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题: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镜头分解
新华社记者赵薇、徐壮志、李清华、田兆运
或许没有哪一种追寻,比这更“穿越”——从地到天,行程百万里;或许没有哪一种相约,比这更笃定。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向着建立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让我们与航天专家一道,以镜头分解的方式,回顾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镜头一:相望
画面:
11月2日23时08分,神舟八号飞船平稳运行至天宫一号后下方,二者相距52公里,稳定的直接通信建立于飞船与天宫一号之间。
这标志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神舟八号告别了地面的控制与导引,开始了对天宫一号的自主追寻。
此前的50多个小时内,1日5时58分07秒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远距离导引下,历经5次变轨,速度降至与天宫一号一致,距离降至与天宫一号相距52公里——对于以时速2.8万公里飞行的航天器来说,天涯之距,已成咫尺。
4次自我修正后,神舟八号飞船进入5公里停泊点。
风险指数在这一刻飙升——交会对接最大的风险是两个航天器相撞。而一旦相距5公里之内,即使发动机不工作,两个航天器也可能相撞。
4个停泊点的设置,正是为了保证航天器安全:判断状态、计算数据,对对接机构准备情况进行确认,一旦出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短暂的停泊,是为了穿越风险、平安会面。
——400米停泊点,神八飞船第30圈,天宫一号第541圈,进入马林迪海外测控站和天链01星跟踪弧段内。
——140米停泊点。进入卡拉奇站和天链01星跟踪弧段内。神八飞船向着天宫一号开始平移靠拢。
——30米停泊点。进入天链一号01星和东风测控站跟踪弧段内。
最后的30米,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同一轨道上一前一后,以7.8公里/秒的速度,天宫一号倒飞,神舟八号正飞。
飞飞停停、相互张望——曲折浪漫的“剧情”,同时在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上演”。
坐在指控大厅第三排中间位置的总调度乔宗涛,口令声音清晰沉稳,通过一个庞大的航天测控网进行的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飞控过程,正在他的调度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与他同样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为交会对接保驾护航的,还有奋战在国内外各个测控岗位的科技人员。
已经迈入国际一流飞控中心行列的北京飞控中心,不仅承担我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控制任务,还承担嫦娥探月、深空探测等高难度飞控任务。而这个中心一线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
(声音)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由于地面航天测控网的距离、分布等因素,在近距离时难以满足飞行器交会的要求,只能依靠航天器自主导引。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挑战也是空前的。
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镜头分解
稿源: 新华网 2011-11-03 08:30:52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题: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镜头分解
新华社记者赵薇、徐壮志、李清华、田兆运
或许没有哪一种追寻,比这更“穿越”——从地到天,行程百万里;或许没有哪一种相约,比这更笃定。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圆满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向着建立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让我们与航天专家一道,以镜头分解的方式,回顾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镜头一:相望
画面:
11月2日23时08分,神舟八号飞船平稳运行至天宫一号后下方,二者相距52公里,稳定的直接通信建立于飞船与天宫一号之间。
这标志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神舟八号告别了地面的控制与导引,开始了对天宫一号的自主追寻。
此前的50多个小时内,1日5时58分07秒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在地面测控通信系统的远距离导引下,历经5次变轨,速度降至与天宫一号一致,距离降至与天宫一号相距52公里——对于以时速2.8万公里飞行的航天器来说,天涯之距,已成咫尺。
4次自我修正后,神舟八号飞船进入5公里停泊点。
风险指数在这一刻飙升——交会对接最大的风险是两个航天器相撞。而一旦相距5公里之内,即使发动机不工作,两个航天器也可能相撞。
4个停泊点的设置,正是为了保证航天器安全:判断状态、计算数据,对对接机构准备情况进行确认,一旦出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短暂的停泊,是为了穿越风险、平安会面。
——400米停泊点,神八飞船第30圈,天宫一号第541圈,进入马林迪海外测控站和天链01星跟踪弧段内。
——140米停泊点。进入卡拉奇站和天链01星跟踪弧段内。神八飞船向着天宫一号开始平移靠拢。
——30米停泊点。进入天链一号01星和东风测控站跟踪弧段内。
最后的30米,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同一轨道上一前一后,以7.8公里/秒的速度,天宫一号倒飞,神舟八号正飞。
飞飞停停、相互张望——曲折浪漫的“剧情”,同时在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上演”。
坐在指控大厅第三排中间位置的总调度乔宗涛,口令声音清晰沉稳,通过一个庞大的航天测控网进行的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飞控过程,正在他的调度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与他同样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为交会对接保驾护航的,还有奋战在国内外各个测控岗位的科技人员。
已经迈入国际一流飞控中心行列的北京飞控中心,不仅承担我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控制任务,还承担嫦娥探月、深空探测等高难度飞控任务。而这个中心一线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
(声音)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由于地面航天测控网的距离、分布等因素,在近距离时难以满足飞行器交会的要求,只能依靠航天器自主导引。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挑战也是空前的。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