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是余姚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余姚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就是要使余姚市在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过程中既使经济快速增长,又能使环境得到切实有效保护,走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模”,有计划地改造和淘汰一批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提高原材料、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移到降低消耗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上来,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经济发展步入健康、协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创模”是树立余姚城市美好形象,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这几年,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日趋好转,我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因此,搞好城市环境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开放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国内外投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模”就是要使余姚成为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为今后的继续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三、“创模”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素质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使城市环境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居民生活舒适便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是我们真正为余姚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同时,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环境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增强每个市民建设文明城市的使命感,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项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一、建设“碧水工程”。一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要加快四明湖、陆埠水库上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同时要加快实施梁弄集镇环湖截污工程建设。二是对重点河网实施整治。对姚江主干河道及其它城乡内河在实施水面保洁的同时,进行全面清淤。三是加快城市截污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到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以改善姚江内河水质。同时,继续实施重点水污染企业整治工程,通过产业调整、技术改造等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结构性污染;加快工业企业的“腾笼换业”,使绝大部分工业污染源脱离城区及姚江水系,向杭州湾附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实施污染集中治理。
二、建设“蓝天工程”。一是继续巩固和提高“烟控区”建设成果,淘汰控制区内的手烧燃煤炉,对大型工业窑炉通过改变加煤方式、改变燃料结构、增设煤气发生炉等解决烟尘污染;逐步淘汰供热、供气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各类生产、生活用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随着建成区扩大,适时扩大“烟控区”范围,积极开展基本无燃煤区建设,争取在2005年城区基本无燃煤区覆盖率达到25%。同时,要抓好329国道沿线乡镇和铁路两侧的丈亭、牟山、马渚、三七市等乡镇“烟控区”建设。2005年,保持建成区“烟控区”覆盖率100%。二是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及天然气工程建设。应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逐步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削减烟尘、二氧化硫排放。加快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并逐步向附近乡镇延伸。三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汽车尾气监测和管理,对超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设施。强化建筑施工管理。加强文明施工,通过封闭作业、喷洒路面、推进混凝土商品化等措施,抑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三、建设“绿色工程”。一是建设城市生态防护体系。依托城区山水优势,结合旧城改造和拆围建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市绿化;加快改建龙泉山公园、新建黄山公园、新建城市中心广场绿地和三个副中心广场绿地、建设三江六岸河滨绿带和街头绿地的步伐,大幅度提高公共绿地面积。2005年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9%。加强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以城郊的道路、河道、农田、园林、山林为依托,建设城市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二是加快建设乡镇绿化,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和村庄绿化工程。除南部山区乡镇外,2005年各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0%和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三是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实施“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建设“洁静工程”。一是巩固并扩大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在已建成部分噪声达标区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道路网架、不断扩大“双禁”区域、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治理固定声源等措施,确保2005年底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二是完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安全处置医疗危险废物。对全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逐步实施集约化管理。城区及姚东、姚南、姚西各乡镇生活垃圾统一中转至双河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渗滤液近期单独治理达标排放,远期经预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姚北各乡镇宜在小曹娥海涂建一规范化垃圾集中填埋场,各镇建中转站,垃圾渗漏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市各医院、卫生院产生的医疗危险废物按上级规定集中统一焚烧。三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11-09-13 17:19:07
党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切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是余姚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余姚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就是要使余姚市在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过程中既使经济快速增长,又能使环境得到切实有效保护,走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模”,有计划地改造和淘汰一批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产品,提高原材料、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移到降低消耗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上来,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经济发展步入健康、协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创模”是树立余姚城市美好形象,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这几年,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日趋好转,我市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因此,搞好城市环境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开放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国内外投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模”就是要使余姚成为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为今后的继续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三、“创模”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素质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使城市环境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居民生活舒适便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是我们真正为余姚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内容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同时,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环境意识,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增强每个市民建设文明城市的使命感,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项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一、建设“碧水工程”。一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要加快四明湖、陆埠水库上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同时要加快实施梁弄集镇环湖截污工程建设。二是对重点河网实施整治。对姚江主干河道及其它城乡内河在实施水面保洁的同时,进行全面清淤。三是加快城市截污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到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以改善姚江内河水质。同时,继续实施重点水污染企业整治工程,通过产业调整、技术改造等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结构性污染;加快工业企业的“腾笼换业”,使绝大部分工业污染源脱离城区及姚江水系,向杭州湾附近特色工业园区集聚,实施污染集中治理。
二、建设“蓝天工程”。一是继续巩固和提高“烟控区”建设成果,淘汰控制区内的手烧燃煤炉,对大型工业窑炉通过改变加煤方式、改变燃料结构、增设煤气发生炉等解决烟尘污染;逐步淘汰供热、供气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各类生产、生活用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随着建成区扩大,适时扩大“烟控区”范围,积极开展基本无燃煤区建设,争取在2005年城区基本无燃煤区覆盖率达到25%。同时,要抓好329国道沿线乡镇和铁路两侧的丈亭、牟山、马渚、三七市等乡镇“烟控区”建设。2005年,保持建成区“烟控区”覆盖率100%。二是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及天然气工程建设。应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逐步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削减烟尘、二氧化硫排放。加快城区天然气工程建设,并逐步向附近乡镇延伸。三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汽车尾气监测和管理,对超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设施。强化建筑施工管理。加强文明施工,通过封闭作业、喷洒路面、推进混凝土商品化等措施,抑制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三、建设“绿色工程”。一是建设城市生态防护体系。依托城区山水优势,结合旧城改造和拆围建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市绿化;加快改建龙泉山公园、新建黄山公园、新建城市中心广场绿地和三个副中心广场绿地、建设三江六岸河滨绿带和街头绿地的步伐,大幅度提高公共绿地面积。2005年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9%。加强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以城郊的道路、河道、农田、园林、山林为依托,建设城市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二是加快建设乡镇绿化,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和村庄绿化工程。除南部山区乡镇外,2005年各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0%和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三是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实施“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建设“洁静工程”。一是巩固并扩大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在已建成部分噪声达标区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道路网架、不断扩大“双禁”区域、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治理固定声源等措施,确保2005年底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二是完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安全处置医疗危险废物。对全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逐步实施集约化管理。城区及姚东、姚南、姚西各乡镇生活垃圾统一中转至双河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渗滤液近期单独治理达标排放,远期经预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姚北各乡镇宜在小曹娥海涂建一规范化垃圾集中填埋场,各镇建中转站,垃圾渗漏液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全市各医院、卫生院产生的医疗危险废物按上级规定集中统一焚烧。三是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