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现场。(姚铁成 摄)
昨天,宁波市慈善大会召开,同时公布了第二届宁波慈善奖获奖名单。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获机构慈善奖,张江平等18人获个人慈善奖,紫丁香爱心基金关爱困难单亲母亲行动等19个项目获项目慈善奖,韩华等21人(单位)获志愿服务慈善奖。
张如普:助学“助”到全国各地
张如普是镇海蛟川街道保洁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张如普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一叠叠汇款收据。10多年来,他资助贫困孩子读书的金额已超过20万元,这些钱占到他这些年总收入的一大半。
到底资助过多少名学生完成学业,张如普自己也记不清楚。只要知道有孩子需要帮助,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
张如普资助的第一个孩子是他的一个亲戚。当时他对家里人采用了“先斩后奏”的策略,老伴知道后说他“多管闲事”。没想到这一管就管了10多年,而且还越管越“宽”,资助对象扩大到陌生的贫困孩子,近的在鄞州、奉化,稍远的在诸暨、临安,再远的就到了江西、河北、广西、贵州。
据张如普以前的同事介绍,老张不光是赞助学生,周围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困难,老张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宁波慈善总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说,老张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总是按时汇到,从不遗忘和拖欠,这么多年了都是这样。
6年前,他得知还在上小学的曹越父母离异,而且父亲遭遇车祸身亡后,就承担起曹越读书和生活的费用。前年,他从浙江电视台得知陈瑜和周丹英因为父母患重病想休学的情况,就在第一时间与她们取得联系,并开始进行每年每人6000元的资助。后来,他在宁波晚报上了解到正在宁波大学读大二的杨川生活有困难,又主动与其结对。
如今,这些孩子经常通过写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张如普“汇报”情况。
刚开始资助时,有的家长提出以后要偿还、回报他,于是张如普就想出和受助者签署一份“特殊协议”的办法来打消他们这个念头。他在协议上明确表示,坚决不要求他们现在和将来对他做出任何形式的回报。
受助者所在地的媒体打电话让他去“做客”,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之所以不去,张如普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知道是社会在关心他们,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人。”
傅海波:捐献“生命种子”的人
今年42岁的傅海波是镇海炼化仪表控制部炼二班副班长。在2009年9月份镇海区红十字会举行的“点滴关爱、点亮人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中,他采样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红十字志愿者。2010年1月,傅海波接到省红十字会的通知,知道自己与上海一位19岁的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高配成功后,平日里每晚要喝点小酒的他毅然戒了酒,烟也尽量控制,每天下班后还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
经过身体初检和复检,从2010年3月26日开始,傅海波连续4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3月30日下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成为镇海区第1位、宁波市第6位、浙江省第50位、全国第155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被省红十字会授予全省第三届“红十字公益之星”称号。
按常规,1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而因为那位患者体重超重,傅海波捐献了260毫升造血干细胞。
华建业:捐房子的退休老人
今年70多岁的华建业是白沙路街道白沙居委人。他是原慈溪二商公司退休职工,这位每月领1200余元退休工资的老人,却在今年年初白沙居委爱心慈善分会的成立仪式上,捐出自己名下唯一一套市值约50万元的房产,这位老人的义举让大家领略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
前年,华建业的母亲90岁大寿,老人家不想办寿宴想做些善事,华建业便替母亲将1万元钱送到白沙居委会,委托他们捐给生活贫困的居民。为用好这笔善款,居委会想到筹建“爱心基金”。华建业得知此事后,决定把自己名下的资产——位于白沙河角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店面房捐出来。
“我的根在白沙,是大塘河的水养育了我。虽然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我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希望为白沙人做点好事。”捐款现场,华建业老人带着淡定的笑容将红彤彤的房产证塞入捐款箱时,台下的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老人表达敬意。
朱文韬:文学少年捐书款
2010年6月25日,北仑区慈善总会迎来三位特殊的人,一进门就说要捐款。来的是年仅12岁,刚刚从华山小学毕业的朱文韬同学,还有他的老师和妈妈。
朱文韬的老师说:“朱文韬前不久出了一本书,今天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要把自己卖书所得的8675元钱捐给慈善总会。”朱妈妈说:“这是他挣的第一笔钱,捐给慈善总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从进门到捐款完毕,朱文韬一直没有说话,甚至还有些羞涩。
最后,他还送给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每人一本自己写的书,书名叫《遇见》。书里都是朱文韬从小到大的照片,记载了很多他的童年故事。封面是他自己的照片,上面有一段话:环顾生活,我所遇见的,似乎都是天使,又似乎都是普通鲜活的小人物……
昨天来领奖时,朱文韬已经是镇海区蛟川书院的一名学生了。
郑海儿:捐款40万元援助云南及日本地震灾区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通过中国红基会开通的盈江地震赈灾账号奉献爱心。曾为西南旱灾和玉树地震捐款70万元的爱心人士郑海儿,再次向中国红基会捐款20万元,援助盈江震区的灾后重建工作。这是中国红基会收到的第二笔支援盈江震区的个人捐款。同时,郑海儿向日本地震灾区也捐款20万元。
江东活跃着3000只“红蚂蚁”
“红蚂蚁”是江东区爱心超市卡通形象标识,取义于蚂蚁的勤劳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是一支专门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红蚂蚁”助老志愿者队伍。
2008年初,江东区民政局、江东区老龄办为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爱心超市志愿者队伍建设,决定成立“红蚂蚁”助老志愿队。
当年的4月1日,江东区“红蚂蚁”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红蚂蚁”采取总队统一组织和分队分开行动的方式进行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大病、独居、困难老人。社区“红蚂蚁”经常到孤寡老人家里陪老年人聊天;公交公司的“红蚂蚁”为老年乘客讲解乘车指南和乘车安全小知识,并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
志愿者们在帮助老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王绍辉是位80后志愿者,是宁波银行灵桥支行“红蚂蚁”志愿者分队的一员。他说,最初的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同事拉他去的:为划船社区两位79岁的独居老人过生日。当队员们捧起蛋糕,点亮蜡烛,为老人们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老人们竟然哭了。那一幕给王绍辉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原来让老人们感动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老人的热泪面前,他觉得自己变了。成为“红蚂蚁”后,王绍辉回老家陪父母的次数明显增多,每逢母亲节、父亲节,他都会让在老家的姐姐帮他给爸爸妈妈买件礼物。王绍辉说,做“红蚂蚁”最大的收获是,趁还来得及,要善待身边的老人。“善待老人,自己也挺快乐的。”他说。
正像王绍辉说的,成为一位助老志愿者,让老人快乐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快乐。“红蚂蚁”助老志愿者中的年轻人正在急剧增加。
成立“红蚂蚁”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时,江东区民政局的目标是,年内要在江东区有条件的社区都有“红蚂蚁”。想不到,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了预想。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加入了,江东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加入了,公交公司的司机加入了,医院的医生加入了,金融行业的白领加入了……一个服务队容不下,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红蚂蚁”分队成立了。
如今,“红蚂蚁”志愿者分队已达25个,成员有3000余人,“红蚂蚁”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江东区志愿者的代名词。
“爱的”慈善工作站:一群孩子的慈善事业
镇海中学有一个“爱的”慈善工作站,这个2007年12月28日成立的工作站,在一群中学生的操作下,短短几年间就募得善款近26万元。
2007年下半年,镇海中学陈潜等六名高二学生做了一项课题研究——《天使在校园》,提出慈善实际上就是“爱心的分享”。
“爱的”慈善工作站成立后,最先站出来捐款的是镇海中学的学生和校友。一名高一学生将自己初中三年获得的18000元奖学金悉数捐给了四川灾区人民,并要求不透露姓名;已在北大求学的镇海中学2007届校友沈才立,把获得的1500元“浙江省第十三届青少年英才奖”一等奖奖金捐给“爱的”慈善工作站。
2009年4月,“爱的”工作站学生来到务实民工子弟学校,向该校捐款1万元,为50名特困学生提供了一学期的“爱心午餐”。在玉树地震发生后,镇海中学爱心募捐款达8.11万元。
截至今年3月,“爱的”慈善工作站帮助各类人群2000人次以上。
宁职外语小分队:将“送粥奶奶”精神延续
今年春节前夕,北仑玉兰社区64岁的陈杏娣阿姨,为排队购票的返乡外来工免费送上热腾腾的白米粥。她的故事和照片被人传上网络之后,一时间感动无数网友,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送粥奶奶”。
今年3月5日下午,“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在玉兰社区正式成立。4月1日,“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队宁职外语小分队成立,“送粥奶奶”陈杏娣担任小分队队长。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30多名党员师生,包括一些外籍教师参加了这支小分队。小分队的成员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定期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开展环保、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等服务活动。北仑区长来福利院、柴桥敬老院更是留下了志愿者们美丽的身影。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玉兰社区是宁波市唯一的一个涉外小区,小区内居住着来自美国、韩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400多人。通过社区的牵手,外籍居民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曾与玉兰社区居民共同举办了“中外和谐大家庭”主题晚会、社区儿童暑期外语集训营等一系列活动,给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带来了不少欢乐。
4月24日,玉兰社区举行以“环卫地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地球日活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志愿者与社区干部,国际友人以及当地居民一起参与了环保活动。志愿者们从社区门口的道路开始,大家人手一个环保袋,从拣垃圾开始,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大家要爱护环境。(见习记者 黎欣刚 王晓峰 黄 合 整理)
爱在这里延续——第二届宁波慈善奖获奖者扫描
稿源: 宁波日报 2011-07-08 09:06:08
颁奖现场。(姚铁成 摄)
昨天,宁波市慈善大会召开,同时公布了第二届宁波慈善奖获奖名单。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获机构慈善奖,张江平等18人获个人慈善奖,紫丁香爱心基金关爱困难单亲母亲行动等19个项目获项目慈善奖,韩华等21人(单位)获志愿服务慈善奖。
张如普:助学“助”到全国各地
张如普是镇海蛟川街道保洁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张如普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一叠叠汇款收据。10多年来,他资助贫困孩子读书的金额已超过20万元,这些钱占到他这些年总收入的一大半。
到底资助过多少名学生完成学业,张如普自己也记不清楚。只要知道有孩子需要帮助,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
张如普资助的第一个孩子是他的一个亲戚。当时他对家里人采用了“先斩后奏”的策略,老伴知道后说他“多管闲事”。没想到这一管就管了10多年,而且还越管越“宽”,资助对象扩大到陌生的贫困孩子,近的在鄞州、奉化,稍远的在诸暨、临安,再远的就到了江西、河北、广西、贵州。
据张如普以前的同事介绍,老张不光是赞助学生,周围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困难,老张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宁波慈善总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说,老张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总是按时汇到,从不遗忘和拖欠,这么多年了都是这样。
6年前,他得知还在上小学的曹越父母离异,而且父亲遭遇车祸身亡后,就承担起曹越读书和生活的费用。前年,他从浙江电视台得知陈瑜和周丹英因为父母患重病想休学的情况,就在第一时间与她们取得联系,并开始进行每年每人6000元的资助。后来,他在宁波晚报上了解到正在宁波大学读大二的杨川生活有困难,又主动与其结对。
如今,这些孩子经常通过写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张如普“汇报”情况。
刚开始资助时,有的家长提出以后要偿还、回报他,于是张如普就想出和受助者签署一份“特殊协议”的办法来打消他们这个念头。他在协议上明确表示,坚决不要求他们现在和将来对他做出任何形式的回报。
受助者所在地的媒体打电话让他去“做客”,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之所以不去,张如普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知道是社会在关心他们,而不仅仅是某一个人。”
傅海波:捐献“生命种子”的人
今年42岁的傅海波是镇海炼化仪表控制部炼二班副班长。在2009年9月份镇海区红十字会举行的“点滴关爱、点亮人生”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招募活动中,他采样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红十字志愿者。2010年1月,傅海波接到省红十字会的通知,知道自己与上海一位19岁的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高配成功后,平日里每晚要喝点小酒的他毅然戒了酒,烟也尽量控制,每天下班后还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
经过身体初检和复检,从2010年3月26日开始,傅海波连续4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3月30日下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成为镇海区第1位、宁波市第6位、浙江省第50位、全国第155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浙江省年龄最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被省红十字会授予全省第三届“红十字公益之星”称号。
按常规,1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而因为那位患者体重超重,傅海波捐献了260毫升造血干细胞。
华建业:捐房子的退休老人
今年70多岁的华建业是白沙路街道白沙居委人。他是原慈溪二商公司退休职工,这位每月领1200余元退休工资的老人,却在今年年初白沙居委爱心慈善分会的成立仪式上,捐出自己名下唯一一套市值约50万元的房产,这位老人的义举让大家领略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
前年,华建业的母亲90岁大寿,老人家不想办寿宴想做些善事,华建业便替母亲将1万元钱送到白沙居委会,委托他们捐给生活贫困的居民。为用好这笔善款,居委会想到筹建“爱心基金”。华建业得知此事后,决定把自己名下的资产——位于白沙河角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店面房捐出来。
“我的根在白沙,是大塘河的水养育了我。虽然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我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希望为白沙人做点好事。”捐款现场,华建业老人带着淡定的笑容将红彤彤的房产证塞入捐款箱时,台下的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老人表达敬意。
朱文韬:文学少年捐书款
2010年6月25日,北仑区慈善总会迎来三位特殊的人,一进门就说要捐款。来的是年仅12岁,刚刚从华山小学毕业的朱文韬同学,还有他的老师和妈妈。
朱文韬的老师说:“朱文韬前不久出了一本书,今天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要把自己卖书所得的8675元钱捐给慈善总会。”朱妈妈说:“这是他挣的第一笔钱,捐给慈善总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从进门到捐款完毕,朱文韬一直没有说话,甚至还有些羞涩。
最后,他还送给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每人一本自己写的书,书名叫《遇见》。书里都是朱文韬从小到大的照片,记载了很多他的童年故事。封面是他自己的照片,上面有一段话:环顾生活,我所遇见的,似乎都是天使,又似乎都是普通鲜活的小人物……
昨天来领奖时,朱文韬已经是镇海区蛟川书院的一名学生了。
郑海儿:捐款40万元援助云南及日本地震灾区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通过中国红基会开通的盈江地震赈灾账号奉献爱心。曾为西南旱灾和玉树地震捐款70万元的爱心人士郑海儿,再次向中国红基会捐款20万元,援助盈江震区的灾后重建工作。这是中国红基会收到的第二笔支援盈江震区的个人捐款。同时,郑海儿向日本地震灾区也捐款20万元。
江东活跃着3000只“红蚂蚁”
“红蚂蚁”是江东区爱心超市卡通形象标识,取义于蚂蚁的勤劳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是一支专门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红蚂蚁”助老志愿者队伍。
2008年初,江东区民政局、江东区老龄办为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爱心超市志愿者队伍建设,决定成立“红蚂蚁”助老志愿队。
当年的4月1日,江东区“红蚂蚁”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红蚂蚁”采取总队统一组织和分队分开行动的方式进行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大病、独居、困难老人。社区“红蚂蚁”经常到孤寡老人家里陪老年人聊天;公交公司的“红蚂蚁”为老年乘客讲解乘车指南和乘车安全小知识,并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
志愿者们在帮助老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王绍辉是位80后志愿者,是宁波银行灵桥支行“红蚂蚁”志愿者分队的一员。他说,最初的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同事拉他去的:为划船社区两位79岁的独居老人过生日。当队员们捧起蛋糕,点亮蜡烛,为老人们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时,老人们竟然哭了。那一幕给王绍辉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原来让老人们感动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老人的热泪面前,他觉得自己变了。成为“红蚂蚁”后,王绍辉回老家陪父母的次数明显增多,每逢母亲节、父亲节,他都会让在老家的姐姐帮他给爸爸妈妈买件礼物。王绍辉说,做“红蚂蚁”最大的收获是,趁还来得及,要善待身边的老人。“善待老人,自己也挺快乐的。”他说。
正像王绍辉说的,成为一位助老志愿者,让老人快乐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快乐。“红蚂蚁”助老志愿者中的年轻人正在急剧增加。
成立“红蚂蚁”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时,江东区民政局的目标是,年内要在江东区有条件的社区都有“红蚂蚁”。想不到,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了预想。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加入了,江东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加入了,公交公司的司机加入了,医院的医生加入了,金融行业的白领加入了……一个服务队容不下,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红蚂蚁”分队成立了。
如今,“红蚂蚁”志愿者分队已达25个,成员有3000余人,“红蚂蚁”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江东区志愿者的代名词。
“爱的”慈善工作站:一群孩子的慈善事业
镇海中学有一个“爱的”慈善工作站,这个2007年12月28日成立的工作站,在一群中学生的操作下,短短几年间就募得善款近26万元。
2007年下半年,镇海中学陈潜等六名高二学生做了一项课题研究——《天使在校园》,提出慈善实际上就是“爱心的分享”。
“爱的”慈善工作站成立后,最先站出来捐款的是镇海中学的学生和校友。一名高一学生将自己初中三年获得的18000元奖学金悉数捐给了四川灾区人民,并要求不透露姓名;已在北大求学的镇海中学2007届校友沈才立,把获得的1500元“浙江省第十三届青少年英才奖”一等奖奖金捐给“爱的”慈善工作站。
2009年4月,“爱的”工作站学生来到务实民工子弟学校,向该校捐款1万元,为50名特困学生提供了一学期的“爱心午餐”。在玉树地震发生后,镇海中学爱心募捐款达8.11万元。
截至今年3月,“爱的”慈善工作站帮助各类人群2000人次以上。
宁职外语小分队:将“送粥奶奶”精神延续
今年春节前夕,北仑玉兰社区64岁的陈杏娣阿姨,为排队购票的返乡外来工免费送上热腾腾的白米粥。她的故事和照片被人传上网络之后,一时间感动无数网友,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送粥奶奶”。
今年3月5日下午,“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在玉兰社区正式成立。4月1日,“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队宁职外语小分队成立,“送粥奶奶”陈杏娣担任小分队队长。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30多名党员师生,包括一些外籍教师参加了这支小分队。小分队的成员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定期深入社区和居民家中,开展环保、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等服务活动。北仑区长来福利院、柴桥敬老院更是留下了志愿者们美丽的身影。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玉兰社区是宁波市唯一的一个涉外小区,小区内居住着来自美国、韩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400多人。通过社区的牵手,外籍居民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曾与玉兰社区居民共同举办了“中外和谐大家庭”主题晚会、社区儿童暑期外语集训营等一系列活动,给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带来了不少欢乐。
4月24日,玉兰社区举行以“环卫地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地球日活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的志愿者与社区干部,国际友人以及当地居民一起参与了环保活动。志愿者们从社区门口的道路开始,大家人手一个环保袋,从拣垃圾开始,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大家要爱护环境。(见习记者 黎欣刚 王晓峰 黄 合 整理)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