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报道中的哥窑图片
央视截图
故宫受损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图片前晚在央视《共同关注》节目中曝光,随后有网友发现,受损文物图片与故宫官网的资料图片不符,有人怀疑受损文物是赝品或被掉包。
记者发现,截图瓷器正反面显示均为圆形,但故宫官网资料图片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盘口均能看出明显的“六瓣葵花”形状。此外,央视的画面中,瓷盘没有哥窑瓷器特有的黑褐色“铁足”。
昨日上午,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制片人宋先生表示,新闻中播出的瓷器画面,是故宫方面提供的照片,记者在采访时拍摄的。
焦点
科技检测人员被指系文保外行
2日,故宫相关负责人,文博界相关专家再次发表意见。专家称故宫缺乏国际通行规则的“预检测”,且科研人员缺乏文保经验,这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NO.1
提取文物是否经审批?
故宫称,在业务工作中提取文物一般是由文物管理部门主任签批到文物管理处审核,再报主管院长批准方可执行。
文博界有关人士:国家一级文物的复制是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而如果是进行课题研究,经过故宫内部的层层审批之后,也可以提取文物。不过,作为科研部门的文保科技部无权直接提取文物,只有古器物部可以进行,提取前要提交相关报告,提取人、部门主任要对提取确认签字。在提取一级文物时,除了上述环节外,故宫主管副院长也要签字确认。
这些环节之后,古器物部会将文物送到有关部门,如文保科技部。双方在此时还要对文物的情况进行检验和确认,提供文物的照片、文字说明,双方要对此再次签字确认。在完成上述交接手续之后,科研部门的实验室才算正式接收文物。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故宫的文物出库安保程序在全世界博物馆当中属严格的。
NO.2
科研者是否缺文保经验?
据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实验室于2005年建立,有一整套陶瓷研究设备。技术人员有文物安全方面相关培训。该研究所9名工作人员,都是“理工背景”。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故宫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是科技检测方面专业人士,并非文物专家。“可以说是文保外行”。此事暴露出部分故宫人员缺少文物经验和技能,文保培训上存在漏洞。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在国外类似的实验室里,会综合配置各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不是完全由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构成。只依靠科学仪器的纯技术类的检测研究是不够的。
文博界有关人士:“这是一个人为的责任事故。”在以往故宫管理当中,从事修复的科技人员,工作不达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触一级文物。此次出现一个科技人员单独测试一级文物,可以说是一个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NO.3
实验是否经过“预检测”?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据国际通行的文物检测方式,在正式实物检测前,要进行“预检测”。检测员先会按检测品原样烧制2-3个石膏模型,以石膏模型作为实验,多次检测记录下数据、步骤等,确认无误后才放上实物检测。采用了预检测,可最大限度避免因操作失误及机器故障导致的文物损坏。
NO.4
“故宫检测实验室显然没有‘预检测’这个环节。”而且,故宫之前实验也没有进行过“预检测”的环节。这跟人员培训滞后也有关系。
公众如何监督故宫文物?
故宫称,目前故宫共有一级文物8273件。随着文物清理工作的结束,目前正在编辑藏品总目,将来会有完整的电子版供公众检索。
专家鉴别 央视公布的非宋代哥窑真品
昨日上午,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张进发老师看过故宫官网和央视公布的截图之后表示,从图片判断,官网上的图和央视公布的图并不是一件瓷器。
张老师表示,央视公布的图片破损瓷器釉面显得轻薄,并且没有光泽。而宋代哥窑釉面应该厚重,宋代哥窑瓷器特征,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并且釉面光泽圆润饱满。
另外,央视公布的图片瓷器圈足呈香灰色,而宋代哥窑底部圈足应该呈深褐色,并且颜色很深。
张老师说,央视公布的受损图清晰度不够、角度不好影响判断。但从电视或截图来看,大部分专家都不可能认定这是一件宋代哥窑的真品。
故宫回应 官网照片并非受损宋瓷
昨日上午,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明确表示,绝不存在文物掉包或赝品之说。
据了解,目前故宫官方网站提供的“故宫藏品信息”中,只有一张名为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藏品图片。
冯乃恩表示,故宫藏品中,同一名称的瓷器不只一件,且用不同的编号表示,每一件物品尽管“大名”一样,但其形状、外观略有差别,因此目前在官网上能看到的“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并非此次惨被压碎的瓷器。而故宫通过央视向社会公布的图片,才是此次真正受损的哥窑瓷器。
但记者注意到,在全国众多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并相继使用了被故宫方面指为“误传”的官网图片后,故宫的官方博客以及微博都没有提出异议。而故宫的官方网站也没有相应的说明。
核查认定 系操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得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事故核查组认为,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瓷器被损事件,确系工作人员对测试仪器操作失误所造成。
连线
台北故宫 检测人员禁动文物
针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受损一事,位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也给予了关注。
目前,台北故宫收藏有数百件哥窑瓷器藏品。据了解,无论是以X光透视检测文物结构,或借由X光荧光或红外线光谱及显微观察来分析文物成分,台北故宫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
2日下午,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台北故宫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措施时表示,基本上,台北故宫的检测人员是不能拿文物的,有专员负责,且经过严格训练,而且检测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动设备。
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还介绍了对瓷器文物台北故宫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如果说台面有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或大小差不多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据了解,台北故宫对文物进行无损害分析,都是要根据计划执行。目前台北故宫有两位从事文物无损害分析的专家。“文物做无损害分析,主要就是针对不清楚成分的做一些研究,做基础的参考,并不是所有文物都要做。”相关负责人称。
调查
无损检测设备 买得起还要用得来
昨日,记者连线国外相关专家以及查阅国外报道了解到,从古陶瓷无损分析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国外也只有几家大博物馆才可进行。在此类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与国际上还有一定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台具有“全套”无损分析功能的进口机器售价大约1000万元,因而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博物馆才买得起。
除了“买得起”外,还有一道门槛是“用得来”。据说,有家博物馆引进一台这样的机器后,因为一直担心损坏文物而不敢使用。
链接
部分名瓷没有科技鉴定的基本条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多数名瓷至今尚不具备科技鉴定的基本条件。
对任何一件名瓷而言,其科技鉴定的研究程序是相同的,研究思路是成熟的、可靠的,即都要经过标本收集、测试分析、数据处理和演绎归纳等四个阶段。
更大的障碍在于分析软件。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SPSS软件包。
除判别分析外,其它多元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效果还比较理想。
但不能忽略的是,该软件包是具有通用性的,并非为中国古陶瓷测试数据专门编制的,还需要进一步开发中国古陶瓷多元统计分析专用软件,使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的工作更加完善。
破损宋瓷被质疑为赝品 故宫称并非同一件瓷器
稿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11-08-03 08:55:13
此前报道中的哥窑图片
央视截图
故宫受损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图片前晚在央视《共同关注》节目中曝光,随后有网友发现,受损文物图片与故宫官网的资料图片不符,有人怀疑受损文物是赝品或被掉包。
记者发现,截图瓷器正反面显示均为圆形,但故宫官网资料图片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盘口均能看出明显的“六瓣葵花”形状。此外,央视的画面中,瓷盘没有哥窑瓷器特有的黑褐色“铁足”。
昨日上午,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制片人宋先生表示,新闻中播出的瓷器画面,是故宫方面提供的照片,记者在采访时拍摄的。
焦点
科技检测人员被指系文保外行
2日,故宫相关负责人,文博界相关专家再次发表意见。专家称故宫缺乏国际通行规则的“预检测”,且科研人员缺乏文保经验,这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NO.1
提取文物是否经审批?
故宫称,在业务工作中提取文物一般是由文物管理部门主任签批到文物管理处审核,再报主管院长批准方可执行。
文博界有关人士:国家一级文物的复制是需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而如果是进行课题研究,经过故宫内部的层层审批之后,也可以提取文物。不过,作为科研部门的文保科技部无权直接提取文物,只有古器物部可以进行,提取前要提交相关报告,提取人、部门主任要对提取确认签字。在提取一级文物时,除了上述环节外,故宫主管副院长也要签字确认。
这些环节之后,古器物部会将文物送到有关部门,如文保科技部。双方在此时还要对文物的情况进行检验和确认,提供文物的照片、文字说明,双方要对此再次签字确认。在完成上述交接手续之后,科研部门的实验室才算正式接收文物。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故宫的文物出库安保程序在全世界博物馆当中属严格的。
NO.2
科研者是否缺文保经验?
据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实验室于2005年建立,有一整套陶瓷研究设备。技术人员有文物安全方面相关培训。该研究所9名工作人员,都是“理工背景”。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李彦君:故宫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是科技检测方面专业人士,并非文物专家。“可以说是文保外行”。此事暴露出部分故宫人员缺少文物经验和技能,文保培训上存在漏洞。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在国外类似的实验室里,会综合配置各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不是完全由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构成。只依靠科学仪器的纯技术类的检测研究是不够的。
文博界有关人士:“这是一个人为的责任事故。”在以往故宫管理当中,从事修复的科技人员,工作不达到10年以上,通常不能接触一级文物。此次出现一个科技人员单独测试一级文物,可以说是一个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NO.3
实验是否经过“预检测”?
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赖海建:据国际通行的文物检测方式,在正式实物检测前,要进行“预检测”。检测员先会按检测品原样烧制2-3个石膏模型,以石膏模型作为实验,多次检测记录下数据、步骤等,确认无误后才放上实物检测。采用了预检测,可最大限度避免因操作失误及机器故障导致的文物损坏。
NO.4
“故宫检测实验室显然没有‘预检测’这个环节。”而且,故宫之前实验也没有进行过“预检测”的环节。这跟人员培训滞后也有关系。
公众如何监督故宫文物?
故宫称,目前故宫共有一级文物8273件。随着文物清理工作的结束,目前正在编辑藏品总目,将来会有完整的电子版供公众检索。
专家鉴别 央视公布的非宋代哥窑真品
昨日上午,北京博玩雅集文物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张进发老师看过故宫官网和央视公布的截图之后表示,从图片判断,官网上的图和央视公布的图并不是一件瓷器。
张老师表示,央视公布的图片破损瓷器釉面显得轻薄,并且没有光泽。而宋代哥窑釉面应该厚重,宋代哥窑瓷器特征,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并且釉面光泽圆润饱满。
另外,央视公布的图片瓷器圈足呈香灰色,而宋代哥窑底部圈足应该呈深褐色,并且颜色很深。
张老师说,央视公布的受损图清晰度不够、角度不好影响判断。但从电视或截图来看,大部分专家都不可能认定这是一件宋代哥窑的真品。
故宫回应 官网照片并非受损宋瓷
昨日上午,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明确表示,绝不存在文物掉包或赝品之说。
据了解,目前故宫官方网站提供的“故宫藏品信息”中,只有一张名为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藏品图片。
冯乃恩表示,故宫藏品中,同一名称的瓷器不只一件,且用不同的编号表示,每一件物品尽管“大名”一样,但其形状、外观略有差别,因此目前在官网上能看到的“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并非此次惨被压碎的瓷器。而故宫通过央视向社会公布的图片,才是此次真正受损的哥窑瓷器。
但记者注意到,在全国众多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并相继使用了被故宫方面指为“误传”的官网图片后,故宫的官方博客以及微博都没有提出异议。而故宫的官方网站也没有相应的说明。
核查认定 系操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得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事故核查组认为,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瓷器被损事件,确系工作人员对测试仪器操作失误所造成。
连线
台北故宫 检测人员禁动文物
针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受损一事,位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也给予了关注。
目前,台北故宫收藏有数百件哥窑瓷器藏品。据了解,无论是以X光透视检测文物结构,或借由X光荧光或红外线光谱及显微观察来分析文物成分,台北故宫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故。
2日下午,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台北故宫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措施时表示,基本上,台北故宫的检测人员是不能拿文物的,有专员负责,且经过严格训练,而且检测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动设备。
台北故宫有关负责人还介绍了对瓷器文物台北故宫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如果说台面有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或大小差不多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据了解,台北故宫对文物进行无损害分析,都是要根据计划执行。目前台北故宫有两位从事文物无损害分析的专家。“文物做无损害分析,主要就是针对不清楚成分的做一些研究,做基础的参考,并不是所有文物都要做。”相关负责人称。
调查
无损检测设备 买得起还要用得来
昨日,记者连线国外相关专家以及查阅国外报道了解到,从古陶瓷无损分析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国外也只有几家大博物馆才可进行。在此类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与国际上还有一定差距。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台具有“全套”无损分析功能的进口机器售价大约1000万元,因而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型博物馆才买得起。
除了“买得起”外,还有一道门槛是“用得来”。据说,有家博物馆引进一台这样的机器后,因为一直担心损坏文物而不敢使用。
链接
部分名瓷没有科技鉴定的基本条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多数名瓷至今尚不具备科技鉴定的基本条件。
对任何一件名瓷而言,其科技鉴定的研究程序是相同的,研究思路是成熟的、可靠的,即都要经过标本收集、测试分析、数据处理和演绎归纳等四个阶段。
更大的障碍在于分析软件。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SPSS软件包。
除判别分析外,其它多元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效果还比较理想。
但不能忽略的是,该软件包是具有通用性的,并非为中国古陶瓷测试数据专门编制的,还需要进一步开发中国古陶瓷多元统计分析专用软件,使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的工作更加完善。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