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一群没文化的势利者,不可能管理好故宫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1年08月11日 17:00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昨天,财新网刊发题为《10万元封口费悬案》的记者手记和题为《故宫又有重要文物被损坏》的报道。前文称,2009年故宫曾发生一起内部人士自导自演的私分票款案,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后文则援引故宫内部知情人士消息,称继7月4日发生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毁事件后,故宫又有重要文物(清宫旧藏木质屏风)被损坏。(8月10日《京华时报》)

  故宫的“门”已多得让人窒息,从“盗窃门”开始就没有消停过。人们不免发出疑问:故宫究竟怎么了?近来我们都将故宫的“门”归结于故宫的傲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且看每起事故,故宫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置公众的质疑于不顾,甚至满口胡言乱语。比如,发生“会所门”,坚称“不存在也不可能”;“错字门”,坚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文物门”,依然一副欠揍的嘴脸——“是否属实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了解”。

  在此背景之下,媒体再次深挖,竟然发现还有“私分票款案”,“封口费丑闻”。故宫的回应依旧遮遮掩掩,此地无银,令人难以信服。比如清宫木质屏风被水泡坏,故宫回应系文物正常修复和除尘;私自拍卖藏品创收,故宫回应收购失败记载有误;故宫为掩丑事给封口费,故宫回应对封口费传闻无可回应。财新网记者任波称:“在采访故宫的过程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盖过去’或‘捂住’。从窃案到文物受损,故宫的第一反应皆如此。”了解了这些,如果再用“傲慢”来形容故宫的所作所为,笔者认为已经显得太过肤浅,太拿他们当回事,也太高看他们了。

  “傲慢”之所以不足形容故宫所犯的罪过,一者,故宫管理者更像一个拿着金钵的乞丐,手里攥着当下中国最华丽最磅礴的历史文化群,看守着富丽殿堂,却不知如何管理,要么直接开发商业,引进所谓的市场机制,要么任其逐渐破败而不予理睬,不止一人曾经感慨,本着神圣的心进去,却看到一副破败的故宫。这就是没文化的可怕与可怜之处。二者,当然可以说故宫的特殊地位让其管理者不知天高地厚,塑造了故宫傲慢的品性,但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并非将故宫看作中国文化的瑰宝,也不是可供公众参观的公共资源,更像是把故宫当做了自家的厨房,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笔者以为,所有人类文化瑰宝的管理者都应该抱着一颗骄傲之心,但这份骄傲应该源自自身对人类文化的清醒认识,源自对保护人类文化这一职责的崇敬。故宫的管理者是傲慢的,但问题恰恰就在于故宫的骄傲不是来自于对文化的尊崇,而是源于对文化的占有。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管理者只看到了故宫带来的权钱收益,把故宫当做了获利手段,而忽视故宫的价值和自身的职责所在。

  故宫在哭泣!她需要一个真正懂她与爱她的管理者。如果管理者只是一群没文化的势利者,他们不可能管理好故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该思考,故宫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以及如何管理?

稿源: 红网  编辑: 陈燕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聚焦故宫“国宝门”
D301/D3115动车发生追尾事故
挪威首都发生爆炸枪击案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