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区域医疗资源年内重新布局 拟按人口数量设置医院
稿源: 人民网-《京华时报》  | 2011-09-15 10:02:14

  远郊区县按人口设置三级医院、根据当地居民疾病谱建立专科医院、构建层级转诊格局……昨天,记者从本市医改有关人士处获悉,作为切实缓解本市“看病难”问题的——新版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已经成型,在经过相关程序后即会向社会公布。年底前,本市将会据此启动医疗资源的重新规划布局。据了解,考虑到城市发展、人口外迁等多重因素,医疗资源规划方案将每5年调整一次。

  规划焦点1

  按人口设医院数量

  去年,本市门急诊量共1.46亿人次,同比增加了7.99%。面对逐年上涨的就诊人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重症患者的就诊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同时,本市快速城市化的10个远郊区县无三级医院、近八成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如何解决,大医院怎样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都是此次医疗资源规划布局的考虑重点。

  医疗资源调整以让居民享受公平、可及的服务,坚持就近为原则,按属地人口数及卫生服务需求量设置医院。本市将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新城和资源薄弱地区转移。按北京市新版医疗资源的设置规划,在新城区内,每30万人~50万人的区域就需建立一个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区域医疗中心。以实际居住人口有200万人左右的大兴区为例,至少应再有两三家大医院。

  规划焦点2

  按疾病谱确定医院

  为改变目前盲目就医、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状,在新版医疗资源结构调整中,本市还将推动中间性医疗服务资源即康复院和护理院的发展;促进具有良好技术资源的民营专科性医疗机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就医需求。

  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表示,理想的就医模式是建立由社区满足首诊、康复院解决慢病、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的分工协作机制,而非争抢病人。

  记者从相关医改人士处了解到,区域卫生规划中将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疾病谱等相关因素,确定某一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医院的类型、床位数量、重点学科等。即老年人口较多、慢性病高发的地区就会相应增多老年医学学科,而居民多、手术量大的地区则会相应建立康复院和护理院,以减少周边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

  除外部布局合理化的同时,北京市卫生局毛羽要求,各医院要通过深入开展双休日门诊、扩大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打造就诊前先预约模式等医院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为切实解决群众的就医问题“破题”。

  规划焦点3

  大医院禁盲目扩建

  据了解,已确定的优质医疗资源转移的方式包括名院办分院、整体搬迁、对口合作和本地升级等多种形式。按照计划,今年,本市将在加快11个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同时,实施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

  邓小虹说,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外迁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尚未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北京将通过医疗服务体系总体调整,引导百姓有序就医。邓小虹坦言,现在部分大医院在保留城内院址的基础上,在远郊区县建立分院,这并非本市医疗资源调整的宗旨,且随着城区内人口的外迁,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将突出。

  邓小虹举例说,以某郊区为例,本来已有区医院,在北京市医疗质量考核中还位居前列,并且将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但还有大医院想在该区建5000张病床的医院,就有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医院扩建应根据当地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定,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9万多张,完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记者李秋萌)

【编辑:郭静】

区域医疗资源年内重新布局 拟按人口数量设置医院

稿源: 人民网-《京华时报》 2011-09-15 10:02:14

  远郊区县按人口设置三级医院、根据当地居民疾病谱建立专科医院、构建层级转诊格局……昨天,记者从本市医改有关人士处获悉,作为切实缓解本市“看病难”问题的——新版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已经成型,在经过相关程序后即会向社会公布。年底前,本市将会据此启动医疗资源的重新规划布局。据了解,考虑到城市发展、人口外迁等多重因素,医疗资源规划方案将每5年调整一次。

  规划焦点1

  按人口设医院数量

  去年,本市门急诊量共1.46亿人次,同比增加了7.99%。面对逐年上涨的就诊人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重症患者的就诊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同时,本市快速城市化的10个远郊区县无三级医院、近八成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如何解决,大医院怎样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都是此次医疗资源规划布局的考虑重点。

  医疗资源调整以让居民享受公平、可及的服务,坚持就近为原则,按属地人口数及卫生服务需求量设置医院。本市将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新城和资源薄弱地区转移。按北京市新版医疗资源的设置规划,在新城区内,每30万人~50万人的区域就需建立一个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区域医疗中心。以实际居住人口有200万人左右的大兴区为例,至少应再有两三家大医院。

  规划焦点2

  按疾病谱确定医院

  为改变目前盲目就医、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状,在新版医疗资源结构调整中,本市还将推动中间性医疗服务资源即康复院和护理院的发展;促进具有良好技术资源的民营专科性医疗机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就医需求。

  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虹表示,理想的就医模式是建立由社区满足首诊、康复院解决慢病、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的分工协作机制,而非争抢病人。

  记者从相关医改人士处了解到,区域卫生规划中将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疾病谱等相关因素,确定某一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医院的类型、床位数量、重点学科等。即老年人口较多、慢性病高发的地区就会相应增多老年医学学科,而居民多、手术量大的地区则会相应建立康复院和护理院,以减少周边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

  除外部布局合理化的同时,北京市卫生局毛羽要求,各医院要通过深入开展双休日门诊、扩大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打造就诊前先预约模式等医院内部管理质量的提升,为切实解决群众的就医问题“破题”。

  规划焦点3

  大医院禁盲目扩建

  据了解,已确定的优质医疗资源转移的方式包括名院办分院、整体搬迁、对口合作和本地升级等多种形式。按照计划,今年,本市将在加快11个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同时,实施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

  邓小虹说,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外迁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尚未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北京将通过医疗服务体系总体调整,引导百姓有序就医。邓小虹坦言,现在部分大医院在保留城内院址的基础上,在远郊区县建立分院,这并非本市医疗资源调整的宗旨,且随着城区内人口的外迁,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将突出。

  邓小虹举例说,以某郊区为例,本来已有区医院,在北京市医疗质量考核中还位居前列,并且将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但还有大医院想在该区建5000张病床的医院,就有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医院扩建应根据当地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定,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床位9万多张,完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记者李秋萌)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