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伦敦城北托特纳姆区,消防员为在骚乱中被放火焚烧的建筑喷水降温。 新华社/路透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本报记者 唐见端
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表示,政府正在考虑今后发生骚乱时,是否关闭微博、社交网站或“黑莓信使”服务,或者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社交网络工具串联。因为他了解到,这些网络工具与那些惊恐场面有直接关联。
在伦敦骚乱高峰期间,BBC电视直播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镜头:从高空往下看,一幢楼房火光冲天,能够看清的只有四周被熏黑的围墙,其余一切都掩在火光之中。一个画外音在说:“我们家创办了这家商场,到我已是第五代了,现在一下没了。”镜头切换到一家宾馆门前,经理正语速急促地回答BBC采访:“昨晚200名年轻暴徒袭击了我们,他们打碎窗户,踢开房门,拖走沙发,把整个宾馆变成了垃圾桶。我们一些女服务员惊呆了,吓傻了。他们拿走柜上的酒,一路奔走,边走边砸路边汽车,把垃圾从砸碎的挡风玻璃中塞进汽车。我在伦敦生活40多年了,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但这样的场景在这场连续4天的骚乱中随处可见。英国媒体报道说,社交网络在这场骚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加拿大RIM公司生产的黑莓智能手机作用突出。《卫报》率先公布了一条由黑莓手机发出的短信:“伦敦各地的人们,向市中心集中!把商场抢光!砸它个稀巴烂!拿点免费的东西!操他妈的警狗子!要是见了弟兄们——致敬!要是见了警狗子——射击!”
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黑莓手机的主要用户本来是企业,但在伦敦骚乱中使用黑莓的绝大多数人却是境遇不佳的青年人。这就难免使人怀疑,黑莓传信煽动暴乱这种说法是否可靠。《经济学家》就发出这样的声音:如果真如一些媒体所说,骚乱者用黑莓手机传递信息,那么贫穷是骚乱的主因这一说法就值得商榷了。言下之意就是,作为一种智能手机,很难相信有这么多贫穷的年轻人会使用它。
但随着信息不断披露,贫穷与拥有黑莓手机这两者显得不那么矛盾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手机价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昂贵。虽然号称“智能手机”,但许多简化型黑莓手机卖价与普通手机相差无几,这就满足了许多因囊中羞涩无望获得真正“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心愿。他们能花普通手机的钱,而获得一个看来很“智能”的手机。此外,手机服务收费也有可以省钱的地方,例如使用充值服务就比享受套餐服务要便宜得多。而黑莓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BBM(一种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中文叫“黑莓信使”。这一软件可以让用户无限发送邮件,而收费只是每月5英镑,约合8美元,比同类手机的类似服务收费低很多。伦敦骚乱的大量信息,正是从这个便宜的信息平台发出的。
这一平台的另一个特点是保密性强。同样作为社交网络,同样是让海量人群看到信息,“推特”和“脸谱”有点像一个播送文字的广播电台,只要愿意,任何空间的人群只要上网都可以看到信息,而黑莓信使更像一个巨大的加密无线电话系统,它的信息只能被发信人和收信人看到。
骚乱爆发后,RIM公司表示,在任何使用其产品的国家中,公司都将遵守当地法律,以任何能够做到的方式与当局合作。而根据英国《调查权利规定法案》,英国警方可以向公司索取通话记录、用户所在位置记录和上网人员记录等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警方就可以“地毯式”地索取信息,比如不能要求公司提供在某一特定时段、特定地区每一个手机用户的资料,也不能索要凡是在短信中输入过“骚乱”一词所有用户的资料。不过,警方可以利用公司能够提供的资料,配合其他监控手段——如闭路电视监控探头,来确定具体涉案人员。
RIM公司强调说,公司无法监控或截获在其电子邮件系统中传播的电子邮件,但公司倒是向一些国家提供了能够监视黑莓信使的技术。这些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印度。不过这些做法使一些黑客组织很不高兴,如一个名为TeaMp0isoN的黑客组织近日闯入黑莓官方博客网站,声称公司这种做法危害了使用黑莓的无辜公众,黑客留下这样一条威胁的信息:我们能够进入你们的数据库,这里有你们公司雇员的地址、姓名和电话号码,如果你们胆敢向英国警方提供用户信息,我们就把你们的资料交给骚乱者。
作为虚拟空间的一个新型沟通平台,社交网络因传播迅疾、分布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用户欢迎,而这种传播方式也使它在社会局势动荡中扮演了信使角色。2008年,埃及纺织工业城市马拉爆发大规模纺织工人示威,“脸谱”便在其中穿针引线。今年2月,美国威斯康辛州连续发生大规模工会示威,“脸书”留言板上也写有“大家外出,参加总罢工”这样的信息。
社交网站在政治动荡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许是从2009年开始。那年4月初,曾经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摩尔多瓦大选结束,在选举委员会宣布摩共获胜后,议会的三大反对党立即抗议选举舞弊,并在市中心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要求重新举行大选。街头示威活动迅速升级为暴力事件,总统府和议会大厦遭到冲击和破坏。人们事后才知道,事件发生前,示威活动组织曾在“推特”的附加留言板上发出号召:向首都基希讷乌的中心广场进军。由美国资助的“自由欧洲”电台驻基希讷乌首席记者当时报道说,类似信息不断向公众散发并由接收者根据信息要求转发,“脸谱”和“推特”等一些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报道还说,当数千名抗议者突然出现在摩尔多瓦议会大楼门外,当局看来完全没有准备。在随后的伊朗2009年至2010年的选举,突尼斯、埃及以及整个西亚北非的政局剧变中,社交媒体都起到了瞬时传播信息,瞬间放大音量的效果。
3月初,BBC记者在采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时,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发明的信息技术、由这一技术催生的互联网及社交网站等是否有助于公众表达不满?是否体现了西方民主?乔姆斯基的回答包含两点,第一,开发信息技术是件好事,尽管它主要由五角大楼推动,原是为了确保美军领先地位;第二,技术是中性的,斧头并不介意人们用它造房还是砍人。乔姆斯基的回答5个月后在英国得到验证。《卫报》在报道英国骚乱新闻时,用词与《自由欧洲》电台一样,也说黑莓手机在暴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西方“网络自由”内外有别
今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发表网络自由演讲,对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所实施的网络限制措施加以攻击,同时宣称美国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来推进民主,“塑造”其全球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作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卡梅伦对在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推波助澜的“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表示坚决支持,援引的理由正是所谓“网络自由”,但却对于泛滥于社交媒体上的大量煽动性言论甚至是谣言熟视无睹。他当时声称:“我们要保持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不论我们对(网贴)内容的态度是什么”。然而在伦敦大规模骚乱过后几天,卡梅伦却表示,政府正在考虑今后发生骚乱时,是否关闭微博、社交网站或黑莓信使的服务,或者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社交网络工具串联。他说:“当有人把社交媒体用于暴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阻止某些正在策划犯罪的人使用社交网站和服务进行通信。”他这么说时,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曾说过的话:“任何信息都应自由流动”。卡梅伦此番表态后,英国警方随即采取行动,一些涉嫌在网上散布骚乱言论的人被逮捕。
但据《金融时报》报道,卡梅伦这一表态立即招致多方反对。工党议员沃斯顿说这个念头很愚蠢,因为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一些社交网络用户则提出,骚乱往往是一触即发的事,警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谁在策划,从而封闭网络?而一些人权人士则认为,只有法律部门才能界定谁在策划骚乱,如果这一界定由警方和信息公司做出,那就是超越职权。
从执政成本出发,卡梅伦这样说可能有他的现实考虑。相对于加强网络监管而言,关闭网络是一件既省力又省钱的事。在去年竞选期间,保守党的主要竞选纲领就是降低英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其中包括削减警察经费。为此,所得选票不足以单独组阁的保守党与反对削减社会福利的自民党谈判良久才达成妥协。这回骚乱发生之后,工党提出要重新审议削减警察经费的决定,英国媒体普遍猜测政府也许会加以考虑,但卡梅伦最终拒绝。卡梅伦想的是,不要让他的执政主要目标被这一突发事件干扰。另一方面,如果要提升警力,尤其是在网络监控领域提升英国警力,那意味着警方每天要处理难以计数的网络流量,外加处理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而目前的警力根本无法胜任这一工作。剑桥大学安全专家罗斯·安德森透露说,由于长期缺乏经费,目前英国警方在网络安全层面只能关注三件事:儿童色情、恐怖主义和凶杀。除此之外,他们连网络银行欺诈这样的案件都无力关注。安德森认为,英国如要真正实行有效的社会监控,那么就必须为此制定巨额财政预算,但这正好与卡梅伦的政策背道而驰。如果手头宽裕,卡梅伦或许会这么做,怎奈心余力绌。
推特们从“被革命”走向“被骚乱”
稿源: 文汇报 2011-08-24 08:53:37
在英国伦敦城北托特纳姆区,消防员为在骚乱中被放火焚烧的建筑喷水降温。 新华社/路透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本报记者 唐见端
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表示,政府正在考虑今后发生骚乱时,是否关闭微博、社交网站或“黑莓信使”服务,或者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社交网络工具串联。因为他了解到,这些网络工具与那些惊恐场面有直接关联。
在伦敦骚乱高峰期间,BBC电视直播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镜头:从高空往下看,一幢楼房火光冲天,能够看清的只有四周被熏黑的围墙,其余一切都掩在火光之中。一个画外音在说:“我们家创办了这家商场,到我已是第五代了,现在一下没了。”镜头切换到一家宾馆门前,经理正语速急促地回答BBC采访:“昨晚200名年轻暴徒袭击了我们,他们打碎窗户,踢开房门,拖走沙发,把整个宾馆变成了垃圾桶。我们一些女服务员惊呆了,吓傻了。他们拿走柜上的酒,一路奔走,边走边砸路边汽车,把垃圾从砸碎的挡风玻璃中塞进汽车。我在伦敦生活40多年了,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但这样的场景在这场连续4天的骚乱中随处可见。英国媒体报道说,社交网络在这场骚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加拿大RIM公司生产的黑莓智能手机作用突出。《卫报》率先公布了一条由黑莓手机发出的短信:“伦敦各地的人们,向市中心集中!把商场抢光!砸它个稀巴烂!拿点免费的东西!操他妈的警狗子!要是见了弟兄们——致敬!要是见了警狗子——射击!”
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黑莓手机的主要用户本来是企业,但在伦敦骚乱中使用黑莓的绝大多数人却是境遇不佳的青年人。这就难免使人怀疑,黑莓传信煽动暴乱这种说法是否可靠。《经济学家》就发出这样的声音:如果真如一些媒体所说,骚乱者用黑莓手机传递信息,那么贫穷是骚乱的主因这一说法就值得商榷了。言下之意就是,作为一种智能手机,很难相信有这么多贫穷的年轻人会使用它。
但随着信息不断披露,贫穷与拥有黑莓手机这两者显得不那么矛盾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手机价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昂贵。虽然号称“智能手机”,但许多简化型黑莓手机卖价与普通手机相差无几,这就满足了许多因囊中羞涩无望获得真正“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心愿。他们能花普通手机的钱,而获得一个看来很“智能”的手机。此外,手机服务收费也有可以省钱的地方,例如使用充值服务就比享受套餐服务要便宜得多。而黑莓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BBM(一种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中文叫“黑莓信使”。这一软件可以让用户无限发送邮件,而收费只是每月5英镑,约合8美元,比同类手机的类似服务收费低很多。伦敦骚乱的大量信息,正是从这个便宜的信息平台发出的。
这一平台的另一个特点是保密性强。同样作为社交网络,同样是让海量人群看到信息,“推特”和“脸谱”有点像一个播送文字的广播电台,只要愿意,任何空间的人群只要上网都可以看到信息,而黑莓信使更像一个巨大的加密无线电话系统,它的信息只能被发信人和收信人看到。
骚乱爆发后,RIM公司表示,在任何使用其产品的国家中,公司都将遵守当地法律,以任何能够做到的方式与当局合作。而根据英国《调查权利规定法案》,英国警方可以向公司索取通话记录、用户所在位置记录和上网人员记录等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警方就可以“地毯式”地索取信息,比如不能要求公司提供在某一特定时段、特定地区每一个手机用户的资料,也不能索要凡是在短信中输入过“骚乱”一词所有用户的资料。不过,警方可以利用公司能够提供的资料,配合其他监控手段——如闭路电视监控探头,来确定具体涉案人员。
RIM公司强调说,公司无法监控或截获在其电子邮件系统中传播的电子邮件,但公司倒是向一些国家提供了能够监视黑莓信使的技术。这些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印度。不过这些做法使一些黑客组织很不高兴,如一个名为TeaMp0isoN的黑客组织近日闯入黑莓官方博客网站,声称公司这种做法危害了使用黑莓的无辜公众,黑客留下这样一条威胁的信息:我们能够进入你们的数据库,这里有你们公司雇员的地址、姓名和电话号码,如果你们胆敢向英国警方提供用户信息,我们就把你们的资料交给骚乱者。
作为虚拟空间的一个新型沟通平台,社交网络因传播迅疾、分布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用户欢迎,而这种传播方式也使它在社会局势动荡中扮演了信使角色。2008年,埃及纺织工业城市马拉爆发大规模纺织工人示威,“脸谱”便在其中穿针引线。今年2月,美国威斯康辛州连续发生大规模工会示威,“脸书”留言板上也写有“大家外出,参加总罢工”这样的信息。
社交网站在政治动荡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许是从2009年开始。那年4月初,曾经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摩尔多瓦大选结束,在选举委员会宣布摩共获胜后,议会的三大反对党立即抗议选举舞弊,并在市中心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要求重新举行大选。街头示威活动迅速升级为暴力事件,总统府和议会大厦遭到冲击和破坏。人们事后才知道,事件发生前,示威活动组织曾在“推特”的附加留言板上发出号召:向首都基希讷乌的中心广场进军。由美国资助的“自由欧洲”电台驻基希讷乌首席记者当时报道说,类似信息不断向公众散发并由接收者根据信息要求转发,“脸谱”和“推特”等一些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报道还说,当数千名抗议者突然出现在摩尔多瓦议会大楼门外,当局看来完全没有准备。在随后的伊朗2009年至2010年的选举,突尼斯、埃及以及整个西亚北非的政局剧变中,社交媒体都起到了瞬时传播信息,瞬间放大音量的效果。
3月初,BBC记者在采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时,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发明的信息技术、由这一技术催生的互联网及社交网站等是否有助于公众表达不满?是否体现了西方民主?乔姆斯基的回答包含两点,第一,开发信息技术是件好事,尽管它主要由五角大楼推动,原是为了确保美军领先地位;第二,技术是中性的,斧头并不介意人们用它造房还是砍人。乔姆斯基的回答5个月后在英国得到验证。《卫报》在报道英国骚乱新闻时,用词与《自由欧洲》电台一样,也说黑莓手机在暴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西方“网络自由”内外有别
今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发表网络自由演讲,对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所实施的网络限制措施加以攻击,同时宣称美国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来推进民主,“塑造”其全球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作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卡梅伦对在西亚北非社会动荡中推波助澜的“脸谱”、“推特”等社交媒体表示坚决支持,援引的理由正是所谓“网络自由”,但却对于泛滥于社交媒体上的大量煽动性言论甚至是谣言熟视无睹。他当时声称:“我们要保持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不论我们对(网贴)内容的态度是什么”。然而在伦敦大规模骚乱过后几天,卡梅伦却表示,政府正在考虑今后发生骚乱时,是否关闭微博、社交网站或黑莓信使的服务,或者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社交网络工具串联。他说:“当有人把社交媒体用于暴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阻止某些正在策划犯罪的人使用社交网站和服务进行通信。”他这么说时,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曾说过的话:“任何信息都应自由流动”。卡梅伦此番表态后,英国警方随即采取行动,一些涉嫌在网上散布骚乱言论的人被逮捕。
但据《金融时报》报道,卡梅伦这一表态立即招致多方反对。工党议员沃斯顿说这个念头很愚蠢,因为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一些社交网络用户则提出,骚乱往往是一触即发的事,警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谁在策划,从而封闭网络?而一些人权人士则认为,只有法律部门才能界定谁在策划骚乱,如果这一界定由警方和信息公司做出,那就是超越职权。
从执政成本出发,卡梅伦这样说可能有他的现实考虑。相对于加强网络监管而言,关闭网络是一件既省力又省钱的事。在去年竞选期间,保守党的主要竞选纲领就是降低英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其中包括削减警察经费。为此,所得选票不足以单独组阁的保守党与反对削减社会福利的自民党谈判良久才达成妥协。这回骚乱发生之后,工党提出要重新审议削减警察经费的决定,英国媒体普遍猜测政府也许会加以考虑,但卡梅伦最终拒绝。卡梅伦想的是,不要让他的执政主要目标被这一突发事件干扰。另一方面,如果要提升警力,尤其是在网络监控领域提升英国警力,那意味着警方每天要处理难以计数的网络流量,外加处理闭路电视监控录像,而目前的警力根本无法胜任这一工作。剑桥大学安全专家罗斯·安德森透露说,由于长期缺乏经费,目前英国警方在网络安全层面只能关注三件事:儿童色情、恐怖主义和凶杀。除此之外,他们连网络银行欺诈这样的案件都无力关注。安德森认为,英国如要真正实行有效的社会监控,那么就必须为此制定巨额财政预算,但这正好与卡梅伦的政策背道而驰。如果手头宽裕,卡梅伦或许会这么做,怎奈心余力绌。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