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同期相比,区域平均暴雨强度仅次于1963年
●西南暖湿空气和北方空气在川东北相遇,彼此互不相让“大打出手”
9月16日—9月19日,四川盆地出现了今年第四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川东北的巴中等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中旬极大值纪录。
这次强降水有何特点?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四川省气象台的有关专家。
专家介绍,这次暴雨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灾情重等特点。9月16日20时—19日8时,全省共有62个乡镇统计雨量大于250毫米,220个乡镇雨量在100毫米—250毫米之间,其中巴中市南江县和平乡雨量达467.3毫米。专家指出,从暴雨强度看,区域平均暴雨强度为101.3毫米,属大暴雨级别,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1963年。强降水造成川东北的渠江及其部分支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9月19日8时30分渠江三汇站出现洪峰水位267.81米,超保证水位6.67米,为100年一遇超历史实测记录的最大洪水。
据专家解释,这次暴雨过程是由于西南暖湿空气和北方空气在川东北相遇,彼此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形成的。
9月16日晚,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低空风速达12米/秒以上,形成了强劲的西南低空急流。由于此时上空都是暖湿气流,在低空急流的强力推动下,它们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盆地的东北部,为强降水积攒了丰富的“食粮”,暖湿气流还在川东北一带形成了气旋形辐合(类似水流旋涡),使空气产生上升运动,为暴雨倾泻奠定了基础。
同样是在9月16日晚20时左右,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在我国黄淮—陕南一带形成了一个冷高压,并逐渐向南方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它遇到了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前进脚步明显放慢。其下部的一股偏东气流引导一部分冷空气迅速往西回流,并很快到达川东北上空。
冷暖空气汇合后,很快“大打出手”,降下了猛烈的雨水,再加上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所以降水持续时间长达数天。9月18日,西南暖湿气流开始减弱,冷空气占据上风,长驱直入四川盆地,使得气温显著下降,此次强降水由此宣告结束。
省气象台专家详析四川暴雨原因 系冷暖空气“打架”所致
稿源: 四川日报 2011-09-23 09:01:44
●与历史同期相比,区域平均暴雨强度仅次于1963年
●西南暖湿空气和北方空气在川东北相遇,彼此互不相让“大打出手”
9月16日—9月19日,四川盆地出现了今年第四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川东北的巴中等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中旬极大值纪录。
这次强降水有何特点?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四川省气象台的有关专家。
专家介绍,这次暴雨过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灾情重等特点。9月16日20时—19日8时,全省共有62个乡镇统计雨量大于250毫米,220个乡镇雨量在100毫米—250毫米之间,其中巴中市南江县和平乡雨量达467.3毫米。专家指出,从暴雨强度看,区域平均暴雨强度为101.3毫米,属大暴雨级别,与历史同期相比,仅次于1963年。强降水造成川东北的渠江及其部分支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9月19日8时30分渠江三汇站出现洪峰水位267.81米,超保证水位6.67米,为100年一遇超历史实测记录的最大洪水。
据专家解释,这次暴雨过程是由于西南暖湿空气和北方空气在川东北相遇,彼此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形成的。
9月16日晚,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低空风速达12米/秒以上,形成了强劲的西南低空急流。由于此时上空都是暖湿气流,在低空急流的强力推动下,它们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盆地的东北部,为强降水积攒了丰富的“食粮”,暖湿气流还在川东北一带形成了气旋形辐合(类似水流旋涡),使空气产生上升运动,为暴雨倾泻奠定了基础。
同样是在9月16日晚20时左右,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在我国黄淮—陕南一带形成了一个冷高压,并逐渐向南方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它遇到了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前进脚步明显放慢。其下部的一股偏东气流引导一部分冷空气迅速往西回流,并很快到达川东北上空。
冷暖空气汇合后,很快“大打出手”,降下了猛烈的雨水,再加上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互不相让,所以降水持续时间长达数天。9月18日,西南暖湿气流开始减弱,冷空气占据上风,长驱直入四川盆地,使得气温显著下降,此次强降水由此宣告结束。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