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深化医改的北京经验:针对“看病难”实招频出
稿源: 《半月谈》  | 2011-09-15 10:10:30

  北京市在深化医药改革中,在着眼制度创新的同时,注重存量挖潜,瞄准突出问题出实招,努力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通过健康干预少得病、不得病。

  针对“看病难”痼疾实招频出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为方便群众就医,北京推出一系列措施,缓解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

  ——建设无节假日医院。据了解,目前北京有25家三级医院全面启动双休日全天门诊试点,包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介绍,双休日、节假日约占全年天数的28%。过去,这些时段服务量是零,全面开展双休日医疗服务后,通过存量挖潜,相当于北京新建6家三级医院。如果北京全市66家三级医院都提供这种服务,相当于新建18所大医院。而新建18所大医院需4到5年时间,且投资需300亿至500亿元。

  ——推行预约挂号。北京大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缓解了患者集中排队挂号现象,缩短了候诊时间,分流了医院就诊高峰。

  方来英说:“现在北京每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5%左右是提前预约的号,部分医院整体复诊预约率已过半,产科复诊预约率平均72.24%,口腔科复诊预约率平均87.34%。”

  ——实行双向转诊。北京部分医院实行转诊预约,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认为,缓解“看病难”最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有序的就医环境。北京启动双向转诊、分级就诊模式改革。协和医院等11家医院与北京郊区11所区域性医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解决,疑难杂症依托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的对口协作,转诊到大医院治疗。转诊时,由社区医生负责向大医院预约,保证3天内让病人看上病。已预约转诊的患者在约定时间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并免除挂号手续、免收挂号费。

  ——试点层级就诊。北京部分大医院正在试点层级就诊,缓解专家门诊供求矛盾。

  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王香萍说,宣武医院重点科室已开展层级就诊试点,由专科医生首诊病人,患者提出申请且病情需要,责任医师再推荐预约专家门诊。层级就诊使专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提高了接诊专科医师诊疗水平,减少了患者就诊盲目性。

  ——推广医疗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医疗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缓解大医院“住院难”。

  方来英说,北京市以“护理院”注册的医疗机构仅2家,不能发挥分流大医院中长期压床患者的功能。目前北京市已谋划将部分三级医院改建为康复医院,将部分社区医院改建为护理医院,接收大医院转诊病人,力争使病人住院周期缩短,缓解“住院难”。

  缓解“看病贵”每年为群众减负逾50亿元

  据了解,2010年至2011年,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将投入医改资金337亿元,推进98项利民惠民举措,每年为群众减轻就医负担逾50亿元,降低个人就医负担比例达15%以上。

  ——实施药品“同城同价”。2010年底,北京市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统一采用《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手册》中标药品,患者在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拿同一厂家、同样规格的药品(中药、疫苗和麻醉类管制药品除外),都是同样的价格。

  北京市卫生局副巡视员郭晋和说:“招标品种相同药品较现行市场平均价格下降16%,预计每年可为社会让利36亿元。”

  此前,北京医疗机构药品招标一直是分组采购。北京市医疗机构按照隶属关系不同,分为卫生部属、北京市属、高校属等6个组各自独立招标,各小组竞争程度不同,企业药品报价也不同。同一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在6个组分别投标报价,导致不同医疗机构药品价格有高有低,同城不同价。

  郭晋和表示,这种做法把医院与药厂间的中间环节取消了,由政府直接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砍掉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同时也杜绝了医院选择中标药品的暗箱操作,挤压出部分药价虚高的“水分”,让利于患者。

  ——加大医保基金投入。2010年,北京医保基金通过提高报销比例等为群众减轻负担25亿元。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20元,门诊报销比例平均达到40%;将学生、学龄前儿童和无业居民门诊费用纳入城镇居民报销范围,统筹基金最高支持限额由7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职工社区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9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

  ——全面实现“持卡就医”。北京市推行社保卡“持卡就医,即时结算”,94%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即时结算,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周期由过去平均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

  让群众“少得病” 9行动塑造“健康北京人”

  方来英表示,北京医改最突出的理念就是防病在先、防病治病并举,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让群众“尽量少得病、最好不得病”。

  北京市明确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制定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预防高血压、防治恶性肿瘤等9项健康促进行动,塑造“健康北京人”。

  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11项公共卫生项目。

  北京东城、西城和丰台启动了“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到2012年底,只要居民愿意,都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表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

  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后,居民有健康问题时,可以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电话,反映、咨询并得到及时指导。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签约的服务团队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健康规划。

  方来英指出,北京大医院每年医疗门诊量超过1亿人次,其中50%左右是外地人,也就是说,北京除满足本地人就医外,还承担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任务。因此,往社区分流得越多,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就发挥得越好。(记者 黄海 李亚红)

【编辑:郭静】

深化医改的北京经验:针对“看病难”实招频出

稿源: 《半月谈》 2011-09-15 10:10:30

  北京市在深化医药改革中,在着眼制度创新的同时,注重存量挖潜,瞄准突出问题出实招,努力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通过健康干预少得病、不得病。

  针对“看病难”痼疾实招频出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为方便群众就医,北京推出一系列措施,缓解大医院“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

  ——建设无节假日医院。据了解,目前北京有25家三级医院全面启动双休日全天门诊试点,包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介绍,双休日、节假日约占全年天数的28%。过去,这些时段服务量是零,全面开展双休日医疗服务后,通过存量挖潜,相当于北京新建6家三级医院。如果北京全市66家三级医院都提供这种服务,相当于新建18所大医院。而新建18所大医院需4到5年时间,且投资需300亿至500亿元。

  ——推行预约挂号。北京大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缓解了患者集中排队挂号现象,缩短了候诊时间,分流了医院就诊高峰。

  方来英说:“现在北京每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5%左右是提前预约的号,部分医院整体复诊预约率已过半,产科复诊预约率平均72.24%,口腔科复诊预约率平均87.34%。”

  ——实行双向转诊。北京部分医院实行转诊预约,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认为,缓解“看病难”最有效的方法是建设有序的就医环境。北京启动双向转诊、分级就诊模式改革。协和医院等11家医院与北京郊区11所区域性医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解决,疑难杂症依托基层医院与三甲医院的对口协作,转诊到大医院治疗。转诊时,由社区医生负责向大医院预约,保证3天内让病人看上病。已预约转诊的患者在约定时间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并免除挂号手续、免收挂号费。

  ——试点层级就诊。北京部分大医院正在试点层级就诊,缓解专家门诊供求矛盾。

  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王香萍说,宣武医院重点科室已开展层级就诊试点,由专科医生首诊病人,患者提出申请且病情需要,责任医师再推荐预约专家门诊。层级就诊使专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提高了接诊专科医师诊疗水平,减少了患者就诊盲目性。

  ——推广医疗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医疗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缓解大医院“住院难”。

  方来英说,北京市以“护理院”注册的医疗机构仅2家,不能发挥分流大医院中长期压床患者的功能。目前北京市已谋划将部分三级医院改建为康复医院,将部分社区医院改建为护理医院,接收大医院转诊病人,力争使病人住院周期缩短,缓解“住院难”。

  缓解“看病贵”每年为群众减负逾50亿元

  据了解,2010年至2011年,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将投入医改资金337亿元,推进98项利民惠民举措,每年为群众减轻就医负担逾50亿元,降低个人就医负担比例达15%以上。

  ——实施药品“同城同价”。2010年底,北京市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统一采用《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手册》中标药品,患者在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拿同一厂家、同样规格的药品(中药、疫苗和麻醉类管制药品除外),都是同样的价格。

  北京市卫生局副巡视员郭晋和说:“招标品种相同药品较现行市场平均价格下降16%,预计每年可为社会让利36亿元。”

  此前,北京医疗机构药品招标一直是分组采购。北京市医疗机构按照隶属关系不同,分为卫生部属、北京市属、高校属等6个组各自独立招标,各小组竞争程度不同,企业药品报价也不同。同一企业生产的同一药品,在6个组分别投标报价,导致不同医疗机构药品价格有高有低,同城不同价。

  郭晋和表示,这种做法把医院与药厂间的中间环节取消了,由政府直接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砍掉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同时也杜绝了医院选择中标药品的暗箱操作,挤压出部分药价虚高的“水分”,让利于患者。

  ——加大医保基金投入。2010年,北京医保基金通过提高报销比例等为群众减轻负担25亿元。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20元,门诊报销比例平均达到40%;将学生、学龄前儿童和无业居民门诊费用纳入城镇居民报销范围,统筹基金最高支持限额由7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职工社区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9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

  ——全面实现“持卡就医”。北京市推行社保卡“持卡就医,即时结算”,94%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即时结算,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周期由过去平均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

  让群众“少得病” 9行动塑造“健康北京人”

  方来英表示,北京医改最突出的理念就是防病在先、防病治病并举,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让群众“尽量少得病、最好不得病”。

  北京市明确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制定了“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预防高血压、防治恶性肿瘤等9项健康促进行动,塑造“健康北京人”。

  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11项公共卫生项目。

  北京东城、西城和丰台启动了“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到2012年底,只要居民愿意,都可以通过签约的形式,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式”服务。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表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按照1∶600的比例,由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

  签订家庭服务协议后,居民有健康问题时,可以随时拨打社区医生电话,反映、咨询并得到及时指导。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签约的服务团队每年对其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健康规划。

  方来英指出,北京大医院每年医疗门诊量超过1亿人次,其中50%左右是外地人,也就是说,北京除满足本地人就医外,还承担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任务。因此,往社区分流得越多,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就发挥得越好。(记者 黄海 李亚红)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