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中国乳企集体沉默,监管不能“打酱油”
稿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 2011-06-23 11:26:48

  有“中国乳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国乳业现状十分混乱,中国的乳业标准被大乳企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挟持,远远低于全球标准。对于这种质疑,6月21日记者就此联系国内多家大型乳企负责人,对方均未予回应,有的明确表示“不作任何回应”,有的则以“开会”为由拒绝表态。(6月22日《新京报》)

  卫生部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中国乳业标准如此之低,乳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如何放心?

  面对“中国乳业第一大炮”王丁棉的炮轰,尽管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反驳说,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但是广大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且不说国情不是乳品质量低劣的遮羞布,国人的健康消费权利不容绑架;所谓顾及散户奶农利益的解释更是滑稽。相关部门为何不对奶农进行技术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呢?

  令人失望的是,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国大型乳企负责人不拿出诚意自证清白,却集体保持沉默,把头埋进沙子里做鸵鸟,对汹涌的舆情充耳不闻。或许王丁棉说的是事实,戳到了乳企的痛处,几大乳企无言以对;或许乳企根本不屑于回应质疑:我就这标准,我就这态度,你爱买不买,爱喝不喝。如果说乳企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厚着脸皮做鸵鸟的话,相关部门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酱油”更令人失望。

  如果相关部门不作出解释,拿出行动督促中国乳企提高质量,消除消费者疑问,消费者恐怕只会用脚投票。穷人喝不起牛奶,经济条件稍好的消费者奔洋奶粉而去。最后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监管部门自废武功、自伤公信,中国乳企把市场拱手让人,消费者经济负担增加。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旧闻,说的是5月份国家发改委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以了解乳品进口、数量、价格、生产等情况。其中包括前期被媒体指“顶风涨价”的企业雀巢、澳优等。

  应该说,原奶收购价、食糖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上升,奶粉产品更新换代,配方改变,整个食品行业涨价,都是洋奶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日本地震之后,原先购买日本奶粉的消费者也纷纷采购其他品牌洋奶粉,进一步增加了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但是,毋庸讳言,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国产奶粉面临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恨铁不成钢。尽管洋奶粉价格不断上涨,每罐奶粉动辄几百元,但仍被不少中高收入消费者青睐。洋奶粉逐渐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部分洋奶粉在毛利率高达60%的情况下,仍顶风上调价格,说涨就涨,底气十足。

  虽说洋奶粉不应是“价格独立王国”,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但是中国乳企对乳品标准过低的质疑集体保持沉默,监管部门作壁上观,只会加重消费者的怀疑空间,坐实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让洋奶粉继续傲慢下去,把国产乳品与消费者推向更加尴尬的境地。

  在喧嚣的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是国产奶粉的优势竞争筹码。然而,中国乳企不知道抓住日本奶粉受到核辐射影响,欧美奶粉涨价的契机,拿出诚意与行动,加强行业自律,从奶源到生产、销售诸环节严格把关,振兴中国乳业,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自降乳品质量标准,一门心思做傲慢的鸵鸟,且漠视如潮的质疑声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为一名中国消费者,我无话可说!

【编辑:宁丁】

中国乳企集体沉默,监管不能“打酱油”

稿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1-06-23 11:26:48

  有“中国乳业第一大炮”之称的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国乳业现状十分混乱,中国的乳业标准被大乳企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挟持,远远低于全球标准。对于这种质疑,6月21日记者就此联系国内多家大型乳企负责人,对方均未予回应,有的明确表示“不作任何回应”,有的则以“开会”为由拒绝表态。(6月22日《新京报》)

  卫生部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中国乳业标准如此之低,乳品质量如何保证?消费者如何放心?

  面对“中国乳业第一大炮”王丁棉的炮轰,尽管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反驳说,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但是广大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且不说国情不是乳品质量低劣的遮羞布,国人的健康消费权利不容绑架;所谓顾及散户奶农利益的解释更是滑稽。相关部门为何不对奶农进行技术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呢?

  令人失望的是,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国大型乳企负责人不拿出诚意自证清白,却集体保持沉默,把头埋进沙子里做鸵鸟,对汹涌的舆情充耳不闻。或许王丁棉说的是事实,戳到了乳企的痛处,几大乳企无言以对;或许乳企根本不屑于回应质疑:我就这标准,我就这态度,你爱买不买,爱喝不喝。如果说乳企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厚着脸皮做鸵鸟的话,相关部门躲在民意的背后“打酱油”更令人失望。

  如果相关部门不作出解释,拿出行动督促中国乳企提高质量,消除消费者疑问,消费者恐怕只会用脚投票。穷人喝不起牛奶,经济条件稍好的消费者奔洋奶粉而去。最后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监管部门自废武功、自伤公信,中国乳企把市场拱手让人,消费者经济负担增加。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旧闻,说的是5月份国家发改委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以了解乳品进口、数量、价格、生产等情况。其中包括前期被媒体指“顶风涨价”的企业雀巢、澳优等。

  应该说,原奶收购价、食糖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上升,奶粉产品更新换代,配方改变,整个食品行业涨价,都是洋奶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日本地震之后,原先购买日本奶粉的消费者也纷纷采购其他品牌洋奶粉,进一步增加了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但是,毋庸讳言,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国产奶粉面临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恨铁不成钢。尽管洋奶粉价格不断上涨,每罐奶粉动辄几百元,但仍被不少中高收入消费者青睐。洋奶粉逐渐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权。部分洋奶粉在毛利率高达60%的情况下,仍顶风上调价格,说涨就涨,底气十足。

  虽说洋奶粉不应是“价格独立王国”,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但是中国乳企对乳品标准过低的质疑集体保持沉默,监管部门作壁上观,只会加重消费者的怀疑空间,坐实洋奶粉的定价话语权,让洋奶粉继续傲慢下去,把国产乳品与消费者推向更加尴尬的境地。

  在喧嚣的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是国产奶粉的优势竞争筹码。然而,中国乳企不知道抓住日本奶粉受到核辐射影响,欧美奶粉涨价的契机,拿出诚意与行动,加强行业自律,从奶源到生产、销售诸环节严格把关,振兴中国乳业,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自降乳品质量标准,一门心思做傲慢的鸵鸟,且漠视如潮的质疑声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为一名中国消费者,我无话可说!

编辑: 宁丁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