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陈光标“首善”遭质疑 双方均坚称有确凿证据
稿源: 中国广播网  | 2011-05-09 15:37:56

  中广网南京4月24日消息(记者王娴 江苏台记者刘海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高调慈善、“中国首善”,陈光标昨天又“火”了。有媒体刊发报道称,“陈光标首善虚实成谜”,列举了大量以陈光标名义的捐款并称虚假,更表示陈光标的公司状况堪忧,无力支撑慈善。

  对陈光标“首善之谜”质疑的报道刊发在周末,他在南京的公司办公室也因此挤满了忙碌的工作人员。在位于南京江宁区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楼道和陈列室里,到处都挂满了陈光标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对于媒体在报道中所质疑的“虚假慈善”,陈光标在会议桌上摊开一排证书、收据复印件,一一解释。

  陈光标:在家乡捐了两千万的款物,这是政府给我的收据证明,我在家乡从没有赚过老家一分钱。这个,是智利地震,捐了一个90万,一个10万,一共一百万,这是证书。这是海地地震,通过慈善总会捐的,这是收据。报道中不属实,这个通过光彩会捐的1000万,已经用于西南抗旱和舟曲泥石流,这是收据……

  陈光标这番陈述所针对的,是当天刊发在《中国经营报》上一篇叫《首善之迷》的文章,其中提到他包括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权事业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的捐助,大都虚报钱数甚至子虚乌有。

  陈光标对这些说法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属实”,而他也的确拿出了和报道中所陈述事实一一对应的发票、证书等凭据。仅西南抗旱和玉树地震两项,陈光标就出示了合计3192万的捐赠收据和证书。

  陈光标:我已经一条一条过了,针对它这些条,我每个都有凭据,用事实依据来回应,不是嘴巴回应。

  陈光标把自己的“事实依据”制作成视频发布在个人微博上,瞬间获得了大量转发,而这场“风波”的引起者报道原作者之一,中国经营报记者叶文添随后也在互联网发表了宣言式的几点意见,“文章数据皆来自于工商资料、税务局、拍卖公司公告、官方慈善组织回应、实地采访,无任何个人杜撰。”

  叶文添:我们都是打电话到陈光标宣称捐了钱的那些组织一个个去问,他们去查了财务之后告诉我们。有的是没有,都按他所说去查的那些名称,比如中国青年基金会等等…

  在几千字的报道中,作者并没有列举太多具体细节,叶文添说,后续的报道会有所体现。就在《中国经营报》发文的同一天,另一家媒体《华夏时报》的报道《陈光标缩水》见报,其中的不少例子近乎一致。

  叶文添:基本上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我们也很惊奇《华夏时报》今天为什么会出这个稿子,我们很多具体的数字包括南京登山道的到账只有五十万,它和我们公布的也是一样的。

  恰逢周末,大多数组织机构都无人接受采访,但在陈光标的办公室,报道所提到的“南京登山道”方面,紫金山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金修信就在现场。

  金修信:现在50万现金到位,其他的做设备,按我们的约定到位。

  记者:一共多少?

  金修信:130万。

  “首善之谜”到此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证据似乎握在每一个人手中。而“捐款有诈”只是媒体对陈光标指责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面临着“公司财务状况糟糕,钱从何而来”的疑问。陈光标一再表示自己不愿对此多说,自己的公司在多个省份经营再生资源,业绩良好。

  陈光标:我没有黄埔投资集团。注册的黄埔投资集团一直没有经营过,我一直做的是再生资源,有几个省都有公司。投资集团是七年以前的事情,没有注册好,没有经营过。

  记者:那么这个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陈光标:经营状况非常好。报道讲的都不属实。它说一年营业额几百万,我一年在全国回收拆除了三十几个大型化工厂和大型火力发电厂,这都不属实。我暂时不想把这个讲那么多。

  陈光标说,不排除接下来诉诸法律手段。而此时,两方面仍然各执一词,“证据”都是他们使用的高频词。媒体的报道最早发表于互联网,而网民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也是各有立场。有质疑的声音说,“问题是,欺骗了全国人民的感情,靠慈善来做生意怎么能成为一个时代道德的楷模!”有同情的声音说,“不管怎么说,陈还是在做慈善。即使有夸大的成份,但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发表对陈光标质疑报道的叶文添也说,自己并不是想全面否定陈光标。

  一面是捐款个个有凭据,一面是慈善大多是空头;对陈光标的“慈善真伪”讨论还在继续,比是非更重要的,是公众的知情与媒体的公允,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王娴 江苏台刘海涛)

【编辑:范敬英】

陈光标“首善”遭质疑 双方均坚称有确凿证据

稿源: 中国广播网 2011-05-09 15:37:56

  中广网南京4月24日消息(记者王娴 江苏台记者刘海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高调慈善、“中国首善”,陈光标昨天又“火”了。有媒体刊发报道称,“陈光标首善虚实成谜”,列举了大量以陈光标名义的捐款并称虚假,更表示陈光标的公司状况堪忧,无力支撑慈善。

  对陈光标“首善之谜”质疑的报道刊发在周末,他在南京的公司办公室也因此挤满了忙碌的工作人员。在位于南京江宁区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楼道和陈列室里,到处都挂满了陈光标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对于媒体在报道中所质疑的“虚假慈善”,陈光标在会议桌上摊开一排证书、收据复印件,一一解释。

  陈光标:在家乡捐了两千万的款物,这是政府给我的收据证明,我在家乡从没有赚过老家一分钱。这个,是智利地震,捐了一个90万,一个10万,一共一百万,这是证书。这是海地地震,通过慈善总会捐的,这是收据。报道中不属实,这个通过光彩会捐的1000万,已经用于西南抗旱和舟曲泥石流,这是收据……

  陈光标这番陈述所针对的,是当天刊发在《中国经营报》上一篇叫《首善之迷》的文章,其中提到他包括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权事业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的捐助,大都虚报钱数甚至子虚乌有。

  陈光标对这些说法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属实”,而他也的确拿出了和报道中所陈述事实一一对应的发票、证书等凭据。仅西南抗旱和玉树地震两项,陈光标就出示了合计3192万的捐赠收据和证书。

  陈光标:我已经一条一条过了,针对它这些条,我每个都有凭据,用事实依据来回应,不是嘴巴回应。

  陈光标把自己的“事实依据”制作成视频发布在个人微博上,瞬间获得了大量转发,而这场“风波”的引起者报道原作者之一,中国经营报记者叶文添随后也在互联网发表了宣言式的几点意见,“文章数据皆来自于工商资料、税务局、拍卖公司公告、官方慈善组织回应、实地采访,无任何个人杜撰。”

  叶文添:我们都是打电话到陈光标宣称捐了钱的那些组织一个个去问,他们去查了财务之后告诉我们。有的是没有,都按他所说去查的那些名称,比如中国青年基金会等等…

  在几千字的报道中,作者并没有列举太多具体细节,叶文添说,后续的报道会有所体现。就在《中国经营报》发文的同一天,另一家媒体《华夏时报》的报道《陈光标缩水》见报,其中的不少例子近乎一致。

  叶文添:基本上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我们也很惊奇《华夏时报》今天为什么会出这个稿子,我们很多具体的数字包括南京登山道的到账只有五十万,它和我们公布的也是一样的。

  恰逢周末,大多数组织机构都无人接受采访,但在陈光标的办公室,报道所提到的“南京登山道”方面,紫金山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金修信就在现场。

  金修信:现在50万现金到位,其他的做设备,按我们的约定到位。

  记者:一共多少?

  金修信:130万。

  “首善之谜”到此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证据似乎握在每一个人手中。而“捐款有诈”只是媒体对陈光标指责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面临着“公司财务状况糟糕,钱从何而来”的疑问。陈光标一再表示自己不愿对此多说,自己的公司在多个省份经营再生资源,业绩良好。

  陈光标:我没有黄埔投资集团。注册的黄埔投资集团一直没有经营过,我一直做的是再生资源,有几个省都有公司。投资集团是七年以前的事情,没有注册好,没有经营过。

  记者:那么这个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陈光标:经营状况非常好。报道讲的都不属实。它说一年营业额几百万,我一年在全国回收拆除了三十几个大型化工厂和大型火力发电厂,这都不属实。我暂时不想把这个讲那么多。

  陈光标说,不排除接下来诉诸法律手段。而此时,两方面仍然各执一词,“证据”都是他们使用的高频词。媒体的报道最早发表于互联网,而网民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也是各有立场。有质疑的声音说,“问题是,欺骗了全国人民的感情,靠慈善来做生意怎么能成为一个时代道德的楷模!”有同情的声音说,“不管怎么说,陈还是在做慈善。即使有夸大的成份,但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发表对陈光标质疑报道的叶文添也说,自己并不是想全面否定陈光标。

  一面是捐款个个有凭据,一面是慈善大多是空头;对陈光标的“慈善真伪”讨论还在继续,比是非更重要的,是公众的知情与媒体的公允,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王娴 江苏台刘海涛)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