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雷锋做好事”到“学雷锋做公益”,50年之后,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包括本报帮办义工(志愿者)团体在内,我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已达4000多个,成为重要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知不觉中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了“学雷锋”的常态、有生力量,每天都在践行着服务社会的无言承诺。
弘扬雷锋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即日起,帮办推出“公益365·我们都是活雷锋”栏目,如果你希望通过帮办互助平台发布公益服务信息,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请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把爱放大,让更多人感受爱的阳光。
王 芳 易 鹤
“修伞事虽小,其实不简单。既要有耐心,还要有经验。好在受欢迎,辛苦亦心甘。但愿情常在,人人撒播爱。”这是帮办义工张建灵为“伞医生”公益项目创作的顺口溜。
去年一年,在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的大力支持下,帮办“伞医生”项目蓬勃发展,先后在海曙、江东、江北10余个街道数十个社区开展公益服务23次,服务居民千余人次,维修雨伞1000余把。
将公益进行到底。即日起,帮办“伞医生”项目组面向全市征集“伞医生”义修服务点。如果你是社区负责人,你所在的社区又需要这种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周期性上门收集可维修的雨伞,义务维修。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义工优先。联系电话:18005740000。
缘起:接过90岁“活雷锋”的枪
社区服务急需技能型人才,帮办义工团队也不例外。在开展持续性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帮办义工发现修伞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然而,懂修伞的义工却寥寥无几。
为此,帮办义工张清森特意找到90多岁的“伞医生”何永鹤老人,向他拜师学艺。
家住鄞州区横溪镇老街的何永鹤自58岁从供销社退休以来,30年如一日,一直在镇上的老街修伞。30年来,已有上千把破损的伞在他手中“起死回生”。
老人修伞很厚道,最多只象征性地收一元钱,为的是能变废为宝。义工上门学艺,老人乐坏了。“我年纪大了,总有修不动的那一天,现在来了接班人,再好不过了。”老人不仅送给帮办义工修伞用的小零件,还希望他认真学习,多组织服务,把义务修伞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在老人悉心地指导下,张清森很快掌握了修伞技巧。随后的两个多月,他带领其他帮办义工多次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每次活动,修伞摊位前总是人气爆满。
坚守:从“3·5”到“365”
去年学雷锋日,帮办“伞医生”项目组正式亮相。
与预期一样,“伞医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服务现场,“伞医生”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场服务下来,义工们累坏了。
最让义工们担心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乏,活动是否能够持续开展?
经过大家的集中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做公益,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人不足,招人;资金不足,筹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帮办“伞医生”先后得到了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和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宁波技师学院的一群大学生作为技术力量为帮办人才输入了新鲜“血液”。
随后的社区服务顺理成章成为一张亮丽的公益名片。每个月,“伞医生”都会聚在一起开展集中服务。
尽管义修很辛苦,但“伞医生”们表示,奉献的过程的确浸满汗水,但看到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感谢,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居民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颗公益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到那时,我们也将成为爱的受益者。
帮办“伞医生”义修服务点大征集
稿源: 宁波日报 2012-02-22 10:00:18
从“学雷锋做好事”到“学雷锋做公益”,50年之后,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包括本报帮办义工(志愿者)团体在内,我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已达4000多个,成为重要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知不觉中公益性社会组织成为了“学雷锋”的常态、有生力量,每天都在践行着服务社会的无言承诺。
弘扬雷锋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即日起,帮办推出“公益365·我们都是活雷锋”栏目,如果你希望通过帮办互助平台发布公益服务信息,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请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把爱放大,让更多人感受爱的阳光。
王 芳 易 鹤
“修伞事虽小,其实不简单。既要有耐心,还要有经验。好在受欢迎,辛苦亦心甘。但愿情常在,人人撒播爱。”这是帮办义工张建灵为“伞医生”公益项目创作的顺口溜。
去年一年,在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的大力支持下,帮办“伞医生”项目蓬勃发展,先后在海曙、江东、江北10余个街道数十个社区开展公益服务23次,服务居民千余人次,维修雨伞1000余把。
将公益进行到底。即日起,帮办“伞医生”项目组面向全市征集“伞医生”义修服务点。如果你是社区负责人,你所在的社区又需要这种服务,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周期性上门收集可维修的雨伞,义务维修。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义工优先。联系电话:18005740000。
缘起:接过90岁“活雷锋”的枪
社区服务急需技能型人才,帮办义工团队也不例外。在开展持续性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帮办义工发现修伞最受社区居民欢迎,然而,懂修伞的义工却寥寥无几。
为此,帮办义工张清森特意找到90多岁的“伞医生”何永鹤老人,向他拜师学艺。
家住鄞州区横溪镇老街的何永鹤自58岁从供销社退休以来,30年如一日,一直在镇上的老街修伞。30年来,已有上千把破损的伞在他手中“起死回生”。
老人修伞很厚道,最多只象征性地收一元钱,为的是能变废为宝。义工上门学艺,老人乐坏了。“我年纪大了,总有修不动的那一天,现在来了接班人,再好不过了。”老人不仅送给帮办义工修伞用的小零件,还希望他认真学习,多组织服务,把义务修伞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在老人悉心地指导下,张清森很快掌握了修伞技巧。随后的两个多月,他带领其他帮办义工多次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每次活动,修伞摊位前总是人气爆满。
坚守:从“3·5”到“365”
去年学雷锋日,帮办“伞医生”项目组正式亮相。
与预期一样,“伞医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服务现场,“伞医生”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场服务下来,义工们累坏了。
最让义工们担心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缺乏,活动是否能够持续开展?
经过大家的集中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做公益,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人不足,招人;资金不足,筹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帮办“伞医生”先后得到了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和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宁波技师学院的一群大学生作为技术力量为帮办人才输入了新鲜“血液”。
随后的社区服务顺理成章成为一张亮丽的公益名片。每个月,“伞医生”都会聚在一起开展集中服务。
尽管义修很辛苦,但“伞医生”们表示,奉献的过程的确浸满汗水,但看到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感谢,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居民的心田里埋下了一颗颗公益的种子。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到那时,我们也将成为爱的受益者。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