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海归”赚税最多可达3.6亿元
而当这些家具再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否会损失掉一部分税率呢?
中国轻工商会家具分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家具进口现在基本上都是零税率。所以不牵扯任何费率损失。唯一需要缴纳的只是正常的17%增值税,而这个税项即使是内销也是必须等额缴纳的,因此可以不计算在内。
广东的家具老板马先生更是给《中国经济周刊》爆料道:“广东这些家具企业,想要骗取出口退税甚至根本不用费神把货物运进运出。只需要做一些假账,把本来是1万美金的家具,在海关报十万八万,就可以骗取大额退税。”
相关法律人士表示,认定骗取出口退税,至少需核实下列事实:一是出口报关单造假;二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专用税票、外汇核销单造假。如有假,则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如果均不假,则有可能是钻政策空子。
达芬奇的“中国制造”是否造假以骗取出口退税,仍有待相关部门查实。但即便达芬奇家具不是依靠“足不出户报假账”的骗税方式,达芬奇的“出口转内销”也能“合法”赚取相当数额的出口退税税款。
因为运费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按照目前的海运行情,据郭蓓介绍,一个标准集装箱从中国到美国大约是8000元,所以往返一趟也就是16000元。按照达芬奇旗下家具的价格,一个集装箱至少可以容纳200万元的货物,也就是说,运费在整个“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只占不到1%的比例。
据央视报道,2010年达芬奇在中国创下40多亿元的销售额。那么,按照10%的“出口退税收入”计算,除去运费(成本的1%),假设达芬奇有10%的家具来自中国,那么它就从中赚取了3600万元。如果更大胆地假设,达芬奇有50%的货物都是中国制造,又贴上外国的标签,那么该公司2010年就赚取了1.8亿元的退税所得。如果这个比例按100%计算,达芬奇比直接内销多拿到的退税就可以高达3.6亿元。
可能100%是“空手套白狼”
北京国税局一位科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出口退税从法律上来说,只要国内的税缴足了,不管以后流向怎样,都是可以享受的。出口退税的标准就是报关离境,签了报关单我就认为他走了。”
广东某国税局的一位官员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操作上来说,如果国外的企业和客户是真实的,同时是经过港口进出,而且资金流按照外汇结算,那么是可以拿到出口退税的。海关核实的只是报关单,外汇结算及货物真实性。”
但这位官员同时指出,我国实行出口退税的目的是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而如果国内企业的老板和国外的老板串通一气,最终在国内销售来源地是本国的商品,这就另当别论了。他们这样做违反了出口退税最基本的原理,同时转了一圈还把商品价格抬高了。
北京国税局那位科长也认为,尽管也无法将达芬奇的做法定义为“漏税”,但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赚的不只是一点税钱,而关键是贴了个洋品牌,回来再大笔地赚消费者的钱。”
据《新民晚报》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恢复外贸出口后,一些国外的家具客商到中国采买便宜的古典家具,到欧洲以很高的价钱销售。这种操作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间最为兴盛。越来越多中国商人到欧洲后发现,在国内卖得这么便宜的家具在欧洲居然能卖到10倍以上的价格。一些头脑活络的商人受到启发,倒过来做起了“进口”生意,即将国内的产品运到国外转一圈,可能连船都不下,只要完成一套进口手续,变身成进口产品,身价陡涨,被称为“游水”家具。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推测,如果“在达芬奇专卖店卖到30多万的双人床在东莞厂里只需要3万元左右”为真,那么达芬奇40多亿元的销售额背后,可能成本仅有不到4亿元,而这4亿元,可能正好被国家退的税所得抵消了。也就是说,达芬奇40多亿元的销售额,在我们最大胆的假设之下,有可能是100%的“空手套白狼”。
(本刊记者 谈佳隆、王红茹 对本文亦有贡献)
观察者说
都是品牌惹的祸
张世贤
这里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国家品牌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产品都在中国制造。但是,中国造的“低档品、地摊货”形象始终植根于中外消费者的心目中难以改变。
中国缺乏支撑本国产品的国家品牌战略可能是问题的要害。远的不说,中国的奶粉喝出一批大头娃娃来,三聚氰胺问题本来就冷了中国消费者的心,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粉品牌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高端市场。而新的奶业质量标准就更让消费者大失所望,国家在标准制定上就如此迁就企业,还指望企业创造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中国早就意识到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产业需要升级,殊不知国家品牌是这一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大而不强、富而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国家必须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从产品的质量标准到企业品牌信誉建设的监督指导,从中国品牌的科技含量到文化含量,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到引导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转变。国家必须从每个行业积极培育真正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产品品质和企业信誉都有保证的、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中国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据说真正的中国富豪买家具,不是看哪国的,而是看(中国)哪朝的。可见中国品牌不乏消费环境和文化土壤。我们的品牌发展战略从产品到产地,从品质到信誉,从科技到文化,都需要重整河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监管在哪里?
魏英杰
有关部门平时都在干什么?为什么问题出现这么久,有关部门却等到媒体介入后才急忙展开抽查行动?除了达芬奇公司,还有没有存在其他类似造假行为的家具公司?如今家具使用材料种类多样,难免会发生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等现象,监管部门放任其泛滥成灾,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
改革开放,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乡镇企业。但这些乡镇企业头上大多戴着“红帽子”,名义上都属于集体所有。这不仅为以后的所有权争议埋下隐患,而且还是在公然鼓励一种虚假作伪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各种外资、合资优惠政策出台,国内出现大量的假合资公司,而这种企业却受到地方政府支持,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这种欺骗和造假行为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甚至备受推崇。
对于许多企业来讲,这也属无奈之举。可对立法和行政部门而言,这却是在推卸自身责任,进而鼓励企业制伪造假。倘若法制不完善,就有必要从立法上填补漏洞,假若监管存在缺失,则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无论如何,在对与错、罪与非罪之间应当划出一条分界线,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淘汰作恶作伪的企业,让正当的企业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与其说达芬奇们利用了消费者追求奢华的心理,不如说它们因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管,且又长期浸染于不诚信的市场氛围之中,所以干起这种挖坑让消费者往里跳的欺骗行为来,才如此理直气壮。
作者系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达芬奇家居被曝获巨额出口退税 赚10%税率差价
稿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1-07-19 09:13:01
家具“海归”赚税最多可达3.6亿元
而当这些家具再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否会损失掉一部分税率呢?
中国轻工商会家具分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家具进口现在基本上都是零税率。所以不牵扯任何费率损失。唯一需要缴纳的只是正常的17%增值税,而这个税项即使是内销也是必须等额缴纳的,因此可以不计算在内。
广东的家具老板马先生更是给《中国经济周刊》爆料道:“广东这些家具企业,想要骗取出口退税甚至根本不用费神把货物运进运出。只需要做一些假账,把本来是1万美金的家具,在海关报十万八万,就可以骗取大额退税。”
相关法律人士表示,认定骗取出口退税,至少需核实下列事实:一是出口报关单造假;二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专用税票、外汇核销单造假。如有假,则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如果均不假,则有可能是钻政策空子。
达芬奇的“中国制造”是否造假以骗取出口退税,仍有待相关部门查实。但即便达芬奇家具不是依靠“足不出户报假账”的骗税方式,达芬奇的“出口转内销”也能“合法”赚取相当数额的出口退税税款。
因为运费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按照目前的海运行情,据郭蓓介绍,一个标准集装箱从中国到美国大约是8000元,所以往返一趟也就是16000元。按照达芬奇旗下家具的价格,一个集装箱至少可以容纳200万元的货物,也就是说,运费在整个“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只占不到1%的比例。
据央视报道,2010年达芬奇在中国创下40多亿元的销售额。那么,按照10%的“出口退税收入”计算,除去运费(成本的1%),假设达芬奇有10%的家具来自中国,那么它就从中赚取了3600万元。如果更大胆地假设,达芬奇有50%的货物都是中国制造,又贴上外国的标签,那么该公司2010年就赚取了1.8亿元的退税所得。如果这个比例按100%计算,达芬奇比直接内销多拿到的退税就可以高达3.6亿元。
可能100%是“空手套白狼”
北京国税局一位科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出口退税从法律上来说,只要国内的税缴足了,不管以后流向怎样,都是可以享受的。出口退税的标准就是报关离境,签了报关单我就认为他走了。”
广东某国税局的一位官员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操作上来说,如果国外的企业和客户是真实的,同时是经过港口进出,而且资金流按照外汇结算,那么是可以拿到出口退税的。海关核实的只是报关单,外汇结算及货物真实性。”
但这位官员同时指出,我国实行出口退税的目的是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而如果国内企业的老板和国外的老板串通一气,最终在国内销售来源地是本国的商品,这就另当别论了。他们这样做违反了出口退税最基本的原理,同时转了一圈还把商品价格抬高了。
北京国税局那位科长也认为,尽管也无法将达芬奇的做法定义为“漏税”,但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他们赚的不只是一点税钱,而关键是贴了个洋品牌,回来再大笔地赚消费者的钱。”
据《新民晚报》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恢复外贸出口后,一些国外的家具客商到中国采买便宜的古典家具,到欧洲以很高的价钱销售。这种操作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间最为兴盛。越来越多中国商人到欧洲后发现,在国内卖得这么便宜的家具在欧洲居然能卖到10倍以上的价格。一些头脑活络的商人受到启发,倒过来做起了“进口”生意,即将国内的产品运到国外转一圈,可能连船都不下,只要完成一套进口手续,变身成进口产品,身价陡涨,被称为“游水”家具。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推测,如果“在达芬奇专卖店卖到30多万的双人床在东莞厂里只需要3万元左右”为真,那么达芬奇40多亿元的销售额背后,可能成本仅有不到4亿元,而这4亿元,可能正好被国家退的税所得抵消了。也就是说,达芬奇40多亿元的销售额,在我们最大胆的假设之下,有可能是100%的“空手套白狼”。
(本刊记者 谈佳隆、王红茹 对本文亦有贡献)
观察者说
都是品牌惹的祸
张世贤
这里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国家品牌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产品都在中国制造。但是,中国造的“低档品、地摊货”形象始终植根于中外消费者的心目中难以改变。
中国缺乏支撑本国产品的国家品牌战略可能是问题的要害。远的不说,中国的奶粉喝出一批大头娃娃来,三聚氰胺问题本来就冷了中国消费者的心,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粉品牌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高端市场。而新的奶业质量标准就更让消费者大失所望,国家在标准制定上就如此迁就企业,还指望企业创造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中国早就意识到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产业需要升级,殊不知国家品牌是这一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大而不强、富而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国家必须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从产品的质量标准到企业品牌信誉建设的监督指导,从中国品牌的科技含量到文化含量,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到引导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转变。国家必须从每个行业积极培育真正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产品品质和企业信誉都有保证的、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中国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据说真正的中国富豪买家具,不是看哪国的,而是看(中国)哪朝的。可见中国品牌不乏消费环境和文化土壤。我们的品牌发展战略从产品到产地,从品质到信誉,从科技到文化,都需要重整河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监管在哪里?
魏英杰
有关部门平时都在干什么?为什么问题出现这么久,有关部门却等到媒体介入后才急忙展开抽查行动?除了达芬奇公司,还有没有存在其他类似造假行为的家具公司?如今家具使用材料种类多样,难免会发生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等现象,监管部门放任其泛滥成灾,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
改革开放,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乡镇企业。但这些乡镇企业头上大多戴着“红帽子”,名义上都属于集体所有。这不仅为以后的所有权争议埋下隐患,而且还是在公然鼓励一种虚假作伪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各种外资、合资优惠政策出台,国内出现大量的假合资公司,而这种企业却受到地方政府支持,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这种欺骗和造假行为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甚至备受推崇。
对于许多企业来讲,这也属无奈之举。可对立法和行政部门而言,这却是在推卸自身责任,进而鼓励企业制伪造假。倘若法制不完善,就有必要从立法上填补漏洞,假若监管存在缺失,则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无论如何,在对与错、罪与非罪之间应当划出一条分界线,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淘汰作恶作伪的企业,让正当的企业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空间。
与其说达芬奇们利用了消费者追求奢华的心理,不如说它们因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管,且又长期浸染于不诚信的市场氛围之中,所以干起这种挖坑让消费者往里跳的欺骗行为来,才如此理直气壮。
作者系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编辑: 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