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日前,记者在象山高塘岛、鹤浦、新桥和泗洲头4个市级欠发达乡镇采访时发现,与全市其他欠发达地区相似,虽然这些乡镇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当地大部分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形势已逐渐趋好,并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和典型例子。
翻身要靠“领头雁”
一条宽15米、长达1300米的街道两旁,是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各色店铺排列其间……走进地处全市最南端的象山县高塘岛乡江北村,处处感受到了这个海岛小村的蓬勃朝气。
“村里能有今天,全靠了一帮子好的带头人”,说起海岛的变化,笑容满面的江北村人几乎都会翘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村干部。
曾经,由于村子地处偏僻、土地贫瘠、观念落后,江北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全村300多户人家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江北村的翻身,源于10年前新上任的“村官”楼小龙带领村民开发商业。当年,楼小龙和村干部一道,瞅准了村子紧临乡政府的地理优势,通过村民集资的办法,成功地对村里原有的一个脏乱不堪的马路市场进行了改造。接着,村里除了建造商业街之外,还兴办了集贸市场、柑橘交易市场等。从此,随着集体经济的一天天壮大,这个小村现已成了全乡的经济文化中心。
“穷村要翻身,首先是解决‘缺人’问题。”据象山县委农办主任董连胜介绍,该县想方设法动员外出经商、办企业、搞建筑中素质较高的党员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完善了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办法,采用“基础工资加考核奖”的模式,把村干部的工作实绩与经济报酬挂钩,使经济手段切实起到了激励效应。
位于鹤浦岛上的马小坦村,5年前还是一个偏僻落后、无人问津的海岛渔村,但该村在素有“海鲜王”美誉的办厂能人书记叶显进的带领下,通过兴办企业、经商等,使村集体经济5年内翻了两番,超过40万元。去年,该村拿出部分集体资金,制订了一系列美化村庄的补助办法。如今,人们走进村子,看到的是清一色的琉璃瓦屋顶、雪白墙面的民宅,村道两旁种满香樟、海桐……
脱贫先要“路子”对
每天一早,准时去村里的果蔬精品园区上班,为各类果树施肥、修剪枝叶,这是今年72岁的高塘岛乡龙珠村村民金良福的日常工作,报酬为一天80元,平均月收入2000元。老人乐呵呵地说:“以前,自家3亩多承包田种一季稻,一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去年,全村700余亩土地整村流转给绿苑农业公司后,除了年轻人仍以‘赶小海’为生外,干不了重活的老年人几乎都成了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喽。”
与地处海岛的龙珠村相比,群山环抱中的泗洲头镇杨大场村的土地整村流转时间更早,但与龙珠村一样,村里的老年人和妇女也都成了三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工人”。今年59岁的村民应爱玲告诉我们,以前像她这样的家庭主妇,几乎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现在给能大公司打工,每月最少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整村土地流转,引进龙头农业企业投资现代设施农业,是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但迄今为止,象山真正实施这一土地流转模式的,也只有龙珠村、杨大场村等少数。
“整村土地流转的关键,需要村民一致同意,否则就难以实施。”据介绍,龙珠村虽是一个农业村,但由于拥有大片滩涂,村民们一直以“赶小海”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种地反而成了副业。同样,杨大场村由于地处山区,许多山地灌溉困难等原因,村民不愿意种,因此这两个村子的农户主观上都愿意流转自家的土地,赚收租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象山破解穷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把“钥匙”。资料显示,近几年来,该县各村依托资源优势,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和典型例子。如鹤浦樊岙、新桥高湾、泗洲头下马岙等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型;定塘英山、叶口山、泗洲头灵南片、黄避岙、高塘岛等地的养殖资源开发型;晓塘西边塘、定塘沙地等村的旅游带动型;石浦平阳厂、贤庠盐厂、碶头陈等村的兴办实业型;大徐铁拾、高塘岛江北等村的商业租赁型。这些典型例子为周边及其他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实例经验。
2009年,我市启动实施加快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扶持工作,市级重点扶持268个欠发达村,市、县两级财政对集体经济薄弱村予以“兜底式”的经费补差;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项目扶持,通过发展物业租赁经济、开发资源优势产业、加强设施农业,培育稳定的集体经济增收来源。
据统计,象山县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51个,10万元以上的村有237个。其中,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新桥镇高湾村通过“输血”与“造血”并举,去年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47万元。
【点 睛】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负债运营是欠发达乡村的较普遍现象,村级经济发展缺乏好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村经营性收入少,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持之以恒地拓宽强村之路。建议一是对有条件的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赚取租金收入;充分运用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二是对集体经济确实难以发展的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其正常运转。三是村级运行经费补助不宜一刀切,按村庄规模和人数等指标确定补助金额。四是对债务较重的村,扶持其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的原则。(市委农办调研组) 宁波日报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丁 华 陈光曙
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报告之一 重整穷村从头来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12-24 08:34:21
中国宁波网讯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日前,记者在象山高塘岛、鹤浦、新桥和泗洲头4个市级欠发达乡镇采访时发现,与全市其他欠发达地区相似,虽然这些乡镇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当地大部分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形势已逐渐趋好,并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和典型例子。
翻身要靠“领头雁”
一条宽15米、长达1300米的街道两旁,是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各色店铺排列其间……走进地处全市最南端的象山县高塘岛乡江北村,处处感受到了这个海岛小村的蓬勃朝气。
“村里能有今天,全靠了一帮子好的带头人”,说起海岛的变化,笑容满面的江北村人几乎都会翘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村干部。
曾经,由于村子地处偏僻、土地贫瘠、观念落后,江北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全村300多户人家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江北村的翻身,源于10年前新上任的“村官”楼小龙带领村民开发商业。当年,楼小龙和村干部一道,瞅准了村子紧临乡政府的地理优势,通过村民集资的办法,成功地对村里原有的一个脏乱不堪的马路市场进行了改造。接着,村里除了建造商业街之外,还兴办了集贸市场、柑橘交易市场等。从此,随着集体经济的一天天壮大,这个小村现已成了全乡的经济文化中心。
“穷村要翻身,首先是解决‘缺人’问题。”据象山县委农办主任董连胜介绍,该县想方设法动员外出经商、办企业、搞建筑中素质较高的党员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完善了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办法,采用“基础工资加考核奖”的模式,把村干部的工作实绩与经济报酬挂钩,使经济手段切实起到了激励效应。
位于鹤浦岛上的马小坦村,5年前还是一个偏僻落后、无人问津的海岛渔村,但该村在素有“海鲜王”美誉的办厂能人书记叶显进的带领下,通过兴办企业、经商等,使村集体经济5年内翻了两番,超过40万元。去年,该村拿出部分集体资金,制订了一系列美化村庄的补助办法。如今,人们走进村子,看到的是清一色的琉璃瓦屋顶、雪白墙面的民宅,村道两旁种满香樟、海桐……
脱贫先要“路子”对
每天一早,准时去村里的果蔬精品园区上班,为各类果树施肥、修剪枝叶,这是今年72岁的高塘岛乡龙珠村村民金良福的日常工作,报酬为一天80元,平均月收入2000元。老人乐呵呵地说:“以前,自家3亩多承包田种一季稻,一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元。去年,全村700余亩土地整村流转给绿苑农业公司后,除了年轻人仍以‘赶小海’为生外,干不了重活的老年人几乎都成了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喽。”
与地处海岛的龙珠村相比,群山环抱中的泗洲头镇杨大场村的土地整村流转时间更早,但与龙珠村一样,村里的老年人和妇女也都成了三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工人”。今年59岁的村民应爱玲告诉我们,以前像她这样的家庭主妇,几乎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现在给能大公司打工,每月最少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整村土地流转,引进龙头农业企业投资现代设施农业,是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但迄今为止,象山真正实施这一土地流转模式的,也只有龙珠村、杨大场村等少数。
“整村土地流转的关键,需要村民一致同意,否则就难以实施。”据介绍,龙珠村虽是一个农业村,但由于拥有大片滩涂,村民们一直以“赶小海”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种地反而成了副业。同样,杨大场村由于地处山区,许多山地灌溉困难等原因,村民不愿意种,因此这两个村子的农户主观上都愿意流转自家的土地,赚收租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象山破解穷村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把“钥匙”。资料显示,近几年来,该县各村依托资源优势,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和典型例子。如鹤浦樊岙、新桥高湾、泗洲头下马岙等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型;定塘英山、叶口山、泗洲头灵南片、黄避岙、高塘岛等地的养殖资源开发型;晓塘西边塘、定塘沙地等村的旅游带动型;石浦平阳厂、贤庠盐厂、碶头陈等村的兴办实业型;大徐铁拾、高塘岛江北等村的商业租赁型。这些典型例子为周边及其他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实例经验。
2009年,我市启动实施加快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扶持工作,市级重点扶持268个欠发达村,市、县两级财政对集体经济薄弱村予以“兜底式”的经费补差;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项目扶持,通过发展物业租赁经济、开发资源优势产业、加强设施农业,培育稳定的集体经济增收来源。
据统计,象山县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有51个,10万元以上的村有237个。其中,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新桥镇高湾村通过“输血”与“造血”并举,去年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47万元。
【点 睛】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负债运营是欠发达乡村的较普遍现象,村级经济发展缺乏好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村经营性收入少,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持之以恒地拓宽强村之路。建议一是对有条件的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赚取租金收入;充分运用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二是对集体经济确实难以发展的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其正常运转。三是村级运行经费补助不宜一刀切,按村庄规模和人数等指标确定补助金额。四是对债务较重的村,扶持其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的原则。(市委农办调研组) 宁波日报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丁 华 陈光曙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