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发改委:将严惩涉嫌价格欺诈行为的家乐福等超市
稿源: 新华财经  | 2011-03-15 14:04:23

  家乐福对“价签门”危机置若罔闻 消费者可用脚投票

  据经济之声报道,家乐福遭遇“价签门”,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却置若罔闻;面对媒体、公众指责无动于衷,价签戏法儿继续不断上演。消费者质疑:为什么国外好孩子到中国就“变脸”?近年来,一些商家频频打“擦边球”的背后,企业的“违法机会成本”越来降低,值得警惕。

  关于 “家乐福价格门”事件和乱像成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进行了全天的追踪观察、评论。在晚间18时的《央广财经观察》中,主持人刘倩与编辑思远,就全天追踪的结果给出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企业“违法机会成本”不断降低值得警惕。

  主持人:你在对全天节目的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编辑:看了各档节目、各行的专家对事情的剖析,很显然:一、大家对于家乐福无回应的做法,无论是什么理由,还是不能接受的,同时对于价签问题的继续存在,表示质疑。二、通过这么多天的节目,大家对其背后原因认知主要集中在两点:

  1.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的盈利成本方面压力大。

  2.企业内部的管控体系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今天13点刘戈评论员分析值得参考,如果“价签门”是家乐福内部统一的营销部署。按理说,应该有一套挽救危机的公关方法和说辞,现在家乐福的公关失语、后续处置并未跟上。确实,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管控体系的问题暴露无疑。

  主持人:你觉得节目中已经谈到的原因之外,你有什么样的观察?

  编辑: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机会成本。这里,看到另一个延伸概念,叫“违法机会成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违法或者过错行为带来收益的同时,可能会带来的惩罚和损失的价值”。我想他的计算公式应该是: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的最高处罚、带来的最大损失(物质与非物质)乘以发生的概率。

  至于家乐福的价签门,是不是出于某种动机和压力,在这样一种违法成本的权衡下做出的,在家乐福正式回应前,媒体无法评论。但是确实这两年以来,很多企业,尤其是消费领域的企业出于内外部压力,打“擦边球”的投诉越来越多。有人质疑企业“守法成本”(税收、遵守规定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越来越高,“违法成本”和“违法机会成本”越来越低(从查处的数量、概率、处罚力度)。这样的说法和现象,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主持人:违法机会成本的减少的原因和解决之道是什么?

  编辑:一、企业间的博弈失衡,压力变大,比如进场费从7%-40%,高“进场费”下的成本转嫁,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形式。

  二、让人无奈的多头管理的混乱。消费者投诉无门,工商消协好像都管,但又貌似效果都不太给力;企业也有怨言,曾经由企业这样对我说“企业和行业就好比是孩子,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没出息时候没人管;孩子有出息了,有好处了一夜之间冒出一堆家长来。”企业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无法形成合力的消费群体,单个诉讼标的小,消费者分散,打一个官司、维一次权的机会成本太高。官司是赢是输,其实消费者都输了。

  四、惩戒制度的模糊,企业违法被纠正的概率低,惩罚的力度小等等。

  那么如何解决呢?

  一、法律层面:一是要加强行业性立法的明确性和惩戒力度。二是要改善民生性法律的操作性,简化操作流程和索赔程序,强化执行程序。

  二、主管部门的主被动管理模式相结合:被动的方法是,受到举报后,进行纠正和惩戒;主动的方法是,主动监管和加强信用评级的发布等。

  三、继续加强舆论和其他渠道的有效监督,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好例子。媒体现在都很关注这个事儿,这不仅仅是给家乐福一个警钟,也是给其他超市企业甚至行业外的企业一个警钟。

  主持人:“价签门”事件网络上的讨论已经是愈发热烈,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国外的好孩子一到中国就变脸”,这样的说法怎么看?

  编辑:我倒认为不应该说是谁变脸的问题。从经济学原理上说,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和资本本质的“脸”就是盈利,当然随着社会文明和商业规则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被赋予“企业责任”甚至是“企业公民责任”这样的义务。但是,一旦业内竞争和环境缩紧,在盈利和生存的压力面前,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的压力不到位,出现问题并不奇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吴冠夏】

发改委:将严惩涉嫌价格欺诈行为的家乐福等超市

稿源: 新华财经 2011-03-15 14:04:23

  家乐福对“价签门”危机置若罔闻 消费者可用脚投票

  据经济之声报道,家乐福遭遇“价签门”,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却置若罔闻;面对媒体、公众指责无动于衷,价签戏法儿继续不断上演。消费者质疑:为什么国外好孩子到中国就“变脸”?近年来,一些商家频频打“擦边球”的背后,企业的“违法机会成本”越来降低,值得警惕。

  关于 “家乐福价格门”事件和乱像成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进行了全天的追踪观察、评论。在晚间18时的《央广财经观察》中,主持人刘倩与编辑思远,就全天追踪的结果给出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企业“违法机会成本”不断降低值得警惕。

  主持人:你在对全天节目的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编辑:看了各档节目、各行的专家对事情的剖析,很显然:一、大家对于家乐福无回应的做法,无论是什么理由,还是不能接受的,同时对于价签问题的继续存在,表示质疑。二、通过这么多天的节目,大家对其背后原因认知主要集中在两点:

  1.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的盈利成本方面压力大。

  2.企业内部的管控体系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今天13点刘戈评论员分析值得参考,如果“价签门”是家乐福内部统一的营销部署。按理说,应该有一套挽救危机的公关方法和说辞,现在家乐福的公关失语、后续处置并未跟上。确实,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管控体系的问题暴露无疑。

  主持人:你觉得节目中已经谈到的原因之外,你有什么样的观察?

  编辑: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机会成本。这里,看到另一个延伸概念,叫“违法机会成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违法或者过错行为带来收益的同时,可能会带来的惩罚和损失的价值”。我想他的计算公式应该是: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的最高处罚、带来的最大损失(物质与非物质)乘以发生的概率。

  至于家乐福的价签门,是不是出于某种动机和压力,在这样一种违法成本的权衡下做出的,在家乐福正式回应前,媒体无法评论。但是确实这两年以来,很多企业,尤其是消费领域的企业出于内外部压力,打“擦边球”的投诉越来越多。有人质疑企业“守法成本”(税收、遵守规定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越来越高,“违法成本”和“违法机会成本”越来越低(从查处的数量、概率、处罚力度)。这样的说法和现象,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主持人:违法机会成本的减少的原因和解决之道是什么?

  编辑:一、企业间的博弈失衡,压力变大,比如进场费从7%-40%,高“进场费”下的成本转嫁,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形式。

  二、让人无奈的多头管理的混乱。消费者投诉无门,工商消协好像都管,但又貌似效果都不太给力;企业也有怨言,曾经由企业这样对我说“企业和行业就好比是孩子,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没出息时候没人管;孩子有出息了,有好处了一夜之间冒出一堆家长来。”企业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无法形成合力的消费群体,单个诉讼标的小,消费者分散,打一个官司、维一次权的机会成本太高。官司是赢是输,其实消费者都输了。

  四、惩戒制度的模糊,企业违法被纠正的概率低,惩罚的力度小等等。

  那么如何解决呢?

  一、法律层面:一是要加强行业性立法的明确性和惩戒力度。二是要改善民生性法律的操作性,简化操作流程和索赔程序,强化执行程序。

  二、主管部门的主被动管理模式相结合:被动的方法是,受到举报后,进行纠正和惩戒;主动的方法是,主动监管和加强信用评级的发布等。

  三、继续加强舆论和其他渠道的有效监督,家乐福事件就是一个好例子。媒体现在都很关注这个事儿,这不仅仅是给家乐福一个警钟,也是给其他超市企业甚至行业外的企业一个警钟。

  主持人:“价签门”事件网络上的讨论已经是愈发热烈,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国外的好孩子一到中国就变脸”,这样的说法怎么看?

  编辑:我倒认为不应该说是谁变脸的问题。从经济学原理上说,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和资本本质的“脸”就是盈利,当然随着社会文明和商业规则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被赋予“企业责任”甚至是“企业公民责任”这样的义务。但是,一旦业内竞争和环境缩紧,在盈利和生存的压力面前,内部管控和外部监管的压力不到位,出现问题并不奇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吴冠夏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