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群众看不起病、社区看不了病、大医院看不上病”三个问题,围绕“推动卫生发展、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效率、促进群众健康”四项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锐意改革创新,狠抓监督落实,有效推动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解决“群众看不起病”问题
北京市以“保基本”为重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改革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一是实行全市药品集中采购。彻底打破以往医疗机构分别开展药品采购的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以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体系,全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6亿元。二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在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要求。共有519种药品实行了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中标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最高限价的基础上降低30%以上。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针对140万名老人和儿童没有基本医保情况,我们建立了“一老一小”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同时,不断完善医保政策,通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和诊疗项目范围等,减轻患者就医负担31亿元。针对群众看病报销难、垫付负担重的问题,我们在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力推进“社保卡”工程。目前,全市已发放社保卡850万余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每年为群众减少个人垫付资金92亿元。此外,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近年来共查处这类案件126件、130人,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社区看不了病”问题
我们以“强基层”为重点,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等突出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一是完善社区公益性模式。自2006年底开始,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对规划设置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对社区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1%。二是加强社区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好医生不愿意来”、“患者不愿意去”等问题,我们采取“四个一批”的办法,即从应届生中接收一批、从城市医院抽调一批、从外省市招聘一批、从退休人员返聘一批,不断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三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让群众在社区享受到便捷服务,全市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基层卫生机构逐步承担起了“健康守门人”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全市总量已由原来的5%提高到25%左右。
三、创新管理服务举措,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问题
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到大医院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缴费不方便等突出问题,我们从“建机制”入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就医环境和就诊流程设计等,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针对首都医疗资源的复杂特性,2010年10月,我们与国家有关部门、军队、武警的相关单位组建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通过高层次的医院管理协调机制,统一规划首都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二是积极开展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在全市49家三级以上医院推行预约挂号,在13个试点区县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三是积极建设无假日医院。为解决“上班族”看病难问题,我们在26家三级医院开通了双休日全天门诊服务,部分驻京部队、武警医院也实行双休日全天门诊,大医院就诊能力提高25%以上,有效分流了就医人群。
关注民生深化改革 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09-15 10:12:21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群众看不起病、社区看不了病、大医院看不上病”三个问题,围绕“推动卫生发展、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效率、促进群众健康”四项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锐意改革创新,狠抓监督落实,有效推动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解决“群众看不起病”问题
北京市以“保基本”为重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改革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一是实行全市药品集中采购。彻底打破以往医疗机构分别开展药品采购的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以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体系,全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6亿元。二是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在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要求。共有519种药品实行了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中标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最高限价的基础上降低30%以上。三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针对140万名老人和儿童没有基本医保情况,我们建立了“一老一小”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同时,不断完善医保政策,通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和诊疗项目范围等,减轻患者就医负担31亿元。针对群众看病报销难、垫付负担重的问题,我们在全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力推进“社保卡”工程。目前,全市已发放社保卡850万余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每年为群众减少个人垫付资金92亿元。此外,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近年来共查处这类案件126件、130人,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社区看不了病”问题
我们以“强基层”为重点,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等突出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一是完善社区公益性模式。自2006年底开始,我们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对规划设置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对社区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1%。二是加强社区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好医生不愿意来”、“患者不愿意去”等问题,我们采取“四个一批”的办法,即从应届生中接收一批、从城市医院抽调一批、从外省市招聘一批、从退休人员返聘一批,不断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三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让群众在社区享受到便捷服务,全市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并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基层卫生机构逐步承担起了“健康守门人”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全市总量已由原来的5%提高到25%左右。
三、创新管理服务举措,解决“大医院看不上病”问题
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到大医院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缴费不方便等突出问题,我们从“建机制”入手,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就医环境和就诊流程设计等,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针对首都医疗资源的复杂特性,2010年10月,我们与国家有关部门、军队、武警的相关单位组建了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通过高层次的医院管理协调机制,统一规划首都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二是积极开展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在全市49家三级以上医院推行预约挂号,在13个试点区县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三是积极建设无假日医院。为解决“上班族”看病难问题,我们在26家三级医院开通了双休日全天门诊服务,部分驻京部队、武警医院也实行双休日全天门诊,大医院就诊能力提高25%以上,有效分流了就医人群。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