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申纪兰
稿源: 人民日报  | 2011-02-09 14:55:04

  走进山西平顺县西沟展览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详实地记录着西沟半个世纪来的变迁:照片中风华正茂的申纪兰,当年曾以惊人胆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她和西沟人一起,在寸草不长的荒山乱滩上造林辟田,把西沟变成了一方宝地。

  “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而是要有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17岁时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当年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散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由于山上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很严重。

  1951年12月,为了促进生产,让全村人吃饱肚子,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完不成生产计划,社长李顺达提出让勤奋能干的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

  那时新中国刚解放,受观念的影响,妇女很少能走向社会参加劳动。20出头的申纪兰没有像别的妇女一样整天围着锅台、炕台转。她不仅下地和男人一样干活,还克服种种阻力,走村串户劝说妇女姐妹走出家门。

  妇女们参加劳动以后,遇到了一个问题:干同样的活,得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女社员开始跟男社员学技术,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样样不落后。经过多次争取,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得一样的工分。劳动不分性别,要和效益挂钩,妇女们就这样被发动起来了。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3年,李顺达与申纪兰双双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在接见妇女代表时,高兴地和申纪兰握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半个多世纪来,在西沟人的努力下,西沟村干石山上的树种了补,补了种,前后种了七八遍,终于长起了1.5万多亩的成材林,12万株经济林。1963年秋天,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西沟人第一次被亲手种下的大苹果“撞上了头”。

  1954年深秋,25岁的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连任1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成为了共和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传奇,并被外国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要在过去,我做不了劳模,还得受罪。”申纪兰说,“现在我们国家一个阶段一个进步,老百姓都享受到了。”

  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1973年,申纪兰被调任山西省妇联主任,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欣喜,反而令她为难。她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

  10年后,任职期满的申纪兰没有申请退休享福,而是回到了西沟,为农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她说:“农村还困难,在省里有自来水,我们到家里那是走多远还挑不到一担水。我想到农村的生活,还没有富起来,还很苦,我是应该还回到农村跟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

  现年80岁的申纪兰仍然生活在西沟。这位手上生满老茧、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穿衣打扮与西沟农民并无差别。申纪兰说,对她而言,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当官更能出上力。“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在解放中获得尊严——申纪兰在向全中国人传递着一个信号——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劳动,就能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申纪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编辑:赖小惠】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申纪兰

稿源: 人民日报 2011-02-09 14:55:04

  走进山西平顺县西沟展览馆,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详实地记录着西沟半个世纪来的变迁:照片中风华正茂的申纪兰,当年曾以惊人胆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她和西沟人一起,在寸草不长的荒山乱滩上造林辟田,把西沟变成了一方宝地。

  “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而是要有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长治平顺县,17岁时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这个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当年山是石头山,河是乱石滩,零零星星的地块,不是散落在沟底,便是挂在半山梁上。由于山上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很严重。

  1951年12月,为了促进生产,让全村人吃饱肚子,李顺达联合几个互助组,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扩大了,光靠男劳力完不成生产计划,社长李顺达提出让勤奋能干的申纪兰担任副社长,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

  那时新中国刚解放,受观念的影响,妇女很少能走向社会参加劳动。20出头的申纪兰没有像别的妇女一样整天围着锅台、炕台转。她不仅下地和男人一样干活,还克服种种阻力,走村串户劝说妇女姐妹走出家门。

  妇女们参加劳动以后,遇到了一个问题:干同样的活,得的工分却比男社员少。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女社员开始跟男社员学技术,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样样不落后。经过多次争取,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得一样的工分。劳动不分性别,要和效益挂钩,妇女们就这样被发动起来了。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3年,李顺达与申纪兰双双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在接见妇女代表时,高兴地和申纪兰握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半个多世纪来,在西沟人的努力下,西沟村干石山上的树种了补,补了种,前后种了七八遍,终于长起了1.5万多亩的成材林,12万株经济林。1963年秋天,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西沟人第一次被亲手种下的大苹果“撞上了头”。

  1954年深秋,25岁的申纪兰坐着驴车从平顺县出发,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连任1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成为了共和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传奇,并被外国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要在过去,我做不了劳模,还得受罪。”申纪兰说,“现在我们国家一个阶段一个进步,老百姓都享受到了。”

  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1973年,申纪兰被调任山西省妇联主任,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欣喜,反而令她为难。她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

  10年后,任职期满的申纪兰没有申请退休享福,而是回到了西沟,为农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她说:“农村还困难,在省里有自来水,我们到家里那是走多远还挑不到一担水。我想到农村的生活,还没有富起来,还很苦,我是应该还回到农村跟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

  现年80岁的申纪兰仍然生活在西沟。这位手上生满老茧、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穿衣打扮与西沟农民并无差别。申纪兰说,对她而言,在西沟干,比在城里当官更能出上力。“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

  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在解放中获得尊严——申纪兰在向全中国人传递着一个信号——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劳动,就能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申纪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