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失手,打碎了个盘子,听起来,像是家庭主妇的常有错误。”这句话来自一家媒体的评论文章,而它的下半句是:“可是,事情发生在故宫,碎的是国宝,不可同日而语。”
三个月前,“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故宫博物院被这“三重门”伤得不轻。如今,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在进行无损检测时被损坏,因为微博网友爆料终于见光,成为了一个新的:“瓷器门”事件。
瓷盘被挤坏,碎成6瓣,很多人在问:国宝能修复吗?按照故宫博物院的说法:“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不成问题。”这句话,似乎能让人松了口气,但是,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微博)馆长马未都却说,“恢复”和“恢复原状”是两回事。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文物修复,修复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把一个破损的文物修复成型,能够便于观看。另外一个概念你本身是好的,你再把它修复起来,无论修复技术有多好,也不能达到原样。有点像一个人,你比如说你骨折了,你把骨头接上,长好了,你还是一个能够行走的人,但是他毕竟折过一回,所以我觉得这个修复并不像他自己所说吧,因为他说修复,修复我是同意,但是完全可以把它粘合在一起,又呈现一个完整的状态,但它跟文物没破损之前完全是两回事。
事件发生26天后,故宫博物院的一份800字声明却很难拉直大家心中的问号。“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这是故宫对事故原因的说法。那么,文物检测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操作规范?中国之声记者李谦、实习记者吴东泊进行了一番调查。
距离记者上一次和故宫公共关系科工作人员通话还不到16个小时,当记者昨天下午再次致电时,这位工作人员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发现能够找到的故宫相关人士集体哑然。几经周折,终于一位故宫现任中层领导道出了实情:就这次文物损坏事件,故宫内部已经开过专门会议,个人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根据《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两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直到故宫在事发26天后发布的声明里仍然写着这样的字眼:要对事故调查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以期尽快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显然故宫对于这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符合规定。而回避的态度也只能让疑问变得更多。
声明中,故宫博物院对事件的过程这样描述:故宫博物院古陶瓷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由于操作存在失误,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
究竟是怎样的错误操作让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文物受损?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宋代哥窑部分文物同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在无法从故宫方面得到回答的情况下,记者联系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稽若昕,他向记者介绍了瓷器文物检测的一些细节。
稽若昕:一般来说像我们这里的检测那个台子是固定的,动的话是人跟仪器来就这个台子,不是台子来就仪器。如果遇到要拍3D立体照片的时候,当然第一个是机器的转动,转动的速度要非常的缓慢,还有一个就是台子基本上不应该有升降。如果说台子有所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大小差不都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稽若昕处长还介绍说,针对瓷器文物的检测,通常都不使用完整器,安全起见尽可能不移动文物,用相应的碎片检测来替代。
固定台子不升降,碎片检测替代法。在文物的检测操作上,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新闻纵横》值班编辑丁飞昨晚特地请教了著名文物专家金熠。
金熠:鉴定一件瓷器当然以同窑口的,同出土地点的瓷片来鉴定为好,这是一。如果没有瓷片,这个墓里面只出土了这么一个,这么一件宝贝的东西,如果是同窑口的同器物的东西,我们不管是怎么检查,绝不能够以因为检测而损坏了文物为我们自己的任务,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自己的检测到底是用什么方法,不管是哪个报道都没有谈到具体的细节问题。哪个走动的快一点,哪个走动慢一点,我们距离有多远,这中间我觉得都有保护文件的高低点。整个的距离都是设定好的,设定好如果没有做好,那当然是操作上的问题,如果本身没有这种防范,那么是仪器本身的问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文物单位,而且储存又多的国家,不可能有其他性质的问题。这件事情本身给我们文物单位或者我们管理文物单位一个很好的警示,中华文明的文物流传了千年、几百年,反正不能损坏在我们的手里。
千年珍藏,一朝损毁。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按照收藏专家马未都的说法:哥窑的鉴赏价值在于“化残缺为神奇”。碎片状的哥窑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是一种特别的美。但是如今,当它真的碎成了六瓣,我们还能找回曾经的“美”吗?
马未都谈故宫文物修复:恢复与恢复原状是两回事
稿源: 中国广播网 2011-08-02 08:47:00
中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失手,打碎了个盘子,听起来,像是家庭主妇的常有错误。”这句话来自一家媒体的评论文章,而它的下半句是:“可是,事情发生在故宫,碎的是国宝,不可同日而语。”
三个月前,“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故宫博物院被这“三重门”伤得不轻。如今,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在进行无损检测时被损坏,因为微博网友爆料终于见光,成为了一个新的:“瓷器门”事件。
瓷盘被挤坏,碎成6瓣,很多人在问:国宝能修复吗?按照故宫博物院的说法:“破损情况虽然有些复杂,但修复不成问题。”这句话,似乎能让人松了口气,但是,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微博)馆长马未都却说,“恢复”和“恢复原状”是两回事。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文物修复,修复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把一个破损的文物修复成型,能够便于观看。另外一个概念你本身是好的,你再把它修复起来,无论修复技术有多好,也不能达到原样。有点像一个人,你比如说你骨折了,你把骨头接上,长好了,你还是一个能够行走的人,但是他毕竟折过一回,所以我觉得这个修复并不像他自己所说吧,因为他说修复,修复我是同意,但是完全可以把它粘合在一起,又呈现一个完整的状态,但它跟文物没破损之前完全是两回事。
事件发生26天后,故宫博物院的一份800字声明却很难拉直大家心中的问号。“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这是故宫对事故原因的说法。那么,文物检测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操作规范?中国之声记者李谦、实习记者吴东泊进行了一番调查。
距离记者上一次和故宫公共关系科工作人员通话还不到16个小时,当记者昨天下午再次致电时,这位工作人员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记者发现能够找到的故宫相关人士集体哑然。几经周折,终于一位故宫现任中层领导道出了实情:就这次文物损坏事件,故宫内部已经开过专门会议,个人不能接受媒体采访。
根据《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两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直到故宫在事发26天后发布的声明里仍然写着这样的字眼:要对事故调查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以期尽快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显然故宫对于这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不符合规定。而回避的态度也只能让疑问变得更多。
声明中,故宫博物院对事件的过程这样描述:故宫博物院古陶瓷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由于操作存在失误,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
究竟是怎样的错误操作让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文物受损?我们从中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宋代哥窑部分文物同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在无法从故宫方面得到回答的情况下,记者联系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稽若昕,他向记者介绍了瓷器文物检测的一些细节。
稽若昕:一般来说像我们这里的检测那个台子是固定的,动的话是人跟仪器来就这个台子,不是台子来就仪器。如果遇到要拍3D立体照片的时候,当然第一个是机器的转动,转动的速度要非常的缓慢,还有一个就是台子基本上不应该有升降。如果说台子有所升或者降,更好的方法是拿另外一件高度、大小差不都的替代品,把高度找好了之后,再把真品放上去。
稽若昕处长还介绍说,针对瓷器文物的检测,通常都不使用完整器,安全起见尽可能不移动文物,用相应的碎片检测来替代。
固定台子不升降,碎片检测替代法。在文物的检测操作上,这是非常专业的问题,《新闻纵横》值班编辑丁飞昨晚特地请教了著名文物专家金熠。
金熠:鉴定一件瓷器当然以同窑口的,同出土地点的瓷片来鉴定为好,这是一。如果没有瓷片,这个墓里面只出土了这么一个,这么一件宝贝的东西,如果是同窑口的同器物的东西,我们不管是怎么检查,绝不能够以因为检测而损坏了文物为我们自己的任务,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自己的检测到底是用什么方法,不管是哪个报道都没有谈到具体的细节问题。哪个走动的快一点,哪个走动慢一点,我们距离有多远,这中间我觉得都有保护文件的高低点。整个的距离都是设定好的,设定好如果没有做好,那当然是操作上的问题,如果本身没有这种防范,那么是仪器本身的问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文物单位,而且储存又多的国家,不可能有其他性质的问题。这件事情本身给我们文物单位或者我们管理文物单位一个很好的警示,中华文明的文物流传了千年、几百年,反正不能损坏在我们的手里。
千年珍藏,一朝损毁。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按照收藏专家马未都的说法:哥窑的鉴赏价值在于“化残缺为神奇”。碎片状的哥窑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是一种特别的美。但是如今,当它真的碎成了六瓣,我们还能找回曾经的“美”吗?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