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周,达芬奇给媒体发来了一封《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此前不久,达芬奇还公开发布过一份《公开信》,在这两封信中,达芬奇家居都在反复阐述一个观点:达芬奇家居并不存在造假,并没有欺骗消费者。达芬奇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件,按照常理,企业应该及时承认错误,主动整改,积极赔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理解与信任。但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达芬奇却多次“变脸”。近日,成都达芬奇店又曝出消费者堵门要退货,而成都店总经理助理却称没人要求退货,达芬奇家具原价3万敢卖30万,让消费者如何相信?
达芬奇称没人要求退货
10日,8名男子到达芬奇家居成都店用椅子堵门,曾自称“达芬奇说给我们退货,跑了一个月还是没有解决。”11日,这几名男子再次现身达芬奇。不过,他们来了三个人。记者并没有听到他们之间交谈有关退货的事情,销售部经理主动谈到了李子和龙泉的桃花。达芬奇家居成都店总经理助理黄建新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有人昨天前来要求退货,并称事情已解决好了。
“达芬奇造假”:死扛到底
一位新浪网友发帖说:“都被曝光不是‘洋货’还造假,结果却不能退不理赔,只换来潘庄秀华的眼泪,这家企业还有没有人管了?”自7月10日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造假被曝光以来,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曝光出达芬奇家具造假、保税区“一日游”等种种内幕。但是,随着新闻热点的转移,公众原本一直期待的对这个“假洋鬼子”的严惩却逐渐湮没无声。
达芬奇公司8月3日发出《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声称其从未伪造过任何报关单或原产地证书,否认3.6亿元的退税,同时表示,没有问题的产品,不能接受顾客退货。有杭州消费者向记者透露,达芬奇规定必须区分不同情况给予解决方案。如果消费者要想退货,需要自行提供质检报告,只有证明质量有问题,达芬奇才会一对一地商谈此事,而公开承诺过的“假一罚十”更是被拒绝履行。
原价3万为何敢卖30万
原价3万元的达芬奇家具飘洋过海之后就飙升至30万元,如此昂贵奢华的家具竟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能不触目惊心吗?普通老百姓可能还是禁不住会问,这帮无良商人怎么可以如此嚣张?马克思告诉你:“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事情说复杂,其实也简单,原因就是利欲熏心。无论从《产品质量法》、《广告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说,达芬奇都难逃“欺诈”的嫌疑,至少属于“恶意误导”。现在,一个毫无诚意的辩解根本不足以将一个并不光彩的历史抹去。而事件本身对曾经信任或关注过它的消费者所造成的伤害和打击,更不是一厢情愿的辩解就能一笔勾销的。
工商质检等部门还稳坐钓鱼台?
多地工商部门在达芬奇被媒体曝光后介入,跟进速度不仅比舆论慢一大截,而且至今都没有一方为欲知真相的公众拿出一个让人满意调查结果!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感觉剥夺”,这个概念是说有机体与外界的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状态,就是剥夺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刺激,其已变得麻木。达芬奇已然处于这样一种“感官剥夺”中,但令我们不可忍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也陷入到这样一种麻木的状态中!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欧典到达芬奇,当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侵犯的时候。民众将其希望寄托于政府的监管,可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家具行业到现在已是“越理越乱”。达芬奇事件爆发至今,工商质检等政府部门都没有拿出一个让公众满意的检测结果。如此麻木滞后不作为的反应,试问这样的监管部门还有什么公信力让民众去选择相信?
达芬奇该往何处去
现在达芬奇的重点不是自辩,那已经没有作用,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在这种信用环境下,即使卡布丽缇货真价实,也没有人相信你代理的其他品牌没有猫腻。难道没有执法部门认定你造假就能说明你没有造假?所以,要想重建消费市场对达芬奇的信心,只有将这些顶级品牌的生产置于公众严苛的放大镜之下。
当然,首先要做的,不是设置退换货的条件,也不要觉得委屈,将工作的失误归咎于行业潜规则。想想你的客户,他们花了几十万元甚至成百上千万元买了你的产品,本来觉得很荣耀的事情现在不仅羞于见人,还给人骂“人傻钱多”,他们的委屈找谁呢?
多位同为家具代理商的资深人士在事件之后坦言,现在不是质疑媒体误导和消费者不理智的时候,现在也不是辩解的时机,因为所有的语言都可能被解读成狡辩。达芬奇家居应该用实际行动向公众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并在此基础上重拾消费市场的信任以及达芬奇品牌的声誉。
达芬奇称没人要求退货 原价3万为何敢卖30万
稿源: 新华财经 2011-08-15 09:02:09
编者按:上周,达芬奇给媒体发来了一封《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此前不久,达芬奇还公开发布过一份《公开信》,在这两封信中,达芬奇家居都在反复阐述一个观点:达芬奇家居并不存在造假,并没有欺骗消费者。达芬奇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件,按照常理,企业应该及时承认错误,主动整改,积极赔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理解与信任。但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达芬奇却多次“变脸”。近日,成都达芬奇店又曝出消费者堵门要退货,而成都店总经理助理却称没人要求退货,达芬奇家具原价3万敢卖30万,让消费者如何相信?
达芬奇称没人要求退货
10日,8名男子到达芬奇家居成都店用椅子堵门,曾自称“达芬奇说给我们退货,跑了一个月还是没有解决。”11日,这几名男子再次现身达芬奇。不过,他们来了三个人。记者并没有听到他们之间交谈有关退货的事情,销售部经理主动谈到了李子和龙泉的桃花。达芬奇家居成都店总经理助理黄建新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有人昨天前来要求退货,并称事情已解决好了。
“达芬奇造假”:死扛到底
一位新浪网友发帖说:“都被曝光不是‘洋货’还造假,结果却不能退不理赔,只换来潘庄秀华的眼泪,这家企业还有没有人管了?”自7月10日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造假被曝光以来,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曝光出达芬奇家具造假、保税区“一日游”等种种内幕。但是,随着新闻热点的转移,公众原本一直期待的对这个“假洋鬼子”的严惩却逐渐湮没无声。
达芬奇公司8月3日发出《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声称其从未伪造过任何报关单或原产地证书,否认3.6亿元的退税,同时表示,没有问题的产品,不能接受顾客退货。有杭州消费者向记者透露,达芬奇规定必须区分不同情况给予解决方案。如果消费者要想退货,需要自行提供质检报告,只有证明质量有问题,达芬奇才会一对一地商谈此事,而公开承诺过的“假一罚十”更是被拒绝履行。
原价3万为何敢卖30万
原价3万元的达芬奇家具飘洋过海之后就飙升至30万元,如此昂贵奢华的家具竟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能不触目惊心吗?普通老百姓可能还是禁不住会问,这帮无良商人怎么可以如此嚣张?马克思告诉你:“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事情说复杂,其实也简单,原因就是利欲熏心。无论从《产品质量法》、《广告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说,达芬奇都难逃“欺诈”的嫌疑,至少属于“恶意误导”。现在,一个毫无诚意的辩解根本不足以将一个并不光彩的历史抹去。而事件本身对曾经信任或关注过它的消费者所造成的伤害和打击,更不是一厢情愿的辩解就能一笔勾销的。
工商质检等部门还稳坐钓鱼台?
多地工商部门在达芬奇被媒体曝光后介入,跟进速度不仅比舆论慢一大截,而且至今都没有一方为欲知真相的公众拿出一个让人满意调查结果!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感觉剥夺”,这个概念是说有机体与外界的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状态,就是剥夺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刺激,其已变得麻木。达芬奇已然处于这样一种“感官剥夺”中,但令我们不可忍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也陷入到这样一种麻木的状态中!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欧典到达芬奇,当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侵犯的时候。民众将其希望寄托于政府的监管,可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家具行业到现在已是“越理越乱”。达芬奇事件爆发至今,工商质检等政府部门都没有拿出一个让公众满意的检测结果。如此麻木滞后不作为的反应,试问这样的监管部门还有什么公信力让民众去选择相信?
达芬奇该往何处去
现在达芬奇的重点不是自辩,那已经没有作用,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在这种信用环境下,即使卡布丽缇货真价实,也没有人相信你代理的其他品牌没有猫腻。难道没有执法部门认定你造假就能说明你没有造假?所以,要想重建消费市场对达芬奇的信心,只有将这些顶级品牌的生产置于公众严苛的放大镜之下。
当然,首先要做的,不是设置退换货的条件,也不要觉得委屈,将工作的失误归咎于行业潜规则。想想你的客户,他们花了几十万元甚至成百上千万元买了你的产品,本来觉得很荣耀的事情现在不仅羞于见人,还给人骂“人傻钱多”,他们的委屈找谁呢?
多位同为家具代理商的资深人士在事件之后坦言,现在不是质疑媒体误导和消费者不理智的时候,现在也不是辩解的时机,因为所有的语言都可能被解读成狡辩。达芬奇家居应该用实际行动向公众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并在此基础上重拾消费市场的信任以及达芬奇品牌的声誉。
编辑: 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