友情。他说:“我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眼泪一直没止住,为同死同归的战友情谊感动。”

  周跃南为已故战友照顾父母,不仅是为了一个承诺,也是在用行动怀念战友。

  周跃南说,他愿意接受采访,不是想宣扬,而是希望大家记住烈士。“不能忘了他们,真的!”他说。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