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中国救援队在日八天七夜救援:"翻箱倒柜"精确搜索
稿源: 人民日报  | 2011-03-22 10:05:07

  核心提示

  3月21日1时3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从日本返回祖国。在日方协调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海啸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近4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圆满完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作为第一支抵达和最后一支撤离大船渡重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获得了当地政府、民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本报记者对话救援队队员,回顾救援队在大船渡八天七夜的生死救援。

  仿佛炸弹炸遍了这里

  记者:你们多次参与国内外地震、海啸灾难的现场救援,这次到日本地震海啸重灾区,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尹光辉(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确实和以往很不一样。大船渡市是一个小海湾,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有居民4万多人,曾是一个富足的小城。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这座城市,沿海约1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都被毁了,是这次日本地震海啸最严重的灾区之一。

  当地地形特殊,属于临海丘陵地带。海啸来临时,大浪绕开小山,以更快的速度冲击海岸,海浪对海岸进行了反复冲刷。如果地震后没能及时撤离,能在海啸中逃生的人会非常少,因为被海水和泥沙淹没后很难幸存。

  陈庆开(救援队队长):海啸的威力太大了,比我想象的更糟。当地房屋基本为木质结构,在海水中漂浮、撞击、损毁。靠海的房子全部没了,仿佛炸弹炸遍了这里,到处都是碎片。

  海啸带来的破坏性比地震本身更大,废墟中可供幸存者躲避的生存空间非常少。

  彭碧波(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后,当地很多房屋被平移了100多米远,路面被掀起,电线杆被吹倒,废墟上到处都是汽车残骸和各种物品。

  “翻箱倒柜”精确搜索

  记者:面对当地实际状况,救援队是如何展开救援的?

  尹光辉:我们是13日19时30分抵达岩手县花卷机场的,当时日方派出一辆运输车和一辆客车把我们送到了大船渡市,到达时已近23点了。我立刻赶到当地消防署,了解受灾情况和救灾进展。

  据消防署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该地区的外国救援力量。

  我们这次没有带搜救犬,只能靠人工“翻箱倒柜”的搜索。为了提高搜救效率,我们分为两个组,一组为侦察组,通过现场勘探和询问当地居民等方式,预先定位重点房屋;第二组为搜救组,采取重点搜救、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手段。

  我们实施精确搜索,对每一处排查过的建筑物,都用红色标注上“CISAR”的符号,画上大圆圈、写上时间,表明这个地方中国救援队已搜救过。

  8天时间里,我们与当地消防力量携手合作,搜索和排查遇难人员,对140余座重点废墟包括厂房、车间、汽车等进行了拉网式搜排。

  记者:救援队找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陈庆开:3月15日7时10分左右,我们在进行地毯式搜救过程中,在一所损毁房屋的二楼找到了一位年长者的遗体。那栋房子被海啸冲毁了,他被挤在角落。当地人和他的亲人找了几次也没找到。

  我们对这具遗体进行了清理,并把他交给了大船渡市消防署。当地官员告诉我们,这是在大船渡的海外救援队排查到的首具遗体。

  记者:队员们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尹光辉:每天都在11个小时以上,一般早上6点半左右出发,晚上6点左右返回营地。前几天大家睡得很少,赶路、搭营地、适应环境,每天平均睡3个小时。后来好多了,搜救队员差不多每天能睡8个小时。我们几个人因为每晚要去联合国救灾现场协调中心开会,还要做第二天行动的准备工作,基本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能休息。

  彭碧波:救援队员中有不少都“一专多能”,搜救队员中有结构专家、通信专家,我也有双重身份,既是救援队员,也是随队医疗官。

  制定防核辐射预案

  记者:与以前的多次救援相比,这次行动艰苦吗?遇到了哪些困难?

  尹光辉:搜救现场环境比较复杂,我们实施救援第一天,就经历了8次余震,还有一次海啸预警。3月15日夜晚开始,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不仅增加了救援难度,也让队员们吃了苦头。晚上温度已经是零下4摄氏度,风很大,好几次吹倒了帐篷。

  救援队的主要食品是面包、火腿肠、单兵自热食品和方便面,携带有柴油发电机、海事卫星电话等,但因为当地燃油不足,电力中断,补给严重不足。

  灾后的大船渡市,油料和生活用品十分短缺,少数还在营业的加油站只向救援车辆提供服务;多数商店没有营业,等待购物的人在超市前排起长队,但购买生活用品数量已经受到限制;当地通信一直中断,与外界联系只能通过卫星电话。

  陈庆开:抵达大船渡后,为了节约水,队员们多日没有洗过脸、洗过脚,也没刷过牙。

  除了“三不洗”,队员们在吃饭方面也很“吝啬”,像泡面需要用水多一点,队员们就舍不得吃,而是吃单兵自热食品,只用一点水就可以把食物加热。

  彭碧波:这次在灾区,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使得可能遭受的核威胁不断升级。虽然队员们都感受到危险在身边徘徊,但大家一直没有放弃。

  对于核辐射,我们也做了一定的预案,给队员们进行了简单的防核辐射的安全自我防护培训。后来,为保障我们的安全,中国地震局还从国内准备了20套核防护服送了过来。在大船渡灾区,我们圆满完成了搜救任务,是最后一个撤离的海外救援队。

  次生灾害需更加重视

  记者:救援队和大船渡的日本民众有过哪些接触?

  尹光辉:救援队的努力,获得了日本民众的敬意和认可。

  除完成正常救援任务,救援队还帮助当地民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疏导交通。我们离开大船渡市时,当地政府来送别救援队,市长户田公明对我们说:中国救援队付出的努力,令人终生难忘,也将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陈庆开:当地民众对我们非常友好。有一次,我们返回营地途中,进了一家限制购物人数的便利店,想买一些生活用品。店内工作人员很热情,不但不收钱,还免费赠送给我们一些食品和必需品,很让人感动。

  记者:对于这次的赴日救援行动,您有何感想和启示?

  尹光辉:这次地震海啸,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全方位的防御,越需要对灾害发生后的次生灾害更加重视。未来我们面对的自然灾害,会越来越多地带来综合的后果,必须进行综合的应对。

  彭碧波:国际通行的救援体系有三个:预防、预警和救援。

  预防就是灾难来了之后,房子不倒、人员少伤亡、通信不中断、道路不损坏,这是因为房屋加固结构合理,避开地震断裂带建造房屋;预警是指灾害快来时,立即发出警报,引导民众快速撤离;救援是指灾难已发生了,应急实施救援。这次日本特大地震合并海啸,这三个救援体系都较好地结合并发挥了作用,值得借鉴。

【编辑:吴冠夏】

中国救援队在日八天七夜救援:"翻箱倒柜"精确搜索

稿源: 人民日报 2011-03-22 10:05:07

  核心提示

  3月21日1时3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从日本返回祖国。在日方协调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海啸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近4平方公里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圆满完成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作为第一支抵达和最后一支撤离大船渡重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获得了当地政府、民众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本报记者对话救援队队员,回顾救援队在大船渡八天七夜的生死救援。

  仿佛炸弹炸遍了这里

  记者:你们多次参与国内外地震、海啸灾难的现场救援,这次到日本地震海啸重灾区,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尹光辉(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确实和以往很不一样。大船渡市是一个小海湾,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有居民4万多人,曾是一个富足的小城。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这座城市,沿海约1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都被毁了,是这次日本地震海啸最严重的灾区之一。

  当地地形特殊,属于临海丘陵地带。海啸来临时,大浪绕开小山,以更快的速度冲击海岸,海浪对海岸进行了反复冲刷。如果地震后没能及时撤离,能在海啸中逃生的人会非常少,因为被海水和泥沙淹没后很难幸存。

  陈庆开(救援队队长):海啸的威力太大了,比我想象的更糟。当地房屋基本为木质结构,在海水中漂浮、撞击、损毁。靠海的房子全部没了,仿佛炸弹炸遍了这里,到处都是碎片。

  海啸带来的破坏性比地震本身更大,废墟中可供幸存者躲避的生存空间非常少。

  彭碧波(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后,当地很多房屋被平移了100多米远,路面被掀起,电线杆被吹倒,废墟上到处都是汽车残骸和各种物品。

  “翻箱倒柜”精确搜索

  记者:面对当地实际状况,救援队是如何展开救援的?

  尹光辉:我们是13日19时30分抵达岩手县花卷机场的,当时日方派出一辆运输车和一辆客车把我们送到了大船渡市,到达时已近23点了。我立刻赶到当地消防署,了解受灾情况和救灾进展。

  据消防署介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该地区的外国救援力量。

  我们这次没有带搜救犬,只能靠人工“翻箱倒柜”的搜索。为了提高搜救效率,我们分为两个组,一组为侦察组,通过现场勘探和询问当地居民等方式,预先定位重点房屋;第二组为搜救组,采取重点搜救、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手段。

  我们实施精确搜索,对每一处排查过的建筑物,都用红色标注上“CISAR”的符号,画上大圆圈、写上时间,表明这个地方中国救援队已搜救过。

  8天时间里,我们与当地消防力量携手合作,搜索和排查遇难人员,对140余座重点废墟包括厂房、车间、汽车等进行了拉网式搜排。

  记者:救援队找到了一具遇难者遗体,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陈庆开:3月15日7时10分左右,我们在进行地毯式搜救过程中,在一所损毁房屋的二楼找到了一位年长者的遗体。那栋房子被海啸冲毁了,他被挤在角落。当地人和他的亲人找了几次也没找到。

  我们对这具遗体进行了清理,并把他交给了大船渡市消防署。当地官员告诉我们,这是在大船渡的海外救援队排查到的首具遗体。

  记者:队员们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尹光辉:每天都在11个小时以上,一般早上6点半左右出发,晚上6点左右返回营地。前几天大家睡得很少,赶路、搭营地、适应环境,每天平均睡3个小时。后来好多了,搜救队员差不多每天能睡8个小时。我们几个人因为每晚要去联合国救灾现场协调中心开会,还要做第二天行动的准备工作,基本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能休息。

  彭碧波:救援队员中有不少都“一专多能”,搜救队员中有结构专家、通信专家,我也有双重身份,既是救援队员,也是随队医疗官。

  制定防核辐射预案

  记者:与以前的多次救援相比,这次行动艰苦吗?遇到了哪些困难?

  尹光辉:搜救现场环境比较复杂,我们实施救援第一天,就经历了8次余震,还有一次海啸预警。3月15日夜晚开始,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不仅增加了救援难度,也让队员们吃了苦头。晚上温度已经是零下4摄氏度,风很大,好几次吹倒了帐篷。

  救援队的主要食品是面包、火腿肠、单兵自热食品和方便面,携带有柴油发电机、海事卫星电话等,但因为当地燃油不足,电力中断,补给严重不足。

  灾后的大船渡市,油料和生活用品十分短缺,少数还在营业的加油站只向救援车辆提供服务;多数商店没有营业,等待购物的人在超市前排起长队,但购买生活用品数量已经受到限制;当地通信一直中断,与外界联系只能通过卫星电话。

  陈庆开:抵达大船渡后,为了节约水,队员们多日没有洗过脸、洗过脚,也没刷过牙。

  除了“三不洗”,队员们在吃饭方面也很“吝啬”,像泡面需要用水多一点,队员们就舍不得吃,而是吃单兵自热食品,只用一点水就可以把食物加热。

  彭碧波:这次在灾区,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使得可能遭受的核威胁不断升级。虽然队员们都感受到危险在身边徘徊,但大家一直没有放弃。

  对于核辐射,我们也做了一定的预案,给队员们进行了简单的防核辐射的安全自我防护培训。后来,为保障我们的安全,中国地震局还从国内准备了20套核防护服送了过来。在大船渡灾区,我们圆满完成了搜救任务,是最后一个撤离的海外救援队。

  次生灾害需更加重视

  记者:救援队和大船渡的日本民众有过哪些接触?

  尹光辉:救援队的努力,获得了日本民众的敬意和认可。

  除完成正常救援任务,救援队还帮助当地民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疏导交通。我们离开大船渡市时,当地政府来送别救援队,市长户田公明对我们说:中国救援队付出的努力,令人终生难忘,也将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陈庆开:当地民众对我们非常友好。有一次,我们返回营地途中,进了一家限制购物人数的便利店,想买一些生活用品。店内工作人员很热情,不但不收钱,还免费赠送给我们一些食品和必需品,很让人感动。

  记者:对于这次的赴日救援行动,您有何感想和启示?

  尹光辉:这次地震海啸,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启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全方位的防御,越需要对灾害发生后的次生灾害更加重视。未来我们面对的自然灾害,会越来越多地带来综合的后果,必须进行综合的应对。

  彭碧波:国际通行的救援体系有三个:预防、预警和救援。

  预防就是灾难来了之后,房子不倒、人员少伤亡、通信不中断、道路不损坏,这是因为房屋加固结构合理,避开地震断裂带建造房屋;预警是指灾害快来时,立即发出警报,引导民众快速撤离;救援是指灾难已发生了,应急实施救援。这次日本特大地震合并海啸,这三个救援体系都较好地结合并发挥了作用,值得借鉴。

编辑: 吴冠夏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