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25日电(记者 方益波)北宋诗人林和靖筑庐杭州西湖,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时不会想到,千载之后,他隐居20余年的孤山,他的墓地,后人纪念他的舞鹤赋刻石、放鹤亭,包括整个西湖以及湖边的亭台楼阁、暮鼓晨钟、岸芷汀兰、诗词歌赋,都成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从1999年开始,杭州多次向世界讲述这一泓碧水的故事,这里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有中国最伟大诗人苏东坡、白居易的瑰丽诗篇,这里是中国人心中关于“美”最经典的符号。
12年申遗之路,在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23时56分结出果实,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
三面云山一面城。自唐朝起,西湖的美丽就为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自南宋起,著名的“西湖十景”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
“突出普遍的价值,英文简称为OUV,意思是存在的罕见文化和自然价值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申报和保护管理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发掘、解说、保护、监测、管理OUV的过程。”主持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杭州要展现给世界的,就是西湖的OUV。
《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自唐朝起,历代文学家和画家留下了无数颂扬西湖美景的诗篇和画卷。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正如唐宋两代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描绘的那样,西湖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习西湖的“和谐之美”。西湖的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从杭州城望西湖,这座巨大的景观园林具有清晰的视觉边界,一直延伸至周围环山之脊。
杭州市西湖申遗小组认为,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西湖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西湖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它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是世界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十年保护获得新生
自古以来,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完美结合。从唐代到清末,对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共有23次,较著名的有白居易、苏轼、杨孟瑛主持的几次疏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长期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影响着对西湖的保护。从2001年开始,杭州按照“申遗”目标,每年启动一次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十年来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
西湖南线各大公园打通,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龙井八景修复,慧因高丽寺重现,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得到保护,还有飞来峰石刻造像、天龙寺造像、雷峰塔遗址、龙井寺、于谦墓(祠)、俞曲园墓、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西湖自然和历史原貌逐步恢复。据统计,十年来共恢复、重建、修缮了西湖景区18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点。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称,力求做到无一景无来历,无一物无出处,无一题无依据。
据统计,十年西湖综保工程,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58.5万平方米,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大规模的西湖疏浚工程。西湖的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西湖的年配水量达1.2亿立方米,湖水实现一月一换;西湖水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至73厘米。“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整个西湖的湖面格局重现300年前明朝中叶时期的状况。
杭州还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观实时监测管理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对景区的实时监控,并建立快速反应处理机制,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每一寸地面、每一个时点都处在严密、有效的管理之下;建立西湖文化景观预警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制订遗产各组成要素的监测管理标准,开展全方位监测管理,建立预警机制。
西湖之美 属于人民
“浓妆淡抹总相宜”、为历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西湖美景,如今通过世界遗产名录的平台走入世界的视野。
西湖之美,属于人民。尽最大可能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是西湖保护工程以及“申遗”的重要目标。杭州在综保工程启动之初就提出,要“还湖于民”,还湖于游客。
西湖环湖公园经过整治、修复后全线打通,24小时全天候免费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西湖美景成为人人能享受、人人能消费的公共产品。日暮晨昏,老年人在西湖边晨炼,年轻人在柳荫中谈情说爱,学生在长椅上读书,儿童在绿地上玩耍,无论贫富,无论什么身份,何种“阶层”,都能在自由自在地亲近西湖,感受西湖的魅力。
65岁的上城区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退休十年来,她没事儿就带上干粮和水,到西湖边消磨整整一天,和票友们唱越剧、唠家常,“感觉没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幸福的了”。
西湖风景区各大公园增设了各类便民服务设施。综保工程共增加亲水平台30余处;新修方便市民和游客的游览的林间小路和山径100余条计200余公里;增设完善了大量标识标牌和人性化的景点说明牌,新增园椅上千张,电话亭百余处。残疾人通道几乎覆盖了城市园林的每一个角落。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12年申遗路,景区原住民没有受到打扰和损失,炒茶传统和生活习俗得以保留和延续。各个村庄逐步发展成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农家餐饮、自助旅社等旅游休闲产业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在从事相关经营中快速致富。
王国平说,西湖不仅仅属于杭州,更不仅仅属于今天这一代人,我们只是受民族委托、受后人委托的历史遗产“保管人”,要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这一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让西湖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为世界所知,为世界人民服务。
让中国传统之美成为普世价值
稿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11-06-29 10:28:06
新华社杭州6月25日电(记者 方益波)北宋诗人林和靖筑庐杭州西湖,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时不会想到,千载之后,他隐居20余年的孤山,他的墓地,后人纪念他的舞鹤赋刻石、放鹤亭,包括整个西湖以及湖边的亭台楼阁、暮鼓晨钟、岸芷汀兰、诗词歌赋,都成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从1999年开始,杭州多次向世界讲述这一泓碧水的故事,这里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有中国最伟大诗人苏东坡、白居易的瑰丽诗篇,这里是中国人心中关于“美”最经典的符号。
12年申遗之路,在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23时56分结出果实,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
三面云山一面城。自唐朝起,西湖的美丽就为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自南宋起,著名的“西湖十景”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
“突出普遍的价值,英文简称为OUV,意思是存在的罕见文化和自然价值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申报和保护管理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发掘、解说、保护、监测、管理OUV的过程。”主持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杭州要展现给世界的,就是西湖的OUV。
《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自唐朝起,历代文学家和画家留下了无数颂扬西湖美景的诗篇和画卷。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正如唐宋两代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描绘的那样,西湖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习西湖的“和谐之美”。西湖的核心要素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从杭州城望西湖,这座巨大的景观园林具有清晰的视觉边界,一直延伸至周围环山之脊。
杭州市西湖申遗小组认为,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西湖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西湖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西湖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它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是世界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十年保护获得新生
自古以来,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完美结合。从唐代到清末,对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共有23次,较著名的有白居易、苏轼、杨孟瑛主持的几次疏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长期困扰着杭州的发展,影响着对西湖的保护。从2001年开始,杭州按照“申遗”目标,每年启动一次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十年来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
西湖南线各大公园打通,形成了“十里环湖景观带”。龙井八景修复,慧因高丽寺重现,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得到保护,还有飞来峰石刻造像、天龙寺造像、雷峰塔遗址、龙井寺、于谦墓(祠)、俞曲园墓、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西湖自然和历史原貌逐步恢复。据统计,十年来共恢复、重建、修缮了西湖景区180余处自然和人文景点。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称,力求做到无一景无来历,无一物无出处,无一题无依据。
据统计,十年西湖综保工程,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58.5万平方米,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大规模的西湖疏浚工程。西湖的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西湖的年配水量达1.2亿立方米,湖水实现一月一换;西湖水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至73厘米。“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整个西湖的湖面格局重现300年前明朝中叶时期的状况。
杭州还建立了西湖文化景观实时监测管理中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对景区的实时监控,并建立快速反应处理机制,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每一寸地面、每一个时点都处在严密、有效的管理之下;建立西湖文化景观预警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制订遗产各组成要素的监测管理标准,开展全方位监测管理,建立预警机制。
西湖之美 属于人民
“浓妆淡抹总相宜”、为历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西湖美景,如今通过世界遗产名录的平台走入世界的视野。
西湖之美,属于人民。尽最大可能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是西湖保护工程以及“申遗”的重要目标。杭州在综保工程启动之初就提出,要“还湖于民”,还湖于游客。
西湖环湖公园经过整治、修复后全线打通,24小时全天候免费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西湖美景成为人人能享受、人人能消费的公共产品。日暮晨昏,老年人在西湖边晨炼,年轻人在柳荫中谈情说爱,学生在长椅上读书,儿童在绿地上玩耍,无论贫富,无论什么身份,何种“阶层”,都能在自由自在地亲近西湖,感受西湖的魅力。
65岁的上城区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退休十年来,她没事儿就带上干粮和水,到西湖边消磨整整一天,和票友们唱越剧、唠家常,“感觉没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幸福的了”。
西湖风景区各大公园增设了各类便民服务设施。综保工程共增加亲水平台30余处;新修方便市民和游客的游览的林间小路和山径100余条计200余公里;增设完善了大量标识标牌和人性化的景点说明牌,新增园椅上千张,电话亭百余处。残疾人通道几乎覆盖了城市园林的每一个角落。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12年申遗路,景区原住民没有受到打扰和损失,炒茶传统和生活习俗得以保留和延续。各个村庄逐步发展成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农家餐饮、自助旅社等旅游休闲产业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在从事相关经营中快速致富。
王国平说,西湖不仅仅属于杭州,更不仅仅属于今天这一代人,我们只是受民族委托、受后人委托的历史遗产“保管人”,要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这一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让西湖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为世界所知,为世界人民服务。
编辑: 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