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毕成功:《哈利-波特大结局》生与死的洗礼
稿源: 新浪娱乐  | 2011-08-04 10:23:35

《哈利-波特大结局》横福海报

  小毕的个人评分:90分(A-)

  评分参数:《哈利·波特与火焰杯》90分(A-),系列内部比较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75分(B),系列内部比较

  《变形金刚3》45分(C),2011暑期大片内部比较

  第一部是魔法象征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第二部是秘密;第三部是表象与真相;第四部是阴谋代表的成人世界黑暗面;第五部是集权高塔的构建与倾覆;第六部是成长之痛;第七部是忠诚与背叛;大结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的母题则是生与死。这有点像《蝙蝠侠:暗夜骑士》:“英雄一样死去,还是恶魔一般生存?”

  预告片里大家已经看到,伏地魔信誓旦旦地宣布:“唯寡人长生不灭!”他也的确是用尽生涯、穷尽智慧在顽抗着死亡,制造了那么多魂器,把灵魂的碎片封存于各个角落,妄图不朽。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死的恐惧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确实有过濒死体验,濒死体验又令重获肉身的他“永生”的愿望更加强烈。……没办法,纵使拥有绝对权力,一朝身死便无济于事。于是,这份对死的恐惧,化作驱动他毕生所作所为的原力,他本可以更伟大的生命也因此被死亡所控制所扭曲;最不幸的是,这也成为强大的他最且唯一的弱点乃至败因。

  斯内普则是另一种情况。从莉莉惨遭杀害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哀莫大于心死;在多年的赎罪过程中,为保护哈利·波特而演的那些加剧他自我厌恶的戏,甚至让斯内普对“生存”的兴趣降到了最低,若不是对莉莉的爱这个支撑点,很难想象何以为继。即便如此,他还是为爱这一终极信仰继续苟全、继续背负各色骂名、继续违心地皈依邪恶,这恰恰是莫大的坚忍和勇敢。波特在最后一场戏亲口对儿子讲述“他是我见到过的最勇敢的人”,无疑是对“混血王子”殿下公正而掷地有声的平反。所以,他的死不仅跟邓布利多的一样是牺牲,更是一种解脱以及伴随着死而终能拆封秘密的快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了《混血王子》与《死亡圣器(上)》走出校园独闯世界的外界催熟与内心成长,哈利·波特在明辨上述两种面对生死的表现孰优孰劣、孰真孰假之后,领会并接受了自己的使命,从容就义,选择像英雄一样死去,而非黑魔头那样如恶魔般生存。至此,即使没有“哈利是最后一件魂器”的揭秘、“老魔杖真正主人”的反转以及最终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悲剧收场,故事也已讲清,哈利·波特也已塑造完整。所以从电影的角度看,最后的一刻钟其实是“福利”,是经历英雄主义的宿命悲壮之后意外的惊喜和圆满,是毫无保留奉献自己的救世主仿佛耶稣·基督一样死而复生的文化隐喻与精神慰藉。

  母题之外不多说。哈利、赫敏、罗恩、纳威、卢娜、马尔福等为首的少年团的魅力,与麦格、伏地魔、斯内普、贝拉、莫莉等各位实力派的中流砥柱演技,继续保持着良好的主演阵容的平衡感。烈焰、爆破、瀑布、洪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等特技的细腻处理,也是魔法世界迥异于现实大片的专有精彩。虽然斯内普柔情似水的回忆、为子报仇的莫莉对决贝拉两段迫于时间而嫌仓促,但大卫·耶茨至少做到了“大结局该做的”90%以上。

  恶战结束,哈利揭示自己获胜的关键,三人组也因此探讨到另一个延伸话题:伏地魔为什么化身邪恶?用八部电影的严肃口吻讲完大战黑魔头的惊悚故事后,掰断了至高权力象征的老魔杖的《哈利·波特》继续深入,把追求绝对权力的麻木不仁如何恶化为冷酷无情(乃至血统论的纳粹主义)、为尽可能拥有绝对权力却参不透生死这么简单的规律而执着虚妄,以及在这种无情与执着结合后无法自拔地滚动扩散着暴力和恐惧直至坠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可悲荒诞,剥茧抽丝,剖析出来。……在踏上玩火自焚这条路之前,如果有忠诚和爱降临到汤姆·里德尔身上该多好!没人拉他,而他在向着恐怖目标开足马力之后不仅不想停、也无暇再想自己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于是真的丢了灵魂,沦为被欲望和前述的对死的恐惧所支配的自灭发条。

  十九年后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驶向霍格沃茨的火车再出发,魔法世界春夏秋冬又一春。当分院帽戴在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头上时,一段新的冒险即将开启;但属于哈利·波特这一代的故事,却如你我十年观影的青春一般不可逆转地消逝。我们的一部分就此“死去”,但经过《死亡圣器(下)》生与死的洗礼,在怀念追忆之余,我们也都清楚:留给魔法世界的岁月沉淀与生命期许从未走远。因为——

  “失去的东西总会找到方法回来的,虽然回来的方式和我们想象的总有些出入。”

  毕成功/文

【编辑:陈燕】

毕成功:《哈利-波特大结局》生与死的洗礼

稿源: 新浪娱乐 2011-08-04 10:23:35

《哈利-波特大结局》横福海报

  小毕的个人评分:90分(A-)

  评分参数:《哈利·波特与火焰杯》90分(A-),系列内部比较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75分(B),系列内部比较

  《变形金刚3》45分(C),2011暑期大片内部比较

  第一部是魔法象征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第二部是秘密;第三部是表象与真相;第四部是阴谋代表的成人世界黑暗面;第五部是集权高塔的构建与倾覆;第六部是成长之痛;第七部是忠诚与背叛;大结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的母题则是生与死。这有点像《蝙蝠侠:暗夜骑士》:“英雄一样死去,还是恶魔一般生存?”

  预告片里大家已经看到,伏地魔信誓旦旦地宣布:“唯寡人长生不灭!”他也的确是用尽生涯、穷尽智慧在顽抗着死亡,制造了那么多魂器,把灵魂的碎片封存于各个角落,妄图不朽。在这一过程中,他对死的恐惧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确实有过濒死体验,濒死体验又令重获肉身的他“永生”的愿望更加强烈。……没办法,纵使拥有绝对权力,一朝身死便无济于事。于是,这份对死的恐惧,化作驱动他毕生所作所为的原力,他本可以更伟大的生命也因此被死亡所控制所扭曲;最不幸的是,这也成为强大的他最且唯一的弱点乃至败因。

  斯内普则是另一种情况。从莉莉惨遭杀害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哀莫大于心死;在多年的赎罪过程中,为保护哈利·波特而演的那些加剧他自我厌恶的戏,甚至让斯内普对“生存”的兴趣降到了最低,若不是对莉莉的爱这个支撑点,很难想象何以为继。即便如此,他还是为爱这一终极信仰继续苟全、继续背负各色骂名、继续违心地皈依邪恶,这恰恰是莫大的坚忍和勇敢。波特在最后一场戏亲口对儿子讲述“他是我见到过的最勇敢的人”,无疑是对“混血王子”殿下公正而掷地有声的平反。所以,他的死不仅跟邓布利多的一样是牺牲,更是一种解脱以及伴随着死而终能拆封秘密的快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了《混血王子》与《死亡圣器(上)》走出校园独闯世界的外界催熟与内心成长,哈利·波特在明辨上述两种面对生死的表现孰优孰劣、孰真孰假之后,领会并接受了自己的使命,从容就义,选择像英雄一样死去,而非黑魔头那样如恶魔般生存。至此,即使没有“哈利是最后一件魂器”的揭秘、“老魔杖真正主人”的反转以及最终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悲剧收场,故事也已讲清,哈利·波特也已塑造完整。所以从电影的角度看,最后的一刻钟其实是“福利”,是经历英雄主义的宿命悲壮之后意外的惊喜和圆满,是毫无保留奉献自己的救世主仿佛耶稣·基督一样死而复生的文化隐喻与精神慰藉。

  母题之外不多说。哈利、赫敏、罗恩、纳威、卢娜、马尔福等为首的少年团的魅力,与麦格、伏地魔、斯内普、贝拉、莫莉等各位实力派的中流砥柱演技,继续保持着良好的主演阵容的平衡感。烈焰、爆破、瀑布、洪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等特技的细腻处理,也是魔法世界迥异于现实大片的专有精彩。虽然斯内普柔情似水的回忆、为子报仇的莫莉对决贝拉两段迫于时间而嫌仓促,但大卫·耶茨至少做到了“大结局该做的”90%以上。

  恶战结束,哈利揭示自己获胜的关键,三人组也因此探讨到另一个延伸话题:伏地魔为什么化身邪恶?用八部电影的严肃口吻讲完大战黑魔头的惊悚故事后,掰断了至高权力象征的老魔杖的《哈利·波特》继续深入,把追求绝对权力的麻木不仁如何恶化为冷酷无情(乃至血统论的纳粹主义)、为尽可能拥有绝对权力却参不透生死这么简单的规律而执着虚妄,以及在这种无情与执着结合后无法自拔地滚动扩散着暴力和恐惧直至坠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可悲荒诞,剥茧抽丝,剖析出来。……在踏上玩火自焚这条路之前,如果有忠诚和爱降临到汤姆·里德尔身上该多好!没人拉他,而他在向着恐怖目标开足马力之后不仅不想停、也无暇再想自己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于是真的丢了灵魂,沦为被欲望和前述的对死的恐惧所支配的自灭发条。

  十九年后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驶向霍格沃茨的火车再出发,魔法世界春夏秋冬又一春。当分院帽戴在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头上时,一段新的冒险即将开启;但属于哈利·波特这一代的故事,却如你我十年观影的青春一般不可逆转地消逝。我们的一部分就此“死去”,但经过《死亡圣器(下)》生与死的洗礼,在怀念追忆之余,我们也都清楚:留给魔法世界的岁月沉淀与生命期许从未走远。因为——

  “失去的东西总会找到方法回来的,虽然回来的方式和我们想象的总有些出入。”

  毕成功/文

编辑: 陈燕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