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旱情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环境影响研究仍为空白
稿源: 新民晚报·新民网  | 2011-05-23 14:58:58

  旱情持续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事实上,当前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是空白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童彤

  近日,“鄱阳湖大旱、湖体严重‘瘦身’、湖底裸露”、“洞庭湖‘喊渴’、湖区早稻绝收、河塘干涸”等报道引来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5月18日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肯定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综合效益明显的同时,也指出,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时间,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缓解下游旱情,加大下泻流量,作用关键且直接;其不利影响究竟多大,还需水利、气候气象、生态等多部门的联合实际论证,单纯定论“三峡蓄水行为对下游水文生态产生影响”有失偏颇。

  焦点一:持续加大下泻流量缓旱情

  据国家防总最新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5月20日,国家防总决定,自当日起至24日,三峡库区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秒左右控泄;25日至6月10日,将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12000立方米/秒,旨在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缓解长江下游旱情、灌溉及航运压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水文的实时监测显示,22日14时,位于下游鄱阳湖入江口的湖口水情监测为:实时水位10.07米,流量3010立方米/秒,较前日有所上涨。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

  对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但并不是无水可用。

  王银堂认为,当前降水对旱情影响有限,主要仍需通过三峡对下游江、湖水位的调蓄来达到让下游旱区“解渴”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此次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要求,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容主要涉及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三方面。

  “自库区至长江中下游途径沿岸都应就提防工程、水情监测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予以重视。”王银堂强调,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投入方能保障“不利影响”逐步消除。

  焦点二:“三峡工程”影响几何

  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水利部减灾中心研究员徐海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早在1998年洪水来袭、三峡大坝尚未建成时就已提及。他认为,单纯依靠三峡工程解决一切问题并不现实,应强调堤防及长江其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这需要认清过程,即包括‘人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以及‘工程效应实施和发挥过程’。”徐海亮介绍,早在论证三峡工程之初,业界就已提出对航运、三峡库区以下河道、三峡库区环境、移民、库区滑坡等问题影响的担忧,此次主管部门集中强调“不利影响”非常重要,恰是对“过程”认识后的表现。

  徐海亮认为,社会上诸多观点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尽管旱情频发是困扰三峡工程的突出问题,但还需要水利、气象、生态等多部门慎重进行研究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参加过“三峡移民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工程性质与地基和边坡稳定性关系研究”的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胡瑞林,他对本报记者强调,三峡工程是在经过一系列问题关系论证得出可行性结论的基础上实施的,但究其对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仍待研究论证。

  记者了解到,由于水利部门职责限于工程本身,只被动接受气象部门的消息,不会考虑对气象的影响;反之,气象部门也尚未对地上工程与气象、气候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空白,接受采访的专家也呼吁,当前应就工程实施状况进行深入思考,为长远持续向好发展做好做足充分论证和准备。

【编辑:范敬英】

旱情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环境影响研究仍为空白

稿源: 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1-05-23 14:58:58

  旱情持续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事实上,当前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是空白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童彤

  近日,“鄱阳湖大旱、湖体严重‘瘦身’、湖底裸露”、“洞庭湖‘喊渴’、湖区早稻绝收、河塘干涸”等报道引来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5月18日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肯定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综合效益明显的同时,也指出,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时间,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缓解下游旱情,加大下泻流量,作用关键且直接;其不利影响究竟多大,还需水利、气候气象、生态等多部门的联合实际论证,单纯定论“三峡蓄水行为对下游水文生态产生影响”有失偏颇。

  焦点一:持续加大下泻流量缓旱情

  据国家防总最新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5月20日,国家防总决定,自当日起至24日,三峡库区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秒左右控泄;25日至6月10日,将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12000立方米/秒,旨在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缓解长江下游旱情、灌溉及航运压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水文的实时监测显示,22日14时,位于下游鄱阳湖入江口的湖口水情监测为:实时水位10.07米,流量3010立方米/秒,较前日有所上涨。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

  对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但并不是无水可用。

  王银堂认为,当前降水对旱情影响有限,主要仍需通过三峡对下游江、湖水位的调蓄来达到让下游旱区“解渴”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此次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要求,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容主要涉及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三方面。

  “自库区至长江中下游途径沿岸都应就提防工程、水情监测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予以重视。”王银堂强调,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投入方能保障“不利影响”逐步消除。

  焦点二:“三峡工程”影响几何

  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水利部减灾中心研究员徐海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早在1998年洪水来袭、三峡大坝尚未建成时就已提及。他认为,单纯依靠三峡工程解决一切问题并不现实,应强调堤防及长江其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这需要认清过程,即包括‘人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以及‘工程效应实施和发挥过程’。”徐海亮介绍,早在论证三峡工程之初,业界就已提出对航运、三峡库区以下河道、三峡库区环境、移民、库区滑坡等问题影响的担忧,此次主管部门集中强调“不利影响”非常重要,恰是对“过程”认识后的表现。

  徐海亮认为,社会上诸多观点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尽管旱情频发是困扰三峡工程的突出问题,但还需要水利、气象、生态等多部门慎重进行研究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参加过“三峡移民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工程性质与地基和边坡稳定性关系研究”的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胡瑞林,他对本报记者强调,三峡工程是在经过一系列问题关系论证得出可行性结论的基础上实施的,但究其对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仍待研究论证。

  记者了解到,由于水利部门职责限于工程本身,只被动接受气象部门的消息,不会考虑对气象的影响;反之,气象部门也尚未对地上工程与气象、气候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空白,接受采访的专家也呼吁,当前应就工程实施状况进行深入思考,为长远持续向好发展做好做足充分论证和准备。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