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品”身边的感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1-06-09 14:31:43

  作者:沈娇丽

  起初,为看序言才打开《品读中国人》,却是作者下通底层上通穹霄的取材和远说西周近道社会官场职场的宽广让我感叹:“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就是书。中国,一步又一步的发展接连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是改革了,开放了,只是迷信粘附着封建,开放带来了“情色”附件;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现有食品安全问题,诚信,中国呼喊了几千年。说到现代人的感情,我想几个词就会道清:老人、狗、养老院。

  合上书本,是有种“中国的发展畸形了”的感觉。只是,书,是把问题细化了。回想来,谁能否认中国近几年发展步伐之快让人望尘莫及?新农村建设,已让本是老房新装上阵,老人的乐呵是对国家政策最好的答复;家电下乡,让本是炎热夏日透出丝丝清凉,宝宝没有了痱子安睡的笑容就是对党最好的致谢词。2008年的汶川,2010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是灾难也是崛起。对一个落后又没有向心力的国家来说,天灾就是毁灭,对一个在腾飞中的民族来说,灾难没有打垮一个民族,那就说明——人民的素质与向心力在成长。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的一首《卖炭翁》将卖炭翁的辛酸苦辣刻画的入骨入髓。在“广厦千万间”的现今,一位与古色古香融为一体的现代卖炭翁,要的不是全社会的关注与怜悯,而是一个人的默默无闻。“我不要党记着我,我记着党就好”他,如是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就在德清——这个浙江省的小小的县里,一双拿着一万块钱和一张存折伸进募捐箱的沧桑的皱手使忙不迭的政府人员都抬起了头,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淳朴的微笑以及随之的佝偻的背影。一个卖炭翁,在那一刻,将他一生所得都献给了国家。从此,他的义举响彻国内,他的微笑,将他推上了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之列。

  他,陆松芳,一个年近耄耋之人。他的一生,健如牛马——历经风雨,在生活这个烘炉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他的一生,劳比驴牛——一辆煤车,佝偻的身影,伴着吱嘎声小曲声,夹杂着汗味儿穿梭于通衢大道和羊肠小道之中。他,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党的光辉襁褓中长大。他,不知道共产党员的职责,却一生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

  如果说人的记忆是一面墙,那么,无数次在我的记忆墙上展出的是与老人日日相依为命的锈车轴,拾掇的是老人干瘦的枯腿和粗老的双手,浮现的是老人说的“是共产党用‘百家饭’养活了我,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回报党和国家。”

  或许是敬仰老人对党和国家的贡献,2009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同学得以踏上新市这个古镇,走过老人踏破无数双鞋的桥,在桥头望见了他——陆松芳,比电视上更苍老,却更精神,更和善。

  老人卸下了车绳,摘下了遮阳帽,招待我们在一旁的亲水长廊的大石头上躲荫,一边卷起帽檐扇着一边流着汗对着路人笑着说:“哎呦喂,你们看看这几个小丫头,来看我这个老头子做啥?”路旁一个年近60的妇女说道:“你呀,又修桥又帮我们送煤的,还硬是要把生活费都捐了出去,是该让这些孩子也知道知道,好发扬发扬。”大婶的几句话让我们煞是惊讶。据当地的一位政府人员说,老人为新市大桥建造捐献了600块钱,还捐了900块钱在高村乡建造了一座凉亭给路人休息。这个人啊,他拿钱的时候不想想的啊,一万多块钱,每天才赚那么30几块钱。我们算过,他要差不多拉270吨煤, 700多个来回呢,4000多公里啊!”

  走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先去里屋打扫了下才招待我们进去。简简单单的6个平方的小屋,没有任何装饰和体面的家具,有的只是一个电饭煲,老人自豪的说:“恩~不要小看了这个东西,这是国家给的呀,呵呵。”

  平平淡淡的一此旅行,却因为老人的几句话而振奋人心,平平淡淡的一个小镇,却因为留下老人的脚步而非比寻常。这不禁让我对《品读中国人》中的“品”字有了新的见解:社会发展,矛盾自然会有,有人品出人间铜臭味,可是也有人在某个角落伴清风明月,品苦茶香茗,默默奉献。

  或许,他就是党员风采的代表,即使没有文化却有一颗奉献的心,在忙碌而又功利的社会中,在他身上我感觉了党和祖国与我血脉相通,也让我感悟到祖国和党的风雨90载,爱国之士,奉献之人,自是不可尽数,而我辈又岂能逊先驱?

【编辑:赖小惠】

“品”身边的感动

——《品读中国人》读后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1-06-09 14:31:43

  作者:沈娇丽

  起初,为看序言才打开《品读中国人》,却是作者下通底层上通穹霄的取材和远说西周近道社会官场职场的宽广让我感叹:“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就是书。中国,一步又一步的发展接连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是改革了,开放了,只是迷信粘附着封建,开放带来了“情色”附件;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现有食品安全问题,诚信,中国呼喊了几千年。说到现代人的感情,我想几个词就会道清:老人、狗、养老院。

  合上书本,是有种“中国的发展畸形了”的感觉。只是,书,是把问题细化了。回想来,谁能否认中国近几年发展步伐之快让人望尘莫及?新农村建设,已让本是老房新装上阵,老人的乐呵是对国家政策最好的答复;家电下乡,让本是炎热夏日透出丝丝清凉,宝宝没有了痱子安睡的笑容就是对党最好的致谢词。2008年的汶川,2010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是灾难也是崛起。对一个落后又没有向心力的国家来说,天灾就是毁灭,对一个在腾飞中的民族来说,灾难没有打垮一个民族,那就说明——人民的素质与向心力在成长。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的一首《卖炭翁》将卖炭翁的辛酸苦辣刻画的入骨入髓。在“广厦千万间”的现今,一位与古色古香融为一体的现代卖炭翁,要的不是全社会的关注与怜悯,而是一个人的默默无闻。“我不要党记着我,我记着党就好”他,如是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就在德清——这个浙江省的小小的县里,一双拿着一万块钱和一张存折伸进募捐箱的沧桑的皱手使忙不迭的政府人员都抬起了头,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淳朴的微笑以及随之的佝偻的背影。一个卖炭翁,在那一刻,将他一生所得都献给了国家。从此,他的义举响彻国内,他的微笑,将他推上了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之列。

  他,陆松芳,一个年近耄耋之人。他的一生,健如牛马——历经风雨,在生活这个烘炉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他的一生,劳比驴牛——一辆煤车,佝偻的身影,伴着吱嘎声小曲声,夹杂着汗味儿穿梭于通衢大道和羊肠小道之中。他,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党的光辉襁褓中长大。他,不知道共产党员的职责,却一生坚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做贡献。

  如果说人的记忆是一面墙,那么,无数次在我的记忆墙上展出的是与老人日日相依为命的锈车轴,拾掇的是老人干瘦的枯腿和粗老的双手,浮现的是老人说的“是共产党用‘百家饭’养活了我,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回报党和国家。”

  或许是敬仰老人对党和国家的贡献,2009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同学得以踏上新市这个古镇,走过老人踏破无数双鞋的桥,在桥头望见了他——陆松芳,比电视上更苍老,却更精神,更和善。

  老人卸下了车绳,摘下了遮阳帽,招待我们在一旁的亲水长廊的大石头上躲荫,一边卷起帽檐扇着一边流着汗对着路人笑着说:“哎呦喂,你们看看这几个小丫头,来看我这个老头子做啥?”路旁一个年近60的妇女说道:“你呀,又修桥又帮我们送煤的,还硬是要把生活费都捐了出去,是该让这些孩子也知道知道,好发扬发扬。”大婶的几句话让我们煞是惊讶。据当地的一位政府人员说,老人为新市大桥建造捐献了600块钱,还捐了900块钱在高村乡建造了一座凉亭给路人休息。这个人啊,他拿钱的时候不想想的啊,一万多块钱,每天才赚那么30几块钱。我们算过,他要差不多拉270吨煤, 700多个来回呢,4000多公里啊!”

  走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先去里屋打扫了下才招待我们进去。简简单单的6个平方的小屋,没有任何装饰和体面的家具,有的只是一个电饭煲,老人自豪的说:“恩~不要小看了这个东西,这是国家给的呀,呵呵。”

  平平淡淡的一此旅行,却因为老人的几句话而振奋人心,平平淡淡的一个小镇,却因为留下老人的脚步而非比寻常。这不禁让我对《品读中国人》中的“品”字有了新的见解:社会发展,矛盾自然会有,有人品出人间铜臭味,可是也有人在某个角落伴清风明月,品苦茶香茗,默默奉献。

  或许,他就是党员风采的代表,即使没有文化却有一颗奉献的心,在忙碌而又功利的社会中,在他身上我感觉了党和祖国与我血脉相通,也让我感悟到祖国和党的风雨90载,爱国之士,奉献之人,自是不可尽数,而我辈又岂能逊先驱?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