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河南义马“11·3”冲击地压事故抢救纪实
稿源: 人民日报  | 2011-11-07 15:25:32

11月5日,最后一名获救矿工升井。

  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地层深处的生命之重

  11月3日19时45分左右,河南义马矿区千秋矿西风井附近的居民感到来自地下的明显颤动。正在吃饭的人们以为是地震,慌忙丢下饭碗就往外跑。

  义煤集团董事长武予鲁和副总经理翟二安也感觉到地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电话打到了调度室。而此时,总调度室的监控荧屏上,千秋矿西风井的所有信号已全部中断……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事实上,这是一次专业上被称为“冲击地压”,俗称“矿震”的严重矿难。在工作面,分布着75名矿工!

  生命之重,重于一切。中央领导闻讯后做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解救被困人员。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第一时间听取情况,对救援抢险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把救人放在首位,全力以赴,不计代价,确保受困矿工生命安全。河南省迅速成立了以郭庚茂省长为组长、陈雪枫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事故抢险指挥小组,立即奔赴现场。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王树鹤,于11月4日凌晨也赶往了事故现场。

  在事故发生现场,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市长赵海燕立即下令:“全力以赴,要啥给啥,绝不迟延!”三门峡及义马市相关部门紧急行动,迅速调集救援人员500多人、干警3500多人、医护人员150多人,并联系通讯部门、保安力量等投入救援工作中去。

  义煤集团也启动应急预案,以千秋矿为指挥部,分六个小组,按职责分工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抢险之初,救援指挥部果断采取措施,将21221下巷原有的注浆管、供水管、压风管全部改为供风管,向灾区强力压风;沿事故淤堵巷道向前掘进的队伍,必须手刨肩扛,分秒必争,人停工具也不能停。

  很快,救援人员打通最近的受灾点,第一批15名工人顺利升井。

  确立营救方案是关键之举

  “成功的矿难抢险,不仅取决于各方面的重视程度、营救队伍是否得力、营救器材的科技含量,更在于营救方案是否科学。科学合理的营救方案,是成功的关键。”事后,陈雪枫感慨万端。

  所谓冲击地压,也就是俗称的“矿震”:当岩体中积聚的高弹性应变能受到一定条件诱发,就会破坏岩体结构平衡,造成小型地震一样的地质灾害。在煤矿,冲击地压会导致工作面严重破坏,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目前,冲击地压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成为煤矿安全的重大威胁。

  据了解,千秋煤矿的冲击地压事故,地面测量是2.9级地震,井下检测为4.1级,其威力相当于200吨TNT的当量。矿井附近部分房屋被震裂,裂缝可以伸进拳头。由此可以想见井下巷道损坏程度。

  应急预案启动之初,共提出四个施救方案。一是沿事故发生巷道方向做人工小巷,打通救援通道,同时,利用原有的供水管、注浆管向受灾点强力压风,加大供氧量;二是从21221巷道下巷500米处向受灾点掘挖小巷;三是从21221上巷向下受灾点钻出两个钻孔,向受灾点供风;四是从地面利用车载钻机向受灾点打钻,实施供风。

  然而,尽管调集了国际先进的专门车载钻机,派出了最强的技术工人,但由于井下巷道过于狭窄,救援仍然难以施展。在地面垂直距离近900米,三、四方案进展缓慢,推进速度仍不理想。

  现场指挥部再次召集现场专家、技术人员紧急开会,细致分析井下情况,简短的会议,却迅速确定了“突出主线、兼顾辅线”的方向,即将主要力量集中到原四个方案中的第一预案,强力推进。

  5日凌晨6时,救援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救援人员顺利地突破了最艰难的20米淤堵,与被困约40个小时的矿工兄弟会合,然后一同迅速撤离。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陈燕】

河南义马“11·3”冲击地压事故抢救纪实

稿源: 人民日报 2011-11-07 15:25:32

11月5日,最后一名获救矿工升井。

  新华社记者 朱祥摄

  地层深处的生命之重

  11月3日19时45分左右,河南义马矿区千秋矿西风井附近的居民感到来自地下的明显颤动。正在吃饭的人们以为是地震,慌忙丢下饭碗就往外跑。

  义煤集团董事长武予鲁和副总经理翟二安也感觉到地动,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电话打到了调度室。而此时,总调度室的监控荧屏上,千秋矿西风井的所有信号已全部中断……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事实上,这是一次专业上被称为“冲击地压”,俗称“矿震”的严重矿难。在工作面,分布着75名矿工!

  生命之重,重于一切。中央领导闻讯后做出批示,要求千方百计解救被困人员。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第一时间听取情况,对救援抢险工作作出明确指示:要把救人放在首位,全力以赴,不计代价,确保受困矿工生命安全。河南省迅速成立了以郭庚茂省长为组长、陈雪枫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事故抢险指挥小组,立即奔赴现场。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王树鹤,于11月4日凌晨也赶往了事故现场。

  在事故发生现场,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市长赵海燕立即下令:“全力以赴,要啥给啥,绝不迟延!”三门峡及义马市相关部门紧急行动,迅速调集救援人员500多人、干警3500多人、医护人员150多人,并联系通讯部门、保安力量等投入救援工作中去。

  义煤集团也启动应急预案,以千秋矿为指挥部,分六个小组,按职责分工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抢险之初,救援指挥部果断采取措施,将21221下巷原有的注浆管、供水管、压风管全部改为供风管,向灾区强力压风;沿事故淤堵巷道向前掘进的队伍,必须手刨肩扛,分秒必争,人停工具也不能停。

  很快,救援人员打通最近的受灾点,第一批15名工人顺利升井。

  确立营救方案是关键之举

  “成功的矿难抢险,不仅取决于各方面的重视程度、营救队伍是否得力、营救器材的科技含量,更在于营救方案是否科学。科学合理的营救方案,是成功的关键。”事后,陈雪枫感慨万端。

  所谓冲击地压,也就是俗称的“矿震”:当岩体中积聚的高弹性应变能受到一定条件诱发,就会破坏岩体结构平衡,造成小型地震一样的地质灾害。在煤矿,冲击地压会导致工作面严重破坏,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目前,冲击地压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成为煤矿安全的重大威胁。

  据了解,千秋煤矿的冲击地压事故,地面测量是2.9级地震,井下检测为4.1级,其威力相当于200吨TNT的当量。矿井附近部分房屋被震裂,裂缝可以伸进拳头。由此可以想见井下巷道损坏程度。

  应急预案启动之初,共提出四个施救方案。一是沿事故发生巷道方向做人工小巷,打通救援通道,同时,利用原有的供水管、注浆管向受灾点强力压风,加大供氧量;二是从21221巷道下巷500米处向受灾点掘挖小巷;三是从21221上巷向下受灾点钻出两个钻孔,向受灾点供风;四是从地面利用车载钻机向受灾点打钻,实施供风。

  然而,尽管调集了国际先进的专门车载钻机,派出了最强的技术工人,但由于井下巷道过于狭窄,救援仍然难以施展。在地面垂直距离近900米,三、四方案进展缓慢,推进速度仍不理想。

  现场指挥部再次召集现场专家、技术人员紧急开会,细致分析井下情况,简短的会议,却迅速确定了“突出主线、兼顾辅线”的方向,即将主要力量集中到原四个方案中的第一预案,强力推进。

  5日凌晨6时,救援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救援人员顺利地突破了最艰难的20米淤堵,与被困约40个小时的矿工兄弟会合,然后一同迅速撤离。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陈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