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芍林:不能由奶业巨头垄断标准制定权
稿源: 东方早报  | 2011-06-23 13:56:37

  早报特约评论员 芍林

  近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引起业内人士争论,也吸引了公众的诸多注意力。该争议由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引起,他认为,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而在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看来,中国目前乳品标准降低,并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利益。

  乳制品标准降低,会不会对乳制品品质造成影响?答案是一定的。但是否意味使用该标准的乳制品不安全?那倒未必。要强调的是,现代社会的标准并不是单纯技术问题,而是融合了相关行业从业者现状、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政府监管机构态度的复杂产物。

  对厂家而言,标准极其重要,符合标准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同时,不同标准往往意味着不同投入成本,一般而言,标准越严厉,生产者要支付的合规成本越高。由于各生产商禀赋不尽相同,对同一个标准,有些企业会从中受益,而有些企业却可能因此失去市场。

  所以,标准制定不仅是一个有关安全的技术性问题,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也有所体现,该法第9条规定:“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但很多时候,“技术上先进”与“经济上合理”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要判断一个标准是否“技术上先进”非常简单。以乳制品为例,菌落总数每毫升50万的应好于200万的。但达到50万菌落,制造成本肯定远远高于200万菌落,如此一来,“技术上先进”与“经济上合理”可能无法一起实现。

  于是,乳制品标准的南北之争,表面上看是内蒙古奶协和广州奶协的争论;但根本上,毋宁看作是两地奶牛养殖业的争论:在内蒙古,奶牛更多是由奶农散养;而在南方,奶牛更多是工业化养殖。那达木德认为,“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但王丁棉对那达木德的说法并不认同:“新标准实施一年,奶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大实惠,反而间接地受害。”“国内不惜高价买、出国大包小包带、冒着不辨真假的风险网上代购,充分显示了我们老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从长远目标看,养殖业必定从分散化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没有人认为中国乳品要立刻执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适时提高乳品标准,既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准,也符合消费者利益。怎么会在原有基础上倒退了,甚至出现20倍的差距呢?

  现有国家标准其实是一个准入门槛,这就是说,厂家标准可以等于或高于这个标准。在这种标准要求下,那些奶源有保证的厂家,可以生产以巴氏奶为主的高品质牛奶,而奶源来自散养农户的厂家,则可生产常温奶。表面看,各种消费能力的人士各得其所。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对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对高度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是否安全的判断依据,来源于政府发布的标准化信息,及厂家广告、个人口感和体感、口碑,等等。问题恰在这里:对标准的提出和制定,至今没有见到消费者参与的信息。消费者虽有选择自由,但选择结果无法排除低标准的阴影,除非他直接购买国外产品。

  因此之故,因应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长远趋势,逐步提高而不是降低标准,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鉴于前期乳制品信誉被重创,肇事者不乏巨头阴影,因此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不能仍由奶业巨头垄断标准制定权,而应积极吸纳各方公众,这是恢复公众信任的快捷办法。

  (作者系研究机构研究员)

【编辑:宁丁】

芍林:不能由奶业巨头垄断标准制定权

稿源: 东方早报 2011-06-23 13:56:37

  早报特约评论员 芍林

  近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引起业内人士争论,也吸引了公众的诸多注意力。该争议由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引起,他认为,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而在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看来,中国目前乳品标准降低,并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利益。

  乳制品标准降低,会不会对乳制品品质造成影响?答案是一定的。但是否意味使用该标准的乳制品不安全?那倒未必。要强调的是,现代社会的标准并不是单纯技术问题,而是融合了相关行业从业者现状、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政府监管机构态度的复杂产物。

  对厂家而言,标准极其重要,符合标准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提。同时,不同标准往往意味着不同投入成本,一般而言,标准越严厉,生产者要支付的合规成本越高。由于各生产商禀赋不尽相同,对同一个标准,有些企业会从中受益,而有些企业却可能因此失去市场。

  所以,标准制定不仅是一个有关安全的技术性问题,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也有所体现,该法第9条规定:“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使用要求,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但很多时候,“技术上先进”与“经济上合理”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要判断一个标准是否“技术上先进”非常简单。以乳制品为例,菌落总数每毫升50万的应好于200万的。但达到50万菌落,制造成本肯定远远高于200万菌落,如此一来,“技术上先进”与“经济上合理”可能无法一起实现。

  于是,乳制品标准的南北之争,表面上看是内蒙古奶协和广州奶协的争论;但根本上,毋宁看作是两地奶牛养殖业的争论:在内蒙古,奶牛更多是由奶农散养;而在南方,奶牛更多是工业化养殖。那达木德认为,“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但王丁棉对那达木德的说法并不认同:“新标准实施一年,奶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大实惠,反而间接地受害。”“国内不惜高价买、出国大包小包带、冒着不辨真假的风险网上代购,充分显示了我们老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从长远目标看,养殖业必定从分散化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没有人认为中国乳品要立刻执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适时提高乳品标准,既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准,也符合消费者利益。怎么会在原有基础上倒退了,甚至出现20倍的差距呢?

  现有国家标准其实是一个准入门槛,这就是说,厂家标准可以等于或高于这个标准。在这种标准要求下,那些奶源有保证的厂家,可以生产以巴氏奶为主的高品质牛奶,而奶源来自散养农户的厂家,则可生产常温奶。表面看,各种消费能力的人士各得其所。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对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对高度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是否安全的判断依据,来源于政府发布的标准化信息,及厂家广告、个人口感和体感、口碑,等等。问题恰在这里:对标准的提出和制定,至今没有见到消费者参与的信息。消费者虽有选择自由,但选择结果无法排除低标准的阴影,除非他直接购买国外产品。

  因此之故,因应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长远趋势,逐步提高而不是降低标准,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鉴于前期乳制品信誉被重创,肇事者不乏巨头阴影,因此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不能仍由奶业巨头垄断标准制定权,而应积极吸纳各方公众,这是恢复公众信任的快捷办法。

  (作者系研究机构研究员)

编辑: 宁丁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