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广州市要给公车装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公务车改革的关注和热议。最新消息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声明,并将于近日对外公布。专家认为,公务车改革不仅应坚持公私分明,还应遵循成本最低、尽量购买国货等原则,完善相关治理规范和监管机制。
所谓“坚持公私分明”,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建议,有必要引入国际上通用的规则,限制领导干部将公车开回家或者开着公车上下班。专家如此主张,其实又何尝不是民众的诉求呢。笔者也早有评论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是厘清公车这个概念,还“公务用车”的本来面目。
很简单,公车就是公务用车,不仅仅是指“公家的车”。如此咬文嚼字是有必要的。很多人心目中的“公车”是相对于“私车”而言的,这样的理解法其实是个陷阱。相对于“私车”概念的“公车”,仅仅是从产权归属上进行定义。而“公务用车”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公务活动所用交通工具。至于“公务活动”,当然是指公务人员(包括领导类和业务类公务员)上班时段内的公务活动;上下班的通勤,显然不是公务活动,除了极个别的特例。
这个问题,太具有中国特色了;国外基本上不存在“公车问题”这一说。在美国,公车的作用“仅仅只是为了各种公务用途的交通而提供方便。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为了公务活动而从居所到工作场所,任何公职人员均不享用公车的待遇。”据对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印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用车管理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其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及以上高级官员和职员可以配备专车用于公务活动,也有一些用于上下班通勤,但绝不允许用于私人活动和官员家属。二是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三是采用GPS系统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
无疑,国外、境外所实行的上述公车管理制度,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其所谓公车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务用车”,而我们所谓公车,表面上说是指“公家的车”,实际上却被当成了“公务员用车”。换言之,人家的公车是用于上班时间办理公事的,我们的公车大多数时间却是用于公务员上下班交通。当然,一些国家的总统总理和内阁部长从居所到工作场所的交通也使用公车,但那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而我们现在用于上下班通勤的“公务员专用车”,甚至已延伸到了村镇长那里。
当今各地所实行的所谓车改,不管属于哪种模式,真正的公务活动用车,都是保证了的;而所谓车贴,实际上是用于补贴公务员上下班交通费用——这个“车贴”,在国外、境外是不存在的。说实话,这非常不合理!一般民众上下班天天挤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或开私家车或乘出租车,凭什么公务员的交通问题,就需要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呢?难道公务人员真的高人一等?
公车改革,首先要在概念上正本清源,弄清楚公务用车的本质属性。至于“遵循成本最低、尽量购买国货”等等原则,这些都是枝节问题,甚至不是问题。
还公务用车本来面目才是公车改革真问题
稿源: 央视网 2011-02-01 13:58:55
几天前,广州市要给公车装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公务车改革的关注和热议。最新消息称,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声明,并将于近日对外公布。专家认为,公务车改革不仅应坚持公私分明,还应遵循成本最低、尽量购买国货等原则,完善相关治理规范和监管机制。
所谓“坚持公私分明”,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建议,有必要引入国际上通用的规则,限制领导干部将公车开回家或者开着公车上下班。专家如此主张,其实又何尝不是民众的诉求呢。笔者也早有评论认为,公车改革的关键是厘清公车这个概念,还“公务用车”的本来面目。
很简单,公车就是公务用车,不仅仅是指“公家的车”。如此咬文嚼字是有必要的。很多人心目中的“公车”是相对于“私车”而言的,这样的理解法其实是个陷阱。相对于“私车”概念的“公车”,仅仅是从产权归属上进行定义。而“公务用车”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公务活动所用交通工具。至于“公务活动”,当然是指公务人员(包括领导类和业务类公务员)上班时段内的公务活动;上下班的通勤,显然不是公务活动,除了极个别的特例。
这个问题,太具有中国特色了;国外基本上不存在“公车问题”这一说。在美国,公车的作用“仅仅只是为了各种公务用途的交通而提供方便。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为了公务活动而从居所到工作场所,任何公职人员均不享用公车的待遇。”据对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印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用车管理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其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及以上高级官员和职员可以配备专车用于公务活动,也有一些用于上下班通勤,但绝不允许用于私人活动和官员家属。二是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三是采用GPS系统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
无疑,国外、境外所实行的上述公车管理制度,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其所谓公车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务用车”,而我们所谓公车,表面上说是指“公家的车”,实际上却被当成了“公务员用车”。换言之,人家的公车是用于上班时间办理公事的,我们的公车大多数时间却是用于公务员上下班交通。当然,一些国家的总统总理和内阁部长从居所到工作场所的交通也使用公车,但那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而我们现在用于上下班通勤的“公务员专用车”,甚至已延伸到了村镇长那里。
当今各地所实行的所谓车改,不管属于哪种模式,真正的公务活动用车,都是保证了的;而所谓车贴,实际上是用于补贴公务员上下班交通费用——这个“车贴”,在国外、境外是不存在的。说实话,这非常不合理!一般民众上下班天天挤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或开私家车或乘出租车,凭什么公务员的交通问题,就需要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呢?难道公务人员真的高人一等?
公车改革,首先要在概念上正本清源,弄清楚公务用车的本质属性。至于“遵循成本最低、尽量购买国货”等等原则,这些都是枝节问题,甚至不是问题。
编辑: 沈严