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药企销售员许亮
岗位在低端,难有高工资
本报记者 袁 泉
“如果安心干下去,日子也过得去,但年轻人总不想就这么认了。”许亮今年28岁,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职场跨越,三年时间他换了三份工作。
2008年,许亮从哈尔滨本地一所知名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一家食品企业做质量管理工作。“每天化验油脂、酸度、过氧化值,准时上班,准时下班,日子平平淡淡,待遇也平平淡淡的。”
虽说专业对口,许亮仍然觉得每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他理想中的职业。一年后,他离开了哈尔滨,跳槽到大庆市的一家乳品企业,从事终端控制系统操作。
“收入略有增加,但每天在生产车间里的工作就是排料、调配,晃来晃去还是老样子,人也学不到新知识,感觉毕业之后没有什么成长。”许亮说,企业对低端生产线的员工几乎没有什么培训,最大的培训项目就是企业ISO认证时进行的岗位培训,“即便拿到企业内部资格认证,如果跳槽,也是根本不顶用。”
“咱干的工作就是最基础的,每个月的工资也不高,就是2000元左右。离家又远,将来生活上还要面对很多实际的问题,还不如回到哈尔滨,至少家里可以照顾我的生活,压力也会小一点。”许亮说。
今年初,许亮舍弃了那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到哈尔滨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搞销售。“现在的收入差不多每月有3000元,工作虽说辛苦些,每天要跑药店,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但比起以前单调的生活,感觉充实很多,至少每天都能有成长,有积累。”
回顾三年来的职场生活,各种劳动保障无法衔接让许亮很头疼。“换一次单位就要重新办一次,很麻烦。要是各种保障都很健全,就算辞职单干,心里也有底。”
人往高处走,低端的产业里只有低端岗位和低工资。现在,许亮最大的希望就是多积累一些经验,将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早点进入“中产”行列。
海口市按摩店老板刘荣光
收入不稳定,攒钱不容易
本报记者 马跃峰
冬日的海口市琼苑路,微风吹拂、绿叶婆娑。街边一个小胡同口,摆着一柱白色灯箱,上面写着:针灸、梅花针、三棱针、拔罐、刮痧。推开房门,老板刘荣光正在给客人按摩。
“按摩一次多少钱?”记者问。
“35元。”
“一天有几位客人?”
“不确定。最多一天来了11位。”刘荣光说着话,手并不停,拍拍打打,非常卖力。
1997年,刘荣光来到琼苑路,租了一个80平方米门面房,雇用七八个按摩工。当时,每个月能挣上万元。后来,因房屋拆迁,他只好再找新地方。几经换房,生意变得越来越清淡。
“做个体生意不容易,客人少的时候就只能在屋子里干等。平均算下来,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吧。”刘荣光说,生意很不稳定,这也让他不敢多聘用帮手,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人做。
媒体称中等收入者负担过重成为“夹心层”
稿源: 人民日报 2012-03-12 14:32:23
哈尔滨药企销售员许亮
岗位在低端,难有高工资
本报记者 袁 泉
“如果安心干下去,日子也过得去,但年轻人总不想就这么认了。”许亮今年28岁,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职场跨越,三年时间他换了三份工作。
2008年,许亮从哈尔滨本地一所知名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一家食品企业做质量管理工作。“每天化验油脂、酸度、过氧化值,准时上班,准时下班,日子平平淡淡,待遇也平平淡淡的。”
虽说专业对口,许亮仍然觉得每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不是他理想中的职业。一年后,他离开了哈尔滨,跳槽到大庆市的一家乳品企业,从事终端控制系统操作。
“收入略有增加,但每天在生产车间里的工作就是排料、调配,晃来晃去还是老样子,人也学不到新知识,感觉毕业之后没有什么成长。”许亮说,企业对低端生产线的员工几乎没有什么培训,最大的培训项目就是企业ISO认证时进行的岗位培训,“即便拿到企业内部资格认证,如果跳槽,也是根本不顶用。”
“咱干的工作就是最基础的,每个月的工资也不高,就是2000元左右。离家又远,将来生活上还要面对很多实际的问题,还不如回到哈尔滨,至少家里可以照顾我的生活,压力也会小一点。”许亮说。
今年初,许亮舍弃了那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到哈尔滨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搞销售。“现在的收入差不多每月有3000元,工作虽说辛苦些,每天要跑药店,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但比起以前单调的生活,感觉充实很多,至少每天都能有成长,有积累。”
回顾三年来的职场生活,各种劳动保障无法衔接让许亮很头疼。“换一次单位就要重新办一次,很麻烦。要是各种保障都很健全,就算辞职单干,心里也有底。”
人往高处走,低端的产业里只有低端岗位和低工资。现在,许亮最大的希望就是多积累一些经验,将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早点进入“中产”行列。
海口市按摩店老板刘荣光
收入不稳定,攒钱不容易
本报记者 马跃峰
冬日的海口市琼苑路,微风吹拂、绿叶婆娑。街边一个小胡同口,摆着一柱白色灯箱,上面写着:针灸、梅花针、三棱针、拔罐、刮痧。推开房门,老板刘荣光正在给客人按摩。
“按摩一次多少钱?”记者问。
“35元。”
“一天有几位客人?”
“不确定。最多一天来了11位。”刘荣光说着话,手并不停,拍拍打打,非常卖力。
1997年,刘荣光来到琼苑路,租了一个80平方米门面房,雇用七八个按摩工。当时,每个月能挣上万元。后来,因房屋拆迁,他只好再找新地方。几经换房,生意变得越来越清淡。
“做个体生意不容易,客人少的时候就只能在屋子里干等。平均算下来,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吧。”刘荣光说,生意很不稳定,这也让他不敢多聘用帮手,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人做。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