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旅行家——徐霞客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 2011-05-09 12:57:00

  一个奇人,一本奇书,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双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游记》作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由他的好友季梦良整理而成。书中对我国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详尽系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本关于岩溶地貌的论著。

  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虽然大地回春,万物萌生,微风吹来,却不免还带有一丝寒意。这季节交替之时,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徐霞客衣冠整齐,身背行装,踏上了外出旅游的征程。这时的徐霞客血气方刚,年仅22岁。

  徐霞客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书中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地下定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毕竟出身于当时中国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几代为官,到了他的父辈虽然“不喜冠带交”,隐迹田园。但是,当时皓首穷经,走达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尚和历史潮流。徐霞客无力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的羁绊,然而仕途的大门并没有向徐霞客打开。当他应举失败之后,就下定决心挣脱科举的枷锁,重新埋头于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之中,并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这一年,他肩负背囊,手持油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碧波万顷的湖面,银光粼粼。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真可谓山清水秀,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一鼓作气,游览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东山,然后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至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6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过程中,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

  怀着自己的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邀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徐霞客在应举成风的时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可算得上我国亘古第一人也。

  不避风雨不惮虎狼

  崇帧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当时,徐霞客已51岁。在此之前,他虽然多次外出旅游考察,但大多短期而归,因为他时刻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这一年,当他母亲去世以后,徐霞客少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可以无忧无虑地外出远游了。于是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历时5个春秋。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他长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而且还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在这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经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国大西南的宿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规劝徐霞客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进行考察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如果他回故乡的话,他们可以为其备好行装。徐霞客则以事业为重,毫不动摇地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必定不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志不能改变。”

  他甚至作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为了克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不耻向乡里人借贷,或用别人惠赠给他的物品向村妇换得数筒粮食,或变卖几个零钱作为自己继续考察的经费。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拿着镰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探头下望,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

  当徐霞客考察完毕回到洞口时,充满着疑虑、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将他围了起来,他们的疑惑和担心烟消云散,无不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国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备的“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并且也为在科学上作出诸多贡献所必备的最为可贵的品格。

【编辑:赖小惠】

旅行家——徐霞客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11-05-09 12:57:00

  一个奇人,一本奇书,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双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游记》作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由他的好友季梦良整理而成。书中对我国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详尽系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本关于岩溶地貌的论著。

  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虽然大地回春,万物萌生,微风吹来,却不免还带有一丝寒意。这季节交替之时,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徐霞客衣冠整齐,身背行装,踏上了外出旅游的征程。这时的徐霞客血气方刚,年仅22岁。

  徐霞客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书中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地下定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毕竟出身于当时中国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几代为官,到了他的父辈虽然“不喜冠带交”,隐迹田园。但是,当时皓首穷经,走达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尚和历史潮流。徐霞客无力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的羁绊,然而仕途的大门并没有向徐霞客打开。当他应举失败之后,就下定决心挣脱科举的枷锁,重新埋头于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之中,并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这一年,他肩负背囊,手持油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碧波万顷的湖面,银光粼粼。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真可谓山清水秀,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一鼓作气,游览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东山,然后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至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16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过程中,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

  怀着自己的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邀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徐霞客在应举成风的时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为己任,可算得上我国亘古第一人也。

  不避风雨不惮虎狼

  崇帧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当时,徐霞客已51岁。在此之前,他虽然多次外出旅游考察,但大多短期而归,因为他时刻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这一年,当他母亲去世以后,徐霞客少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可以无忧无虑地外出远游了。于是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历时5个春秋。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他长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而且还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在这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经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国大西南的宿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规劝徐霞客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进行考察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如果他回故乡的话,他们可以为其备好行装。徐霞客则以事业为重,毫不动摇地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必定不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志不能改变。”

  他甚至作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为了克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不耻向乡里人借贷,或用别人惠赠给他的物品向村妇换得数筒粮食,或变卖几个零钱作为自己继续考察的经费。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拿着镰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探头下望,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

  当徐霞客考察完毕回到洞口时,充满着疑虑、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将他围了起来,他们的疑惑和担心烟消云散,无不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国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备的“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并且也为在科学上作出诸多贡献所必备的最为可贵的品格。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