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右)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前左)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库伦提亚”宾馆。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进行访问。 新华社/法新
英法两国领导人闪电访问利比亚意图何在?
在160名法国警察和军人的严密保护下,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闪电访问利比亚。由于卡扎菲仍然在逃,利比亚全国并未真正“安全”,再加上这是首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因此尽管法英两国领导人仅在利比亚国土上停留了短短几个小时,但依然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
就公关而言,萨科齐与卡梅伦今天闪电式访问利比亚,可以列入教科书:抢在所有其他国家领导人之前突访“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以强调法国是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国家,是主导联合国通过相关军事干预决议的国家,是第一个派出轰炸机介入利比亚战争的国家。突出法国在利比亚推翻卡扎菲统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借突访吸引全球媒体眼球之机,再次强调法国的“道义目的”,即对萨科齐仅仅在3年前还在巴黎大张旗鼓地接待过的“利比亚独裁者”动武,是为了“保护平民”,而不是觊觎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财富。在简短的讲话中,法国总统没有忘记强调,法国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没有任何私下交易,以获取相关利益”。至于法国《解放报》日前发表的有关法国获得“过渡委”给予35%石油利益的报道,萨科齐干脆表示,是假的,是被有意操控。法国将凭借其企业的竞争力,公平地与其他国家共同竞标利比亚的石油开发。在班加西,萨科齐受到了当地反卡扎菲政权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一画面传遍全球。
其三,法国战略问题专家们深知,推翻卡扎菲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利比亚“民主、自由”国家,目前完成的是最为容易的阶段,要及时庆祝胜利。正如美军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在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一样。否则要不了几年,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事实上法、英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表示,北约的军事行动仍将继续,“因为保护平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卡扎菲仍未被逮捕。利比亚将朝哪个方向发展,西方专家们并不乐观。“民主化”只是最乐观的专家们的希望而已。因此,借利比亚局势处于“最佳状态”,萨科齐来访,才能大幅提高萨科齐低迷的民望,为2012年法国大选打一针强心针。特别是以“萨科齐总统受到解放后的利比亚人民热烈欢迎”的画面,来抵消当晚将在法国国内举行的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首场电视辩论会的影响。目前所有民意测验都认为,社会党主要总统候选人将在2012年大选中击败萨科齐。
从国际地缘战略目标来看,这次法、英两国领导人对利比亚的访问也具有重要的心理含意。尽管法国大众传媒对推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充满乐观的估计,但美、英媒体相比之下要谨慎得多。作为一个以不同部落组成的结构松散的“非民族”国家,建立正常国家的基础令人怀疑和担忧。事实上卡扎菲之所以能够继续在利比亚国土上抵抗“过渡委”的武装,就是因为利比亚民众并不是一面倒地支持“过渡委”。就在法英两国首脑来访前夕,支持卡扎菲和反对卡扎菲的两派武装还在米苏拉塔城郊进行着激战。因此,萨科齐来访,可以说是对“过渡委”强大的政治和心理上的支持。
英法领导人到利比亚炫耀“胜利”
自从西方媒体释放出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联袂访问利比亚的消息,外界便对新政权是否胜任安保工作存有质疑,中东媒体甚至说 “两位大牌难以成行”。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1 4日的坚定表态或许给两人吃下定心丸,15日上午,萨科齐、卡梅伦如约抵达的黎波里,和新执政者进行会晤。评论普遍称,两名西方领导人此访形似“胜利大游行”,向国内宣扬自己决策正确的同时,对战后红利做番考察。
的黎波里易手后,15日迎来最高级别外事访问。英法领导人在的黎波里的联合记者会上承诺“追击卡扎菲到底”,卡梅伦要解冻60亿英镑卡扎菲政权海外资产以支持新政权, “取得联合国同意后,还将解冻120亿英镑”。两人还将前往班加西的“革命地标”—— 自由广场对成千上万听众发表讲话。英法两国电视节目15日闪动着利比亚人的感激笑脸,半岛电视台画面上,城市街头四处是法文和英文版的大幅“谢谢”标语。
英国《卫报》称,利比亚将迎来外国政要访问的高潮,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14日到访,16 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抵达,随后是埃及外长卡迈勒。
战后利比亚,谁在“切蛋糕”?
随着首都的黎波里的枪声渐渐平息,利比亚问题的看点逐渐转移。除了卡扎菲的下落,另一个问题就是国际社会如何帮助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恢复稳定和重建了。
对前一个问题的关注似乎更多是带着好奇和看“热闹”的成分,因为不论卡扎菲的个人命运如何,无论他是被捕还是选择战死都已注定不能改变利比亚的大局,利比亚历史上的卡扎菲时代已经不可挽回地成为了过去式。后一个问题则关乎利比亚的未来发展方向,各主要国家以及国家集团在该问题上的角力,既会体现利益之争,也会反映出当前国际格局中各种力量间的博弈。
在围绕利比亚问题的大国和国家集团博弈中,法国以及北约作为利比亚反对派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不甘心战后利比亚发展的主导权旁落。在利比亚战事中冲锋在前并率先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过去的一周显得异常忙碌。他不仅在第一时间邀请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访问巴黎,还分别致电各国领导人筹划召集了9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名为“利比亚之友”的有关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国际会议。在8月25日访问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的途中,萨科齐甚至不辞劳苦地闪电访问了中国,并且邀请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在利比亚战事中保持中立、不支持北约轰炸利比亚的“金砖国家”前往巴黎参会。
此外,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二号人物贾布里勒也出现在意大利罗马。据悉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公司已经率先与利比亚反对派签订了第一单石油合同。此前对“空袭”投弃权票并且未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德国也向利比亚反对派示好,紧急提供了1亿欧元的援助。俄罗斯则在巴黎会议召开前夕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合法性,并在次日又邀请利“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访问莫斯科,明确提出希望两国间以往签署的条约和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继续有效并得到履行,同时探讨新的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合作。
在纷纷登场的各种“紧急会议”和会晤中,如何在战后利比亚丰厚的石油资源开发以及巨大的战后重建订单中多分到一些份额,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利比亚石油储量估计约430亿桶,居非洲首位。北约空袭前每日原油产量约160万桶,虽仅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约2%,却属全球少数的高质量低硫轻质原油。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油气来源国之一,利比亚的石油产量88%出口到了欧洲,其中出口意大利的占出口总量的28%,法国占15%、德国和西班牙各约占10%。战前,意大利是在利比亚拥有最多石油开采与生产份额的西方国家。对此,自认为对利比亚反对派的胜利立有汗马功劳的法国自然不会买账。有报道说,利反对派曾以石油利益换取法国的支持,承诺战后法国可以控制利比亚35%的石油生产。法国外长阿兰·朱佩也不加掩饰地把法国介入利比亚军事冲突称作是“对未来的投资”。有“投资”就必然要着眼于“回报”。可以预计的是,不仅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即使是参战的法国与意大利,甚至包括与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之间都将有一场争夺利比亚石油开采权益的博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对将以万亿美元计的重建订单的争夺以外,主导利比亚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由法国总统萨科齐倡议成立的“环地中海经济圈”(卡扎菲过去拒绝加入这一机制),则是法国等欧盟国家更远的战略谋划。这个计划除了包括一些欧盟国家,还要囊括地中海南岸的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以及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叙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这个“经济圈”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欧洲的战略安全建立缓冲区,而且有利于其经济版图的扩张,增强法国、欧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其在利比亚的石油权重并不大(美国仅有1%的石油是从利比亚进口的),但因其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也花费了近10亿美元,因此美国也绝不甘心在这场利比亚战后利益分割中充当看客,一些美国石油公司如康菲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等也摩拳擦掌希望进入利比亚。另外,与其欧洲盟国所不同的是,作为拥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从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利比亚未来发展对此轮北非中东国家动荡以及未来该地区格局演变等深层次的影响来“掂量”利比亚的份量。美国是否打算把其成立多年却在非洲始终找不着落脚点的“非洲司令部”最终安顿在利比亚,已成为人们观察的另一个焦点。
利比亚权力争夺白热化 新政府组阁缘何矛盾重重
稿源: 新华国际 2011-09-23 15:07:30
9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右)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前左)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库伦提亚”宾馆。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进行访问。 新华社/法新
英法两国领导人闪电访问利比亚意图何在?
在160名法国警察和军人的严密保护下,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15日闪电访问利比亚。由于卡扎菲仍然在逃,利比亚全国并未真正“安全”,再加上这是首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因此尽管法英两国领导人仅在利比亚国土上停留了短短几个小时,但依然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
就公关而言,萨科齐与卡梅伦今天闪电式访问利比亚,可以列入教科书:抢在所有其他国家领导人之前突访“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以强调法国是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国家,是主导联合国通过相关军事干预决议的国家,是第一个派出轰炸机介入利比亚战争的国家。突出法国在利比亚推翻卡扎菲统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借突访吸引全球媒体眼球之机,再次强调法国的“道义目的”,即对萨科齐仅仅在3年前还在巴黎大张旗鼓地接待过的“利比亚独裁者”动武,是为了“保护平民”,而不是觊觎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财富。在简短的讲话中,法国总统没有忘记强调,法国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没有任何私下交易,以获取相关利益”。至于法国《解放报》日前发表的有关法国获得“过渡委”给予35%石油利益的报道,萨科齐干脆表示,是假的,是被有意操控。法国将凭借其企业的竞争力,公平地与其他国家共同竞标利比亚的石油开发。在班加西,萨科齐受到了当地反卡扎菲政权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一画面传遍全球。
其三,法国战略问题专家们深知,推翻卡扎菲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利比亚“民主、自由”国家,目前完成的是最为容易的阶段,要及时庆祝胜利。正如美军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在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一样。否则要不了几年,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事实上法、英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表示,北约的军事行动仍将继续,“因为保护平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卡扎菲仍未被逮捕。利比亚将朝哪个方向发展,西方专家们并不乐观。“民主化”只是最乐观的专家们的希望而已。因此,借利比亚局势处于“最佳状态”,萨科齐来访,才能大幅提高萨科齐低迷的民望,为2012年法国大选打一针强心针。特别是以“萨科齐总统受到解放后的利比亚人民热烈欢迎”的画面,来抵消当晚将在法国国内举行的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首场电视辩论会的影响。目前所有民意测验都认为,社会党主要总统候选人将在2012年大选中击败萨科齐。
从国际地缘战略目标来看,这次法、英两国领导人对利比亚的访问也具有重要的心理含意。尽管法国大众传媒对推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充满乐观的估计,但美、英媒体相比之下要谨慎得多。作为一个以不同部落组成的结构松散的“非民族”国家,建立正常国家的基础令人怀疑和担忧。事实上卡扎菲之所以能够继续在利比亚国土上抵抗“过渡委”的武装,就是因为利比亚民众并不是一面倒地支持“过渡委”。就在法英两国首脑来访前夕,支持卡扎菲和反对卡扎菲的两派武装还在米苏拉塔城郊进行着激战。因此,萨科齐来访,可以说是对“过渡委”强大的政治和心理上的支持。
英法领导人到利比亚炫耀“胜利”
自从西方媒体释放出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联袂访问利比亚的消息,外界便对新政权是否胜任安保工作存有质疑,中东媒体甚至说 “两位大牌难以成行”。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1 4日的坚定表态或许给两人吃下定心丸,15日上午,萨科齐、卡梅伦如约抵达的黎波里,和新执政者进行会晤。评论普遍称,两名西方领导人此访形似“胜利大游行”,向国内宣扬自己决策正确的同时,对战后红利做番考察。
的黎波里易手后,15日迎来最高级别外事访问。英法领导人在的黎波里的联合记者会上承诺“追击卡扎菲到底”,卡梅伦要解冻60亿英镑卡扎菲政权海外资产以支持新政权, “取得联合国同意后,还将解冻120亿英镑”。两人还将前往班加西的“革命地标”—— 自由广场对成千上万听众发表讲话。英法两国电视节目15日闪动着利比亚人的感激笑脸,半岛电视台画面上,城市街头四处是法文和英文版的大幅“谢谢”标语。
英国《卫报》称,利比亚将迎来外国政要访问的高潮,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14日到访,16 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抵达,随后是埃及外长卡迈勒。
战后利比亚,谁在“切蛋糕”?
随着首都的黎波里的枪声渐渐平息,利比亚问题的看点逐渐转移。除了卡扎菲的下落,另一个问题就是国际社会如何帮助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恢复稳定和重建了。
对前一个问题的关注似乎更多是带着好奇和看“热闹”的成分,因为不论卡扎菲的个人命运如何,无论他是被捕还是选择战死都已注定不能改变利比亚的大局,利比亚历史上的卡扎菲时代已经不可挽回地成为了过去式。后一个问题则关乎利比亚的未来发展方向,各主要国家以及国家集团在该问题上的角力,既会体现利益之争,也会反映出当前国际格局中各种力量间的博弈。
在围绕利比亚问题的大国和国家集团博弈中,法国以及北约作为利比亚反对派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不甘心战后利比亚发展的主导权旁落。在利比亚战事中冲锋在前并率先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过去的一周显得异常忙碌。他不仅在第一时间邀请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访问巴黎,还分别致电各国领导人筹划召集了9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名为“利比亚之友”的有关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国际会议。在8月25日访问法国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的途中,萨科齐甚至不辞劳苦地闪电访问了中国,并且邀请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在利比亚战事中保持中立、不支持北约轰炸利比亚的“金砖国家”前往巴黎参会。
此外,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二号人物贾布里勒也出现在意大利罗马。据悉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公司已经率先与利比亚反对派签订了第一单石油合同。此前对“空袭”投弃权票并且未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德国也向利比亚反对派示好,紧急提供了1亿欧元的援助。俄罗斯则在巴黎会议召开前夕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的合法性,并在次日又邀请利“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访问莫斯科,明确提出希望两国间以往签署的条约和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继续有效并得到履行,同时探讨新的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合作。
在纷纷登场的各种“紧急会议”和会晤中,如何在战后利比亚丰厚的石油资源开发以及巨大的战后重建订单中多分到一些份额,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利比亚石油储量估计约430亿桶,居非洲首位。北约空袭前每日原油产量约160万桶,虽仅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约2%,却属全球少数的高质量低硫轻质原油。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油气来源国之一,利比亚的石油产量88%出口到了欧洲,其中出口意大利的占出口总量的28%,法国占15%、德国和西班牙各约占10%。战前,意大利是在利比亚拥有最多石油开采与生产份额的西方国家。对此,自认为对利比亚反对派的胜利立有汗马功劳的法国自然不会买账。有报道说,利反对派曾以石油利益换取法国的支持,承诺战后法国可以控制利比亚35%的石油生产。法国外长阿兰·朱佩也不加掩饰地把法国介入利比亚军事冲突称作是“对未来的投资”。有“投资”就必然要着眼于“回报”。可以预计的是,不仅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即使是参战的法国与意大利,甚至包括与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之间都将有一场争夺利比亚石油开采权益的博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对将以万亿美元计的重建订单的争夺以外,主导利比亚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由法国总统萨科齐倡议成立的“环地中海经济圈”(卡扎菲过去拒绝加入这一机制),则是法国等欧盟国家更远的战略谋划。这个计划除了包括一些欧盟国家,还要囊括地中海南岸的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以及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叙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这个“经济圈”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欧洲的战略安全建立缓冲区,而且有利于其经济版图的扩张,增强法国、欧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其在利比亚的石油权重并不大(美国仅有1%的石油是从利比亚进口的),但因其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也花费了近10亿美元,因此美国也绝不甘心在这场利比亚战后利益分割中充当看客,一些美国石油公司如康菲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等也摩拳擦掌希望进入利比亚。另外,与其欧洲盟国所不同的是,作为拥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从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利比亚未来发展对此轮北非中东国家动荡以及未来该地区格局演变等深层次的影响来“掂量”利比亚的份量。美国是否打算把其成立多年却在非洲始终找不着落脚点的“非洲司令部”最终安顿在利比亚,已成为人们观察的另一个焦点。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