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第一,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其实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土地、资金,其实说实话,我们都认为,住建部可能更多的作用是在于监管和信息中枢的作用,请齐部长从住建部本身的职能来谈一下,结合一下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房地产调控要加强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一块来谈一下,下一步住建部应该如何作为。第二,刚才您提到,住建部已经在构建一些制度、政策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公共租赁房建设当中,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个政策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齐骥:去年大家认为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的情况下,全国销售了9亿多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去年开工了13亿,在建的有30多亿,所以我们乐于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房推向市场,从增加供给的方面来缓解供需矛盾。
调控重心在于打压投资性购房需求
最近几年,需求持续走高,我们分析下来,这里不乏有一些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属于不合理的需求。不少买房人,既不是为了解决他当前无处可住,也不是为了改善他的住房条件,可能这里面有的是考虑到通胀预期,为了增值保值,使自己的财富不缩水,还有的是想通过房地产的交易来得到一些利润,这是当前一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所以我们目前调控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些不是当下马上需要居住来购买房子的这部分消费者往后排一排。
眼下,短时间内,我们的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各种需求的情况下,提出让暂时有限的供给去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居住来购房的消费者。我想,这是我们当前调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当中,除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外,还要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
去年各地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多万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用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今年近22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外来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建设22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今后我们住房保障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责无旁贷,要提供建设条件。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三种模式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 我们有融资平台,我们要列入财政预算,我们要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我再补充一个,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第二种模式,政府可以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就形成了政府出地,企业出钱,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来建设一大批公共租赁住房。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用了成千上万的职工。这些企业可以采用我刚才说的第二种方式,由政府划拨土地,由企业出资建设,首先满足自己企业职工公租房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这里面有个算账问题,日后我们再细细地研究,眼下最要紧的是把这些公租房建设起来。
第三种模式,有些地方正在准备做这方面的尝试,当然这是一种探索,就是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是定了性的土地,它的用途就是建公共租赁住房。让各类企业,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从事其他行业但是用工比较集中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他们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是由政府来核定以后,给予许可。
投资方式不同,建起来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成本不一样,因此就可能有个租金上的差异。但是政府对租用公共租赁住房对象当中的支付能力不足的个体或者家庭,应该提供必要的租金补贴,也可能是用人单位来提供这样的补贴。这样的话,就使得不论住在什么样的公共租赁住房当中,保障对象的租金负担大致相当。
住建部:租金调控是房价调控一部分 地方政府已采取措施
稿源: 新华财经 2011-03-09 13:29:02
新华社记者:第一,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其实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土地、资金,其实说实话,我们都认为,住建部可能更多的作用是在于监管和信息中枢的作用,请齐部长从住建部本身的职能来谈一下,结合一下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房地产调控要加强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一块来谈一下,下一步住建部应该如何作为。第二,刚才您提到,住建部已经在构建一些制度、政策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公共租赁房建设当中,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个政策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齐骥:去年大家认为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的情况下,全国销售了9亿多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去年开工了13亿,在建的有30多亿,所以我们乐于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房推向市场,从增加供给的方面来缓解供需矛盾。
调控重心在于打压投资性购房需求
最近几年,需求持续走高,我们分析下来,这里不乏有一些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属于不合理的需求。不少买房人,既不是为了解决他当前无处可住,也不是为了改善他的住房条件,可能这里面有的是考虑到通胀预期,为了增值保值,使自己的财富不缩水,还有的是想通过房地产的交易来得到一些利润,这是当前一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所以我们目前调控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些不是当下马上需要居住来购买房子的这部分消费者往后排一排。
眼下,短时间内,我们的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各种需求的情况下,提出让暂时有限的供给去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居住来购房的消费者。我想,这是我们当前调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当中,除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外,还要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
去年各地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多万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用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今年近22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外来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建设22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今后我们住房保障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责无旁贷,要提供建设条件。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三种模式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 我们有融资平台,我们要列入财政预算,我们要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我再补充一个,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第二种模式,政府可以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就形成了政府出地,企业出钱,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来建设一大批公共租赁住房。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用了成千上万的职工。这些企业可以采用我刚才说的第二种方式,由政府划拨土地,由企业出资建设,首先满足自己企业职工公租房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这里面有个算账问题,日后我们再细细地研究,眼下最要紧的是把这些公租房建设起来。
第三种模式,有些地方正在准备做这方面的尝试,当然这是一种探索,就是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是定了性的土地,它的用途就是建公共租赁住房。让各类企业,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从事其他行业但是用工比较集中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他们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是由政府来核定以后,给予许可。
投资方式不同,建起来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成本不一样,因此就可能有个租金上的差异。但是政府对租用公共租赁住房对象当中的支付能力不足的个体或者家庭,应该提供必要的租金补贴,也可能是用人单位来提供这样的补贴。这样的话,就使得不论住在什么样的公共租赁住房当中,保障对象的租金负担大致相当。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