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徐霞客--卓越的地理学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 2011-05-09 12:57:33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由季梦良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他一生的足迹。

  少有大志问奇山川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徐霞客生于江阴城南(今江苏省江阴悬城西南)四华里横渡河中游的南肠歧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隐居学者。富裕的生活,丰富的藏书,为少年徐霞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自幼磊落英奇,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尤其是喜欢看历史、地志和山海图经、游记、探险记一类书籍,并且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所感染,使他对祖国的壮丽河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决意走出书斋,不应科举,不走升官发财之路,而要奔向自然,“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那大自然的奥秘。人们称赞他是“少有大志”的人。徐霞客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地理研究上。他认真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书籍,发现所记载的多是疆域沿革和建置风俗等,很少介绍各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并且有不少是“承袭附会”、随意穿凿的,以致辗转相抄,以错传错;虽然有些书中有“山川”一项,但是记述十分简略,致使“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而且又仅限于中原一带,缺乏边远地区的情况。为了寻求切实的地理知识,徐霞客决心“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做一番实地考察,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漫游名山万里遐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刚满22岁,便开始了他一生的艰苦旅行和探险生涯。徐霞客早年的旅行,主要是登名山、游胜迹,偏重于搜奇览胜。旅行中,他常常风餐露宿,“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为了便于考察,广泛接触群众,采集更多的岩石、植物标本,宁可不畏艰险地徒步跋涉,而很少骑马、乘船。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川流峡谷之中,往来于崇山峻岭之间。他遭遇困境、忍受的苦难,无以言比。或冒险攀缘,或“人畜杂处”露宿,或遇强盗,或遭野兽巨蟒的威胁。就这样,从北方的恒山、五台山、华山、嵩山、泰山、盘山,到东南的庐山、黄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以及九鲤湖、罗浮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徐霞客每次远游归来,对照所见新闻,进一步认真阅读大量的古代地理书籍。逐渐觉察到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把注意力转到探索自然奥秘,揭发自然规律上来。从此,他怀着一个科学探索者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忘我精神,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深入考察和研究自然的新阶段。

  崇祯九年(1636年)下半年,年已50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万里遐征”。这是一次历时4 年之久的野外实地考察。他从江苏出发,途经浙江、江西、湖南,然后走广西、越贵州、达云南,一直到了和缅甸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旅途中,凡是山脉、河流、岩石、土质、地貌、气候以至火山、矿泉、植物、动物等,他都作了详尽考察,认真记录。他还广泛接触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方文献图态,采集岩石、植物标本,甚至绘制图形,以备日后研究参考。徐霞客研究问题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就是种究根寻底、注重实践的精神和勇敢行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实际资料。

  徐霞客从22岁起,到56岁病逝前半年为止,30多年中,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所至,东到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达云南西部的腾冲,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南抵广东的罗浮山,遍及16个省区。他还计划出国去缅甸旅行,但是没有能够实现。尤其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长期的游历活动中,每天不论旅途怎样劳累,总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考察情祝详细记录下来。有时,他白天跋涉,累得筋疲力尽,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坚持写作。甚至在投寄荒村野寺或者露宿山林的时候,他就点燃松枝或枯草,坚持写游记。他以清新奇丽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的瑰丽多姿,以无比激扬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可惜他的原稿大都散佚了,保存下来的大概不及原来的六分之一,经季梦良等人整理出20卷,约40万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地理著作流芳百世

  《徐霞客游记》是以散文和日记体裁写成的野外考察的忠实记录,是徐霞客30多年来坚持不懈探索和研究自然奥秘的总结。全书20卷中,大部分是关于西南和边疆地区的系统考察记录或专题论述,特别是他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载,内容丰富多彩,记述翔实精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徐霞客对河道地理的研究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徐霞客从崇祯十年(1637年)春开始,用了近3 年时间,对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石灰岩的分布、类型、特征做了详细考察和科学记述,并且根据他的考察结果作才认真分类和总结,还试图厘定了一系列专用名称,这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是空前壮举。他对石灰岩地貌所作的考察和描述,是世界上最早、最详尽的记录,比欧洲人爱士倍尔的工作(1774年)要早130多年,他对石灰岩地貌的分类也比德国地理学家瑙曼的研究(1858年)要早两个多世纪。在石灰岩地区内,由于溶蚀作用的逐渐深入,常常造成地下裂隙和空洞,地面陷落后就形成各种圆洼地(或称“斗淋”)或峡谷。徐霞客先后深入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这种现象和成因都做了绘声绘色的描写。现在对岩洞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叫做“洞穴学”。

  《徐霞客游记》对这项学科的研究到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徐霞客对我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相当贡献。他考察过许多河流,特别是对长江和盘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并写了《江原考》和《盘记考》。这两篇专题论文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徐霞客还考察了长江和南北盘江的上源及深入考察了潇江、湘江、漓江、怒江、澜沧江等很多江河的水源和流向,纠正了过去志书中的一些错误。徐霞客在多年的游历中,对其他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气候、植物、动物、矿物、火山、温泉等也都注意观察,并且作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记述。徐霞客在旅游中,对各地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也作了调查和记载。特别是书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总而言之,《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记述翔实生动,科学价值很高的优秀地理学著作。它不失为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徐霞客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事业。由于他“久涉瘴地”,常常冒雨跋涉,“受寒受潮且受饥”,因此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抱病回家。在家养病期间,他仍然把从旅游中带回的岩石标本摆在床旁边,“摩挲相对”,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半年后,病情加重,与世长辞。终年56岁。

【编辑:赖小惠】

徐霞客--卓越的地理学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11-05-09 12:57:33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由季梦良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他一生的足迹。

  少有大志问奇山川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徐霞客生于江阴城南(今江苏省江阴悬城西南)四华里横渡河中游的南肠歧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隐居学者。富裕的生活,丰富的藏书,为少年徐霞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自幼磊落英奇,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尤其是喜欢看历史、地志和山海图经、游记、探险记一类书籍,并且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所感染,使他对祖国的壮丽河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决意走出书斋,不应科举,不走升官发财之路,而要奔向自然,“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那大自然的奥秘。人们称赞他是“少有大志”的人。徐霞客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地理研究上。他认真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书籍,发现所记载的多是疆域沿革和建置风俗等,很少介绍各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并且有不少是“承袭附会”、随意穿凿的,以致辗转相抄,以错传错;虽然有些书中有“山川”一项,但是记述十分简略,致使“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而且又仅限于中原一带,缺乏边远地区的情况。为了寻求切实的地理知识,徐霞客决心“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做一番实地考察,亲自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漫游名山万里遐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刚满22岁,便开始了他一生的艰苦旅行和探险生涯。徐霞客早年的旅行,主要是登名山、游胜迹,偏重于搜奇览胜。旅行中,他常常风餐露宿,“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为了便于考察,广泛接触群众,采集更多的岩石、植物标本,宁可不畏艰险地徒步跋涉,而很少骑马、乘船。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川流峡谷之中,往来于崇山峻岭之间。他遭遇困境、忍受的苦难,无以言比。或冒险攀缘,或“人畜杂处”露宿,或遇强盗,或遭野兽巨蟒的威胁。就这样,从北方的恒山、五台山、华山、嵩山、泰山、盘山,到东南的庐山、黄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以及九鲤湖、罗浮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徐霞客每次远游归来,对照所见新闻,进一步认真阅读大量的古代地理书籍。逐渐觉察到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把注意力转到探索自然奥秘,揭发自然规律上来。从此,他怀着一个科学探索者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忘我精神,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深入考察和研究自然的新阶段。

  崇祯九年(1636年)下半年,年已50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万里遐征”。这是一次历时4 年之久的野外实地考察。他从江苏出发,途经浙江、江西、湖南,然后走广西、越贵州、达云南,一直到了和缅甸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旅途中,凡是山脉、河流、岩石、土质、地貌、气候以至火山、矿泉、植物、动物等,他都作了详尽考察,认真记录。他还广泛接触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方文献图态,采集岩石、植物标本,甚至绘制图形,以备日后研究参考。徐霞客研究问题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就是种究根寻底、注重实践的精神和勇敢行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实际资料。

  徐霞客从22岁起,到56岁病逝前半年为止,30多年中,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所至,东到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达云南西部的腾冲,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南抵广东的罗浮山,遍及16个省区。他还计划出国去缅甸旅行,但是没有能够实现。尤其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长期的游历活动中,每天不论旅途怎样劳累,总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考察情祝详细记录下来。有时,他白天跋涉,累得筋疲力尽,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坚持写作。甚至在投寄荒村野寺或者露宿山林的时候,他就点燃松枝或枯草,坚持写游记。他以清新奇丽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的瑰丽多姿,以无比激扬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可惜他的原稿大都散佚了,保存下来的大概不及原来的六分之一,经季梦良等人整理出20卷,约40万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地理著作流芳百世

  《徐霞客游记》是以散文和日记体裁写成的野外考察的忠实记录,是徐霞客30多年来坚持不懈探索和研究自然奥秘的总结。全书20卷中,大部分是关于西南和边疆地区的系统考察记录或专题论述,特别是他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载,内容丰富多彩,记述翔实精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徐霞客对河道地理的研究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徐霞客从崇祯十年(1637年)春开始,用了近3 年时间,对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石灰岩的分布、类型、特征做了详细考察和科学记述,并且根据他的考察结果作才认真分类和总结,还试图厘定了一系列专用名称,这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是空前壮举。他对石灰岩地貌所作的考察和描述,是世界上最早、最详尽的记录,比欧洲人爱士倍尔的工作(1774年)要早130多年,他对石灰岩地貌的分类也比德国地理学家瑙曼的研究(1858年)要早两个多世纪。在石灰岩地区内,由于溶蚀作用的逐渐深入,常常造成地下裂隙和空洞,地面陷落后就形成各种圆洼地(或称“斗淋”)或峡谷。徐霞客先后深入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这种现象和成因都做了绘声绘色的描写。现在对岩洞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叫做“洞穴学”。

  《徐霞客游记》对这项学科的研究到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徐霞客对我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相当贡献。他考察过许多河流,特别是对长江和盘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并写了《江原考》和《盘记考》。这两篇专题论文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徐霞客还考察了长江和南北盘江的上源及深入考察了潇江、湘江、漓江、怒江、澜沧江等很多江河的水源和流向,纠正了过去志书中的一些错误。徐霞客在多年的游历中,对其他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气候、植物、动物、矿物、火山、温泉等也都注意观察,并且作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记述。徐霞客在旅游中,对各地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也作了调查和记载。特别是书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总而言之,《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记述翔实生动,科学价值很高的优秀地理学著作。它不失为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徐霞客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学事业。由于他“久涉瘴地”,常常冒雨跋涉,“受寒受潮且受饥”,因此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抱病回家。在家养病期间,他仍然把从旅游中带回的岩石标本摆在床旁边,“摩挲相对”,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半年后,病情加重,与世长辞。终年56岁。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