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情系宁海的陈长官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 2011-05-09 15:11:31

  宁海县自西晋起置县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任县令数百名。在这么多的县令中,百姓广泛传颂着一位好县令、好长官。他姓陈,名 ,外地人,籍贯无法查明。五代时,他任宁海县令。那时,县令亦称为“长官”,百姓就亲切地把他称为陈官。尊称的陈长官之美名,代代相传,深深地留在宁海百姓的心中。

  陈长官在宁海任职期间,把宁海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宁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非常热爱,对百姓的生活疾苦非常关心,组织大家开垦荒山,围海造田,千方百计改善百姓的生活。

  因为宁海地处依山濒海、山多地寡的边缘地区,“地迫山海,产悭食啬”,当时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都十分贫乏和困难,比之他县为最穷。年成好时,百姓的生活马马虎虎过得去,年成差时,连肚子也填不饱。

  可是五代吴越国王钱镠淫逸昏庸,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加倍征收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怨声鼎沸。何况宁海是贫困地区,苛捐杂税加重,百姓无法上缴,不知有多少宁海人死于苛税之下,广大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任县令的陈长官心中有百姓,为的是百姓,面对这种苛捐杂税置之不理。钱王闻报,即派姓羊、毛两位差使专程到宁海查办此事。陈长官仍然意坚辞激,“宁可一身被杀,毋令百姓苦万世”。羊、毛两位差使行使国王令,将陈令置于狱中。陈令仍上书钱王要“念民力之艰难,脂膏之易竭,兴作之事稍稍罢斥,则东南耕山渔海之民,益戴钱氏之恩”。他还附上一首诗,以表自己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诗曰:“按则增科不自由,未曾举笔泪先流。高田沙瘦长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一时种了黄连子,万代令人苦不休。”

  当钱王收到陈县令的奏文及诗词时,感到陈县令是位忠臣,既从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国王的统治考虑,又为百姓着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实属不可多得的呀!国王询问其人在何处?可是,陈令已被羊、毛两差使残害了。国王感悟,即下旨,“遂罢宁赋”。自此,宁海的田赋非但没有增加,而且特别的优惠。真是陈令一条生命拯救了宁海数万生灵。从而,宁海人民对陈长官有着特殊的感情,世世代代不忘陈长官这个英名,把陈长官的英名紧紧与宁海人民联系在一起,千秋功业,永载史册。宁海人民为了深切缅怀这位陈县令、好长官,选择在宁海城关西门,通往台州府治的驿道北侧、建造陈长官陵墓和墓碑。相传,陈长官因是罹“五马分尸”的酷刑,所以到处找他的尸首,四肢找到了,却不见头颅。尸体不全,陈长官怎能安宁呢?于是,全县百姓自告奋勇,凑钱镌成一颗金头,与陈长官原四体连在一起,安放在墓内,还了百姓一个心愿,表达了宁海百姓崇敬陈长官的真切之情。

  陈长官的陵墓环抱清泉山,面临洋溪水。墓道长50米,入口处耸立一座高3米的石坊,石坊顶上镌刻着“陈父墓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墓道两侧古松盘偃结曲,虬枝相接,松涛起伏。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块禁碑,“文武官员至此一律下马”、“严禁在此采樵放牧”。陵墓四周围着墙垣,大门进口建有享殿,中间雕塑陈长官的坐像,后为陈长官坟墓。坟墓呈圆形,基部用赫红色条石整齐平砌,勾缝精密,弧线流畅,是个典型的唐宋坟墓营造法式。青冢红石,千古流芳,整个陵墓展示着宏伟古朴、庄严肃穆的风采。此陵墓建成后,成为宁海人民心中一座丰碑,一直视为神圣祭祀之地。

  墓碑上仅镌刻“履亩铭恩”四个醒目大字。“履亩铭恩”,指的是县境内的每一亩土地都铭记着陈长官的恩惠,这是宁海人民发自内心的颂辞。虽然陈长官不是宁海籍人,但宁海人民已把他作为父母官,视为宁海人。如果没有陈长官舍身成仁,当时不知有多少宁海人民死于苛政之下。

  此外,县城、西店、梅林等地也建有陈长官祠,奉如神明,春秋祭祀。县城陈长官祠原建在孔庙内的西头,后移至大米巷妙相寺内,现已被拆。民国时,位于陈长官祠的中心小学改名遗惠小学,意为宁海后代子孙都受到过他的恩惠。如今县城内的怡惠路、怡惠社区的命名亦含此意。千百年来,好县令陈长官留给宁海人民是一份永不熄灭的宝贵精神财富。(薛家栓)

【编辑:赖小惠】

情系宁海的陈长官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11-05-09 15:11:31

  宁海县自西晋起置县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任县令数百名。在这么多的县令中,百姓广泛传颂着一位好县令、好长官。他姓陈,名 ,外地人,籍贯无法查明。五代时,他任宁海县令。那时,县令亦称为“长官”,百姓就亲切地把他称为陈官。尊称的陈长官之美名,代代相传,深深地留在宁海百姓的心中。

  陈长官在宁海任职期间,把宁海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宁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非常热爱,对百姓的生活疾苦非常关心,组织大家开垦荒山,围海造田,千方百计改善百姓的生活。

  因为宁海地处依山濒海、山多地寡的边缘地区,“地迫山海,产悭食啬”,当时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都十分贫乏和困难,比之他县为最穷。年成好时,百姓的生活马马虎虎过得去,年成差时,连肚子也填不饱。

  可是五代吴越国王钱镠淫逸昏庸,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加倍征收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怨声鼎沸。何况宁海是贫困地区,苛捐杂税加重,百姓无法上缴,不知有多少宁海人死于苛税之下,广大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任县令的陈长官心中有百姓,为的是百姓,面对这种苛捐杂税置之不理。钱王闻报,即派姓羊、毛两位差使专程到宁海查办此事。陈长官仍然意坚辞激,“宁可一身被杀,毋令百姓苦万世”。羊、毛两位差使行使国王令,将陈令置于狱中。陈令仍上书钱王要“念民力之艰难,脂膏之易竭,兴作之事稍稍罢斥,则东南耕山渔海之民,益戴钱氏之恩”。他还附上一首诗,以表自己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诗曰:“按则增科不自由,未曾举笔泪先流。高田沙瘦长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一时种了黄连子,万代令人苦不休。”

  当钱王收到陈县令的奏文及诗词时,感到陈县令是位忠臣,既从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国王的统治考虑,又为百姓着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实属不可多得的呀!国王询问其人在何处?可是,陈令已被羊、毛两差使残害了。国王感悟,即下旨,“遂罢宁赋”。自此,宁海的田赋非但没有增加,而且特别的优惠。真是陈令一条生命拯救了宁海数万生灵。从而,宁海人民对陈长官有着特殊的感情,世世代代不忘陈长官这个英名,把陈长官的英名紧紧与宁海人民联系在一起,千秋功业,永载史册。宁海人民为了深切缅怀这位陈县令、好长官,选择在宁海城关西门,通往台州府治的驿道北侧、建造陈长官陵墓和墓碑。相传,陈长官因是罹“五马分尸”的酷刑,所以到处找他的尸首,四肢找到了,却不见头颅。尸体不全,陈长官怎能安宁呢?于是,全县百姓自告奋勇,凑钱镌成一颗金头,与陈长官原四体连在一起,安放在墓内,还了百姓一个心愿,表达了宁海百姓崇敬陈长官的真切之情。

  陈长官的陵墓环抱清泉山,面临洋溪水。墓道长50米,入口处耸立一座高3米的石坊,石坊顶上镌刻着“陈父墓道”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墓道两侧古松盘偃结曲,虬枝相接,松涛起伏。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块禁碑,“文武官员至此一律下马”、“严禁在此采樵放牧”。陵墓四周围着墙垣,大门进口建有享殿,中间雕塑陈长官的坐像,后为陈长官坟墓。坟墓呈圆形,基部用赫红色条石整齐平砌,勾缝精密,弧线流畅,是个典型的唐宋坟墓营造法式。青冢红石,千古流芳,整个陵墓展示着宏伟古朴、庄严肃穆的风采。此陵墓建成后,成为宁海人民心中一座丰碑,一直视为神圣祭祀之地。

  墓碑上仅镌刻“履亩铭恩”四个醒目大字。“履亩铭恩”,指的是县境内的每一亩土地都铭记着陈长官的恩惠,这是宁海人民发自内心的颂辞。虽然陈长官不是宁海籍人,但宁海人民已把他作为父母官,视为宁海人。如果没有陈长官舍身成仁,当时不知有多少宁海人民死于苛政之下。

  此外,县城、西店、梅林等地也建有陈长官祠,奉如神明,春秋祭祀。县城陈长官祠原建在孔庙内的西头,后移至大米巷妙相寺内,现已被拆。民国时,位于陈长官祠的中心小学改名遗惠小学,意为宁海后代子孙都受到过他的恩惠。如今县城内的怡惠路、怡惠社区的命名亦含此意。千百年来,好县令陈长官留给宁海人民是一份永不熄灭的宝贵精神财富。(薛家栓)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