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标准“大于等于2.95克”下降为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却从原标准的每毫升50万个上升到200万个……在上周举行的一个乳业论坛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2010年新出台的牛奶标准为“世界最差”;但也有业内人士回应,这是基于我国乳业的“客观实际”而形成的“合理标准”。
100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下降0.15克,允许菌落总数增加3倍,这些指标变动会对喝牛奶的国人产生什么影响?那种“照顾实际”的说法是否成立?食品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以什么为理由,食品标准不进反退,都是令人费解的。
蛋白质少了,影响大不大?
牛奶新标准制订者之一、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徳在回应“世界最差”的批评时表示,之所以定这样低标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牛奶生产散户的利益,避免“牛奶被倒掉”——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我国的检测标准现在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生鲜奶得倒掉”。
资料显示,在丹麦、新西兰等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一般都在3克以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红卫告诉记者,正常成年人每天需摄取70到80克蛋白质,其中三分之一(约20到30克)为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如果一个人一天喝一杯300毫升左右的牛奶,在蛋白质含量每百克3.0克、2.8克的情况下,摄入蛋白质分别为9克、8.4克,两者差别不很大。
“这对喝奶人的影响不大。”郭红卫说,如果经过科学调查,证实我国现在大多数生鲜奶的蛋白质含量确实达不到2.95而把标准略作降低,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菌落数高了,问题大不大?
令人担忧的,是生鲜乳菌落总数的大幅度上升。“不能简单地说用菌落总数200万的生鲜奶加工出来的牛奶喝了就会拉肚子,50万的则不会。”郭红卫表示,菌落数的高低,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卫生状况的好坏。菌落数高,说明牛奶在生产中受污染的可能性大。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要求操作,生鲜奶的菌落数是可以控制的,至少不会达到200万。”郭红卫说,菌落数标准大幅度上升的结果,首先挑战的是奶制品企业的消毒能力:现有的设备能对菌落数大幅增加了的生鲜奶进行安全消毒吗?而如果相应提高消毒温度、拉长消毒时间,那么牛奶的营养价值毫无疑问将受到损害。
“将生鲜奶菌落总数标准大幅上调,是无法让人接受的。”郭红卫强调。
大企业是低标准的推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新标准“照顾大多数牛奶散户利益”的说法,确属事实,但不难发现背后有奶业巨头的推动。
“目前国内的大型奶制品企业,哪家不存在‘企业大、基地小’的问题?”这名业内人士称,不管如何标榜自己的奶制品多么安全、高端,现实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奶源生产基地;但为了确保在市场上的“老大”地位,这些企业又不得不一直保持生产规模快速扩大。这样一来,奶源势必不能始终保证高标准,这正是牛奶质量标准“倒退”的一个重要促因。
“尽管我国牛奶生产散户占大头、质量难以控制等等都是现实问题,但绝不能因为现状如此,就一味迁就。”郭红卫说,从国际经验看,奶业要健康发展,就要促使大型企业拥有标准牧场,建立可靠的奶源生产基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奶制品的营养和健康。
都说食品业是“良心产业”,奶业也不例外。但企业一味扩张,必然导致行业竞争过度,假如谁都以“质优价廉”抢市场,结果就会是降低质量标准,甚至给三聚氰胺钻了空子。政府是否应当出面干预,给企业的盲目扩张降降温? 本报记者 袁祺
牛奶新标准不进反退 业内指系扩张过快乱象之一
稿源: 东方网-文汇报 2011-06-23 13:38:42
每100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标准“大于等于2.95克”下降为2.80克,生鲜乳菌落总数却从原标准的每毫升50万个上升到200万个……在上周举行的一个乳业论坛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2010年新出台的牛奶标准为“世界最差”;但也有业内人士回应,这是基于我国乳业的“客观实际”而形成的“合理标准”。
100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下降0.15克,允许菌落总数增加3倍,这些指标变动会对喝牛奶的国人产生什么影响?那种“照顾实际”的说法是否成立?食品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以什么为理由,食品标准不进反退,都是令人费解的。
蛋白质少了,影响大不大?
牛奶新标准制订者之一、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徳在回应“世界最差”的批评时表示,之所以定这样低标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牛奶生产散户的利益,避免“牛奶被倒掉”——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我国的检测标准现在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生鲜奶得倒掉”。
资料显示,在丹麦、新西兰等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一般都在3克以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红卫告诉记者,正常成年人每天需摄取70到80克蛋白质,其中三分之一(约20到30克)为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如果一个人一天喝一杯300毫升左右的牛奶,在蛋白质含量每百克3.0克、2.8克的情况下,摄入蛋白质分别为9克、8.4克,两者差别不很大。
“这对喝奶人的影响不大。”郭红卫说,如果经过科学调查,证实我国现在大多数生鲜奶的蛋白质含量确实达不到2.95而把标准略作降低,并非完全不能接受。
菌落数高了,问题大不大?
令人担忧的,是生鲜乳菌落总数的大幅度上升。“不能简单地说用菌落总数200万的生鲜奶加工出来的牛奶喝了就会拉肚子,50万的则不会。”郭红卫表示,菌落数的高低,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卫生状况的好坏。菌落数高,说明牛奶在生产中受污染的可能性大。
“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要求操作,生鲜奶的菌落数是可以控制的,至少不会达到200万。”郭红卫说,菌落数标准大幅度上升的结果,首先挑战的是奶制品企业的消毒能力:现有的设备能对菌落数大幅增加了的生鲜奶进行安全消毒吗?而如果相应提高消毒温度、拉长消毒时间,那么牛奶的营养价值毫无疑问将受到损害。
“将生鲜奶菌落总数标准大幅上调,是无法让人接受的。”郭红卫强调。
大企业是低标准的推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新标准“照顾大多数牛奶散户利益”的说法,确属事实,但不难发现背后有奶业巨头的推动。
“目前国内的大型奶制品企业,哪家不存在‘企业大、基地小’的问题?”这名业内人士称,不管如何标榜自己的奶制品多么安全、高端,现实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奶源生产基地;但为了确保在市场上的“老大”地位,这些企业又不得不一直保持生产规模快速扩大。这样一来,奶源势必不能始终保证高标准,这正是牛奶质量标准“倒退”的一个重要促因。
“尽管我国牛奶生产散户占大头、质量难以控制等等都是现实问题,但绝不能因为现状如此,就一味迁就。”郭红卫说,从国际经验看,奶业要健康发展,就要促使大型企业拥有标准牧场,建立可靠的奶源生产基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奶制品的营养和健康。
都说食品业是“良心产业”,奶业也不例外。但企业一味扩张,必然导致行业竞争过度,假如谁都以“质优价廉”抢市场,结果就会是降低质量标准,甚至给三聚氰胺钻了空子。政府是否应当出面干预,给企业的盲目扩张降降温? 本报记者 袁祺
编辑: 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