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景观格局,又称"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它由5个文物古迹"白堤"、"苏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及它们所构成的西湖水域的观赏和交通格局共同组成。其中:"两堤三岛"是公元9-19世纪期间通过多次西湖疏浚工程不断增添营造而成的人工产物,"景观格局"是指由"两堤三岛"共同构成的西湖景观堤岛格局--它既是呈现为西湖景观的一种整体布局设计特色,又因其交通路线的内在关系而具备了湖山观赏的游览格局。它以纵和横两条长堤、点状分布的三岛分隔出5片水域,共同构成景观框架。这种以堤岛分割和组织空间的方式,是中国景观设计中营造适度的景观空间尺度的重要手法,并融合了中国江南特有的湖堤景观风貌,形成了西湖代表性的景观格局特征。湖中三岛象征了中国秦汉以降的"一池三山"的神话仙境形象,苏、白二堤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大文豪苏东坡、白居易所兴建,堤、岛格局成为西湖景观在中国和东亚影响和流传最为广泛的造园要素。
两堤--苏堤和白堤
苏堤是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现堤全长2797米、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左右。苏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
白堤是西湖上东西向的长堤,与断桥相连。白堤西与孤山相连,距湖北岸约300米,距湖南岸约2000米,分湖面为北小南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20)。现堤全长987米,宽33米。
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小瀛洲位于湖中部偏南,距南岸约500米,由中心岛和圆环外堤构成基本框架,堤岛间围合为湖中湖,外堤通过十字交叉的南北和东西向交通与中心岛相连,形成了全岛"田"字形的整体格局。岛上亭阁掩映,花木葱茏,构成经典的水上园林景观,总面积约76824平方米。详见"三潭印月"描述。
湖心亭位于湖中部偏北,小瀛洲岛的正北方605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为5032平方米。该景点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和格局基本保存,整个院落座西朝东,东南面建有临湖的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寓意"风月无边"。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石碑坊、喜清阁、振鹭亭。东端的石碑坊为三间四柱式,额枋之间的栏板上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题"湖心亭"三字;中部的"喜清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现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两层楼阁,方形平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西端的振鹭亭为沿用明代湖心亭建筑名称的滨水观景建筑,由两个方形攒尖顶敞亭套接而成。该岛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成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湖心平眺",景观的审美主题主要围绕白天观赏时水中亭岛给人的仙境飘渺审美感受,以及夜晚游赏时空旷平静的夜空和湖面引发的心性净化升华。
阮公墩位于西湖外湖中,湖心亭正西部196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6253平方米。该岛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以湖中清出的淤泥堆筑而成。该岛的兴建,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观,增添了水中三岛象征"一池三山"蓬莱仙境的文化内涵,同时标志着历经千年的西湖景观"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的最终形成。该岛现为生态岛,植被繁茂,是野生鸟禽的栖息地,岛上建有竹质保护管理用房。
由此,西湖的山水与堤岛共同构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观格局。西湖景观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文化史迹等在上述格局框架之中错落分布,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山水优美、人文荟萃、内涵丰富的显著价值。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属于中国原创的景观设计类型"题名景观"早期作品,是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题名景观"留存至今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文化意境最深厚、保存最集中、最完整,影响也十分广泛的杰出代表作,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重要的景观审美要素和文化内涵。它们包括创始于南宋(13世纪)、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和山水画审美组合命名的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各景观单元由5个基本元素组成:①10个世纪以来世代传衍的由画家选择的特定观赏场所(视点)和视域范围;②作为观赏场所的标志物--18世纪皇帝题写的景名碑刻,以及为保护碑刻建造的碑亭;③10个世纪以来世代传衍的由诗人赋予的四字一组的景观名称"四字景目";④在特定经典和景观视域范围内与景观单元直接关联的文物古迹、特色植物和自然景象;⑤该景观单元在13世纪之后引发的文学艺术历史名作与相关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文艺作品与人物故事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情感关联。
"西湖十景"系列题名景观设计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堤、岛、桥、园林、宅院、佛寺、水上园林、佛塔、亭、台、楼、阁等极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并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或生动、或静谧、或隐逸、闲在、冷寂、禅境、仙境等审美主题。
"西湖十景"是在南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创造的最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它受北宋中国山水美学的理论影响,首创了以四季景物作为观赏特性的景观,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的有机结合、达到完美统一的重大特质。它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是13世纪以来东方景观设计审美特征"诗情画意"的代表性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题名景观",同时还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伴随着文化交流广泛传播到东亚各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景观设计经典作品。
西湖景观格局
稿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综合 2011-06-28 17:08:50
西湖景观格局,又称"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它由5个文物古迹"白堤"、"苏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及它们所构成的西湖水域的观赏和交通格局共同组成。其中:"两堤三岛"是公元9-19世纪期间通过多次西湖疏浚工程不断增添营造而成的人工产物,"景观格局"是指由"两堤三岛"共同构成的西湖景观堤岛格局--它既是呈现为西湖景观的一种整体布局设计特色,又因其交通路线的内在关系而具备了湖山观赏的游览格局。它以纵和横两条长堤、点状分布的三岛分隔出5片水域,共同构成景观框架。这种以堤岛分割和组织空间的方式,是中国景观设计中营造适度的景观空间尺度的重要手法,并融合了中国江南特有的湖堤景观风貌,形成了西湖代表性的景观格局特征。湖中三岛象征了中国秦汉以降的"一池三山"的神话仙境形象,苏、白二堤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大文豪苏东坡、白居易所兴建,堤、岛格局成为西湖景观在中国和东亚影响和流传最为广泛的造园要素。
两堤--苏堤和白堤
苏堤是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现堤全长2797米、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左右。苏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
白堤是西湖上东西向的长堤,与断桥相连。白堤西与孤山相连,距湖北岸约300米,距湖南岸约2000米,分湖面为北小南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20)。现堤全长987米,宽33米。
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小瀛洲位于湖中部偏南,距南岸约500米,由中心岛和圆环外堤构成基本框架,堤岛间围合为湖中湖,外堤通过十字交叉的南北和东西向交通与中心岛相连,形成了全岛"田"字形的整体格局。岛上亭阁掩映,花木葱茏,构成经典的水上园林景观,总面积约76824平方米。详见"三潭印月"描述。
湖心亭位于湖中部偏北,小瀛洲岛的正北方605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为5032平方米。该景点清代的院落空间范围和格局基本保存,整个院落座西朝东,东南面建有临湖的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寓意"风月无边"。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自东向西分别为石碑坊、喜清阁、振鹭亭。东端的石碑坊为三间四柱式,额枋之间的栏板上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题"湖心亭"三字;中部的"喜清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现为清代风格的歇山顶两层楼阁,方形平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西端的振鹭亭为沿用明代湖心亭建筑名称的滨水观景建筑,由两个方形攒尖顶敞亭套接而成。该岛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成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湖心平眺",景观的审美主题主要围绕白天观赏时水中亭岛给人的仙境飘渺审美感受,以及夜晚游赏时空旷平静的夜空和湖面引发的心性净化升华。
阮公墩位于西湖外湖中,湖心亭正西部196米处,为圆形小岛,面积约6253平方米。该岛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巡抚阮元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以湖中清出的淤泥堆筑而成。该岛的兴建,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观,增添了水中三岛象征"一池三山"蓬莱仙境的文化内涵,同时标志着历经千年的西湖景观"两堤三岛"整体格局的最终形成。该岛现为生态岛,植被繁茂,是野生鸟禽的栖息地,岛上建有竹质保护管理用房。
由此,西湖的山水与堤岛共同构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观格局。西湖景观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文化史迹等在上述格局框架之中错落分布,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山水优美、人文荟萃、内涵丰富的显著价值。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属于中国原创的景观设计类型"题名景观"早期作品,是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题名景观"留存至今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文化意境最深厚、保存最集中、最完整,影响也十分广泛的杰出代表作,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重要的景观审美要素和文化内涵。它们包括创始于南宋(13世纪)、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和山水画审美组合命名的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各景观单元由5个基本元素组成:①10个世纪以来世代传衍的由画家选择的特定观赏场所(视点)和视域范围;②作为观赏场所的标志物--18世纪皇帝题写的景名碑刻,以及为保护碑刻建造的碑亭;③10个世纪以来世代传衍的由诗人赋予的四字一组的景观名称"四字景目";④在特定经典和景观视域范围内与景观单元直接关联的文物古迹、特色植物和自然景象;⑤该景观单元在13世纪之后引发的文学艺术历史名作与相关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文艺作品与人物故事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情感关联。
"西湖十景"系列题名景观设计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段、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堤、岛、桥、园林、宅院、佛寺、水上园林、佛塔、亭、台、楼、阁等极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并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或生动、或静谧、或隐逸、闲在、冷寂、禅境、仙境等审美主题。
"西湖十景"是在南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创造的最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它受北宋中国山水美学的理论影响,首创了以四季景物作为观赏特性的景观,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的有机结合、达到完美统一的重大特质。它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是13世纪以来东方景观设计审美特征"诗情画意"的代表性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题名景观",同时还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伴随着文化交流广泛传播到东亚各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景观设计经典作品。
编辑: 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