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梁建伟 杨晓政 酒泉报道
8月初,我们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心情有点激动,在这个生活着几万人的“城市”里,一颗新星即将冉冉升起,再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时刻——“天宫一号”将于8月30日左右发射升空,迈出中国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关键一步。
2008年9月25日,我们曾在这里见证了“神七”发射升空的历史瞬间。3年后,航天城里依旧平静,见惯了“大场面”的航天城居民,对即将到来的发射很淡定,“一个月起码能看一次发射,不过‘天宫一号’的发射很重要,一定要带孩子去看。”
在航天城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外表平静的航天城,核心已经沸腾——各个测试队、实验队的任务被排得满满的,仅有的几个宾馆住满了科研人员,早出晚归地为“天宫”发射进行着各种精细的测试,所有人的唯一目标都是:万无一失。
等待目睹发射,踏进“亚洲第一大门”
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天,我们就目睹了一次发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十一号02星”送入太空。在此次发射的塔架不远,有一座更高大的塔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在这座塔架上带着“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观看现场有一幢38层楼高的建筑,在一马平川的大漠上显得异常突兀,这是航天港中最要紧的部位之一。我们一进去却发现,这座大楼竟是空心的,中间没有任何楼板。原来这是飞船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专为载人航天而新建的。只有在这样高大的空间内,叠加起来高达数十米的火箭和飞船才能组装起来。
里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楼有一个很夸张的淡黄色大门,被称作“亚洲第一大门”——高74米,上宽14米,下宽25.6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自身整体重量350多吨。
组装好后的火箭和“天宫一号”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运到发射塔的步骤,叫“转场”,大约在发射前两三天进行。工作人员说,转场就好比整个发射中心的节日,家属们都会来观看。火箭发射前,必须坐“火车”,从车间运到发射塔,路程大约2公里。一共4根铁轨,分为两组,可分别运送不同火箭,铁轨本身并不怎么起眼,跟西湖边的木头栏杆一样粗细,但是每两根铁轨中间居然间距20米,看样子,运火箭的“火车”可比一般的客运火车要宽几倍。
仅一墙之隔,“天宫一号”在通电测试
“天宫一号”于6月29日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一直在总装测试大厅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总装测试大厅就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边上,中间隔一条马路,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我们去的那天,从中午等到下午4点左右,也难得见到一两名研究人员进出。
总装测试大厅外挂着很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决策无失误,指控无遗漏;操作无差错,过程无闪失。”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天“天宫一号”进行通电测试,有辐射,大家都不能进去。随后,他带我来到总装大厅外的门厅,此地离“天宫一号”仅一墙之隔。门厅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当日天气实况:“晴转多云,西北风4~5级,湿度45%,最高温27℃,最低温20℃。”
进出总装大厅,要凭出入证件,这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证件都贴有彩色1寸照片。想在总装大厅接个手机电话,是不可能的,因为里面屏蔽了所有手机信号,工作人员进入大厅前,要把手机存放到专门设置的存放柜里,同时必须换防静电鞋、穿上白大褂,上面印着大大的“CHINA SPACE”。
天宫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
刚到航天城时,我们就为找落脚地东奔西走,因为,神舟宾馆、飞天宾馆等当地几家宾馆的房间,早已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测试队、实验队所“占据”,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招待所,订到了最后两个房间。
上海航天局本次主要负责“天宫一号”的电源系统和对接机构,五六十名队员6月22日就过来了,他们要到发射任务结束后才能回去。跟随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7名厨师、点心师,1名医生,带了十几箱常用药、注射液。一名队员告诉我们,“天宫一号”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有些队员可能还会等到“神八”发射后才回家。
在神舟宾馆,所有的楼梯口都摆放着“工作高质量,产品零缺陷”、“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做到位”等各式标语牌,用一位科研人员的话说:“对航天人来说,这些标语不是空话,而是要百分百去完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靠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干出来的。”
记者已出发
全媒体跟进
备受瞩目的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据记者了解,“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为8月30日左右,升空后短期内将发射“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两年内,“神九”、“神十”飞船也将陆续发射,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为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8年神七宇航员出舱漫步,12年载人航天路见证“中国速度”。未来10年,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是建立空间站,进行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研究和微重力试验,造福人类。
追踪“天宫一号”发射的脚步, 这是自2002年“神四”发射以来,本报9年中连续第5次现场采访载人航天发射,见证历史的责任感、自豪感让我们执着。10多位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中国航天多次重大发射。又一次,本报记者奔赴酒泉航天中心,钱报全媒体跟进——
●钱报网(www.qjwb.com.cn)
●钱报手机客户端(m.qjwb.com.cn)
●钱报视频(v.qjwb.com.cn)
关注发射,关注扣人心弦的“对接”时刻,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方位的天宫一号新闻“大现场”。
本报记者 兰杨萍
天宫一号将于月底升空 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测试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1-09-22 10:57:50
本报特派记者 梁建伟 杨晓政 酒泉报道
8月初,我们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心情有点激动,在这个生活着几万人的“城市”里,一颗新星即将冉冉升起,再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时刻——“天宫一号”将于8月30日左右发射升空,迈出中国建立永久性空间站的关键一步。
2008年9月25日,我们曾在这里见证了“神七”发射升空的历史瞬间。3年后,航天城里依旧平静,见惯了“大场面”的航天城居民,对即将到来的发射很淡定,“一个月起码能看一次发射,不过‘天宫一号’的发射很重要,一定要带孩子去看。”
在航天城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外表平静的航天城,核心已经沸腾——各个测试队、实验队的任务被排得满满的,仅有的几个宾馆住满了科研人员,早出晚归地为“天宫”发射进行着各种精细的测试,所有人的唯一目标都是:万无一失。
等待目睹发射,踏进“亚洲第一大门”
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天,我们就目睹了一次发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十一号02星”送入太空。在此次发射的塔架不远,有一座更高大的塔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在这座塔架上带着“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观看现场有一幢38层楼高的建筑,在一马平川的大漠上显得异常突兀,这是航天港中最要紧的部位之一。我们一进去却发现,这座大楼竟是空心的,中间没有任何楼板。原来这是飞船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专为载人航天而新建的。只有在这样高大的空间内,叠加起来高达数十米的火箭和飞船才能组装起来。
里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楼有一个很夸张的淡黄色大门,被称作“亚洲第一大门”——高74米,上宽14米,下宽25.6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自身整体重量350多吨。
组装好后的火箭和“天宫一号”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运到发射塔的步骤,叫“转场”,大约在发射前两三天进行。工作人员说,转场就好比整个发射中心的节日,家属们都会来观看。火箭发射前,必须坐“火车”,从车间运到发射塔,路程大约2公里。一共4根铁轨,分为两组,可分别运送不同火箭,铁轨本身并不怎么起眼,跟西湖边的木头栏杆一样粗细,但是每两根铁轨中间居然间距20米,看样子,运火箭的“火车”可比一般的客运火车要宽几倍。
仅一墙之隔,“天宫一号”在通电测试
“天宫一号”于6月29日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一直在总装测试大厅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总装测试大厅就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边上,中间隔一条马路,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我们去的那天,从中午等到下午4点左右,也难得见到一两名研究人员进出。
总装测试大厅外挂着很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决策无失误,指控无遗漏;操作无差错,过程无闪失。”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天“天宫一号”进行通电测试,有辐射,大家都不能进去。随后,他带我来到总装大厅外的门厅,此地离“天宫一号”仅一墙之隔。门厅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当日天气实况:“晴转多云,西北风4~5级,湿度45%,最高温27℃,最低温20℃。”
进出总装大厅,要凭出入证件,这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证件都贴有彩色1寸照片。想在总装大厅接个手机电话,是不可能的,因为里面屏蔽了所有手机信号,工作人员进入大厅前,要把手机存放到专门设置的存放柜里,同时必须换防静电鞋、穿上白大褂,上面印着大大的“CHINA SPACE”。
天宫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
刚到航天城时,我们就为找落脚地东奔西走,因为,神舟宾馆、飞天宾馆等当地几家宾馆的房间,早已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测试队、实验队所“占据”,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招待所,订到了最后两个房间。
上海航天局本次主要负责“天宫一号”的电源系统和对接机构,五六十名队员6月22日就过来了,他们要到发射任务结束后才能回去。跟随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7名厨师、点心师,1名医生,带了十几箱常用药、注射液。一名队员告诉我们,“天宫一号”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有些队员可能还会等到“神八”发射后才回家。
在神舟宾馆,所有的楼梯口都摆放着“工作高质量,产品零缺陷”、“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做到位”等各式标语牌,用一位科研人员的话说:“对航天人来说,这些标语不是空话,而是要百分百去完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靠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干出来的。”
记者已出发
全媒体跟进
备受瞩目的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据记者了解,“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为8月30日左右,升空后短期内将发射“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两年内,“神九”、“神十”飞船也将陆续发射,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为空间站建设打下基础。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8年神七宇航员出舱漫步,12年载人航天路见证“中国速度”。未来10年,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是建立空间站,进行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研究和微重力试验,造福人类。
追踪“天宫一号”发射的脚步, 这是自2002年“神四”发射以来,本报9年中连续第5次现场采访载人航天发射,见证历史的责任感、自豪感让我们执着。10多位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中国航天多次重大发射。又一次,本报记者奔赴酒泉航天中心,钱报全媒体跟进——
●钱报网(www.qjwb.com.cn)
●钱报手机客户端(m.qjwb.com.cn)
●钱报视频(v.qjwb.com.cn)
关注发射,关注扣人心弦的“对接”时刻,为读者展现一个全方位的天宫一号新闻“大现场”。
本报记者 兰杨萍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